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1600字,閱讀大約需要2分鐘
1
四月已至,天地清明。
昨天,國務院發布公告: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清明節,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引領學生共同緬懷先烈、慎終追遠、寄託哀思,匯聚起更加強大的民族力量。
對各級教育部門來說,今年清明節的教育活動也應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借鑑網絡祭祀活動做法,從形式到內容進行一系列的變革,從而讓學校不會因疫情取消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教育活動。當前,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優勢,從講好三個中國故事入手,深化對清明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認知,適時進行傳統文化薰陶和生命教育,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1
講好關於清明節的傳統故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一般是在每年公曆4月5日或前後,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成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唐代以後,清明節掃墓祭祖逐漸成為傳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大詩人杜牧這首《清明》早已成為千古絕唱,不但清晰表現了清明這一節氣時令,也充分表達了此時人們思念故去親人和朋友的心理狀態,讀來讓人盪氣迴腸。
關於清明節的歷史傳說和故事也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春秋時期介子推與寒食節的故事。誦讀這些詩歌和故事,可以深切體會我們中國人懷思追遠的人文情懷,涵養寬厚豁達、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學,讓清明節成為一個既是掃墓祭祖、傳承孝道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充滿希望的歡樂節日。這些詩文和故事不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大中小學進行民族傳統教育的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
2
講好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故事
因防控形勢需要,今年各級各類學校都不能組織學生到當地烈士陵園進行集體掃墓活動,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在清明節進行緬懷先烈英雄的革命傳統教育。除了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網絡祭奠英烈活動之外,教師既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課堂講授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事跡,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清明節緬懷革命先烈故事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講述革命先烈尤其是本地先烈的英雄故事中感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在革命傳統教育中牢記歷史、珍惜今天,培養努力拼搏、刻苦學習的良好風尚,鼓勵他們將來像英雄模範一樣更好地報效祖國、建設家鄉。
3
講好當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故事
在經歷疫情後,相信每個人都強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與脆弱,更加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沒有廣大的醫務工作者、解放軍指戰員、人民警察、基層社區工作者奮不顧身地衝在防疫一線,沒有廣大的共產黨員衝在前作表率,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控制住疫情,他們是新時代的英雄。我們有必要講述這些抗疫英雄人物的事跡,尤其是要通過這些動人的抗疫故事,永遠銘記那些為抗擊疫情犧牲的英雄,學習他們公而忘私、舍小家顧大家的家國情懷,進行廣泛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這個不平凡的清明節,我們祭奠英雄,也應該祭奠那些因新冠肺炎不幸罹難的普通人。尊重自然,尊重科學,尊重生命,應該是每個師生在這個清明節學會和努力去踐行的東西。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清明節,在今年這個全民族共同抗疫的特殊時期,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引領學生共同緬懷先烈、慎終追遠、寄託哀思,匯聚起更加強大的民族力量,激發鬥志,眾志成城,成就美好明天。
作者:劉殿波 河北省教育廳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機關紀委書記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