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高考無時不刻不在撥動著每一位中國高考生的心緒,並在每年初夏那個固定的日子裡,風雨無阻地完成著自己的使命。
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似乎都有一段屬於自己的高考記憶。其實,這些記憶,無非就是一張乾淨的試卷,一支被汗水浸溼的筆,一面掛在教室上方滴答作響的鐘表,還有那三天兩夜抑或兩天兩夜始終緊繃著的神經。它被一些人難忘,被一些人感恩,卻也被一些人銘記。
改革開放40年來,高考像是一個無聲的助推器,將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才推向大學的殿堂,推向祖國現代化建設的戰場。回望1977年,那份十六字的建議,換來了高考40餘年的時光印記。
可以說,在過去的40餘年裡,高考制度不斷支撐著改革開放的一步步推進,而改革開放浪潮下巨變著的中國又讓這個在唐朝就出現了的選拔制度不斷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那是一個老人,一位智者,叫醒我們。他說,孩子們,走,我們讀書去……」這位老人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1977年,剛剛復出的鄧小平接管了教育工作後,為了選拔人才,支持現代化建設,他果斷恢復了中斷十年的高考招生制度。當時年僅31歲的中國科技大學助教溫元凱在中共中央召開的全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向鄧小平提出了十六個字的建議:「自願報考,領導批准,嚴格考試,擇優錄取」。鄧小平當即拍板,拿掉了「領導批准」四字後,作為中央指示,下發全國。
消息一經發出,就像是一場席捲全國的大地震,沉寂了十年的知識青年,再次煥發出了對知識的渴望。無論是在基建工地的宿舍裡,還是農村公社的田野中,這些年輕人紛紛拾起了沾滿塵土的書本,把命運重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1977年冬,570萬考生走進了高考考場。冰天雪地裡的中國為他們安靜了三天三夜。今天,許多當年的高考生早已年過花甲,但他們仍然忘不掉當年的緊張與激情。在每一個簡陋的教室裡,他們有的衣衫襤褸,眼鏡上還沾著農村勞作時的泥土;有的懷揣黑饃,長滿繭的糙手碰到了光滑的試卷,緊張得發抖;有的拖家帶口,在考場上伏案書寫時還不忘操心著考場外的妻兒……
那一年,高考讓這些青年看到了前途和希望,他們渴望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無數經歷過高考的青年們開始感謝這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他們投入到祖國的各行各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出一生的力量。
當下社會,高考讓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它仿佛是一場特殊的成人禮,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們期待著。有人說,高考是一場殘酷的競爭,但回望這40餘年的歷程,對於每一個渴望知識的年輕人來說,高考卻為他們勾勒出一個溫暖的中國和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