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講好中國精神的精彩故事

2020-12-23 新華社客戶端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面向國際國內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精神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我們一方面要在傳播內容方面下「繡花」功夫,切實提高傳播內容深度與歷史文化厚度,一方面要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同時充分運用移動網際網路催生的社交媒體新業態、新平臺,藉助強大的民間動員力,講好新時代中國精神的精彩故事。

深刻理解信息化時代傳播環境的巨大變化

進入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時代,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的便捷交互使得傳播無處不在。應該充分看到這給傳播領域帶來新的積極因素,為中國精神在國內外有力傳播提供了全新機遇。

以移動網際網路為基石的社交媒體平臺是高效、便捷、多元、低成本的傳播工具,每個人都可以用於創造和傳播。從微博、微信發展到今天的抖音、快手,廣大網民自願參與,人人都有麥克風。自媒體高度發達,社交智能媒體平臺崛起,深刻地改變了傳統媒體時代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是眾多個體的聚合空間,它通過網絡空間一個個用戶間的協同與交互,形成獨特的聚合「圈層」與「部落」。在社交媒體的傳播中,中國精神的傳播內容和題材選取能夠更多體現個體的需求和特質,在表達形式和表現風格上都具有較強的個性化色彩。類似李子柒,還有用美國鄉村音樂描述中國農村日常生活的歌手、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馬克·力文,他們帶來個性化的、完全出於自願的傳播,形成了更加豐富的視角與觀點,創造了巨大的傳播價值。可以說,移動網際網路媒體生態不僅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力與推動力,還能夠實現中國精神的精細化、定製化、智能化、個性化傳播。

同時,也要直面講好中國故事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對外傳播所承受的壓力。中國的不斷進步日益被西方視為挑戰和威脅,中美之間經貿摩擦日益頻繁,甚至蔓延到其他領域,在全球傳播領域仍然居於壟斷地位的西方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平臺加大了用雙重標準曲解中國的力度……受這些因素疊加影響,西方一些國家部分普通民眾對於中國的好感度有所下降。

在信息高度碎片化、意識形態立場出現對立化的情況下,達成正向傳播與交流分享的任務比以往遭遇更大困難。傳播學前輩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指出,人們會把「擬態環境」誤認為客觀環境。人們依賴來自媒體的信息供給去認知事物,由於媒體本身的立場,它們通過對選擇的象徵性事件進行加工、加以結構化後向人們展示的環境並不客觀,是一種被扭曲的「擬態環境」。今天的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算法加快了形成「擬態環境」的扭曲信息的獲取速度。儘管中國無意挑戰西方,但是美國出於保護自己霸權中心地位的需要,開動國家機器,與矽谷的信息技術公司默契互動,對華為、抖音、騰訊等展開圍剿。為了合理化這種「獵殺」,無論是否有新冠肺炎疫情,媒體都會持續加大對於中國的負面傳播操作,將中國置於「擬態環境」之中。

加快補齊中國精神傳播內容方面的短板

有效傳播的前提說到底還是以內容為王,必須解決好中國精神講什麼、怎麼講的問題。在內容和選題上,不能用一個方案面向所有人群,而是要在差異性基礎上因勢利導。要在傳播內容方面認認真真下「繡花」功夫,根據不同國家不同用戶的接受習慣,提供不同的內容版本,才能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精神。

以往的對外傳播在內容策略方面存在著不平衡和簡單化傾向,比如對中國文化名片的依賴程度過高。文化藝術本身有「低政治」「高親和度」特點,通過打造文化名片幫助中國精神走向世界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舞蹈家林懷民、音樂家譚盾、視覺藝術大家蔡國強、著名導演張藝謀等都是中國文化名片的傳統代表。但也應看到,無論動畫片《功夫熊貓》也好,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也好,還有最近幾年吸引了一部分歐美粉絲的網絡玄幻小說《詭秘之主》也好,在西方傳播過程中收穫的是某種對於「異國情調」的好奇與興趣,這樣的中國故事還不能夠在厚度和廣度上傳遞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中國精神。只有基於歷史文明的內容對話,才能夠帶來平等與彼此尊重,而基於現代化的內容對話,才是能夠帶來合作與打造命運共同體的共識。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幾千年綿延不斷文字歷史記錄的文明國家。中國精神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植根于波瀾壯闊的文明歷史。然而,中國歷史資源的學理化、可傳播化明顯是一大短板。我們的歷史敘事更多還停留在對內教育宣傳的層面,沒有能夠產生出全球傳播、膾炙人口的作品。在文明比較和政治制度史比較的話語體系上,我們也還沒有能夠構建出融通古今中外的新範疇與新表述。「以史為鑑」是各國精英和知識分子共同的話題與興趣,比如中英合拍的《孔子》在歐洲就受到歡迎,一套《大秦帝國》就感染了無數受眾。將歷史知識、歷史智慧和歷史經驗作為文明傳播的材料,不僅能夠大大提高傳播的人性化效果,中華民族頂天立地、吃苦耐勞、任勞任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在歷史敘事的人物中也能夠得到自然而然的詮釋。

對於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熔鑄的革命精神提煉不夠、傳播不到位,是我們傳播內容打造中的另一塊短板。革命戰爭年代誕生的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上甘嶺精神、鞍鋼精神、航天精神、紅旗渠精神、深圳精神、浦東精神等,這些偉大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這些寶貴精神財富,理應理直氣壯講、世世代代講,並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永續傳承。

講好中國的故事,核心是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令人欣喜的是,關於我們黨的成長與壯大這個題材的挖掘與影視化深度呈現,正在日益豐盈。2019年7月,一部旨在記錄中國消除貧困努力的紀錄片《前線之聲:中國脫貧攻堅》登陸美國電視熒幕。在中央組織部支持下,該片主持人和撰稿人羅伯特·勞倫斯·庫恩陪同美國攝製團隊走訪位於貴州、甘肅、山西、四川、海南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貧困家庭,採訪了從中央到鄉鎮的各級黨員領導幹部,講述了真實感人的故事。攝製組通過了解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脫貧攻堅工作,首次深入探究中共的治理結構、組織能力、以及與社會、國家的關係。隨著中國在世界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意識形態敏感度越來越高,向世界介紹清楚中共的歷史和中共秉承的中國精神,尤為重要。

發力新型主流媒體和社交自媒體雙重陣地

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提出新型主流媒體的建設要堅持「移動優先」的策略,以增強引導力並佔領輿論制高點。2020年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進一步提出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並要「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

無論是由多種媒體構成的立體化傳媒集團還是「網上網下」的融媒體傳播格局,其中的關鍵都是主流媒體依託其喉舌定位,關注社會重大事件,並憑藉其強大的話語能力和競爭優勢,引導社會輿論、傳播主流價值,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

新型主流媒體在面對新技術手段時,要警惕純粹的技術導向,同時要對媒介技術的「潛力」保持足夠的敏感,不斷增強競爭力,擁有強大而持續的話語優勢。尤其是要根據社交媒體的新業態和分工規律,形成多種表達、分眾傳播的主流話語的立體化傳播格局。例如大型時政節目《這就是中國》播出以來,不僅在時政節目收視率上排名前列,而且視頻的精華部分進一步加工為15分鐘、5分鐘、30秒、15秒等不同長度的短視頻,在今日頭條、抖音和嗶哩嗶哩等社交媒體平臺上廣為流傳,達到了立體傳播的效果。

雙層傳播結構中,社交新媒體的低成本極大地促進了媒體的平民化、高度社會參與性,將來自民間的熱情和訴求激發和調動起來。2019年香港出現亂象期間,產生了「帝吧」「飯圈」出徵這樣的自發網絡鬥爭現象。自媒體的充分發力,使正能量內容的傳播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產生了大量「民間網紅」。他們積極表達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凝聚力,積極傳播迎難而上、自強不息的中國氣概,生動詮釋了「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深刻含義。

對於草根性強、戰鬥力強的「民間網紅」和網絡「圈層」「部落」,要對他們的積極性加以保護,也要在方向上給予支持和引導,發揮他們生動、精準「講故事」的傳播能力,把我國的國情、社情、民情講清、講深、講透,讓外國人對中國為何成功、共產黨與百姓的緊密聯繫、一帶一路的天下情懷等背後的中國精神能有透徹的認識,從而有效提高我國的軟實力。

(本文刊載於《中國紀檢監察》雜誌2020年第24期,作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 李波)

相關焦點

  • 講好中國故事 弘揚中國精神 傳播中國聲音
    講好有血有肉的中國好故事    作者: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 唐緒軍    去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同志在會見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獲獎代表時指出,當代中國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
  • 華春瑩打call的這杯咖啡,講出了怎樣的「中國好故事」?
    華春瑩打call的這杯咖啡,講出了怎樣的「中國好故事」?在不少外國網友看來,《一杯咖啡裡的脫貧故事》講活了中國故事,讓中國經驗能被更多國家看見、學習:「這是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動人故事,為中國政府的遠見和努力點讚,也感謝你們與世界分享中國的精彩」;
  • 努力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有的放矢)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中,中國人民身上體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讚揚。當前,改進和加強對外宣傳,需要運用多種形式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聲,講好中國抗疫故事。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需要講事實、講情感、講道理,努力在國際社會贏得人心、贏得認同。 講故事在對外宣傳中具有重要作用。
  • 精彩翔實圖文 講好廣東故事
    精彩翔實圖文 講好廣東故事金羊網  作者:楊明敬  2020-05-15 一幅幅作品或情真義切或生動有趣,其中都有故事又都感人、吸引人
  • 講好奮鬥故事,激發拼搏精神
    11月27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7場,邀請6位基層黨組織書記,以親歷者的身份講述為幸福而奮鬥的故事、心路和感悟。(11月28日,浙江日報)講好奮鬥故事,激發拼搏精神。
  • 在國際舞臺講好中國故事
    大熊貓,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名片。而「金熊貓」,旨在打造成中國影視的一張文化名片。論壇上,嘉賓們面對新的國際傳播格局,以更高遠的視野、更開放的心態、更堅定的自信,探討在國際舞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 用精彩故事精深理論講清楚中國之治
    不過,怎樣實現現代化,不同國家選擇了不同道路,產生了不同結果。一些發展中國家曾認為現代化就是西方化,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奉為圭臬,「往西看」「向西方取經」,把某些西方國家特定政治制度、治理模式照搬過來,但並沒有取得好的發展結果,有些還出現了社會動蕩和混亂。  中國發展過程中有一條重要經驗,那就是始終堅持獨立自主探索現代化道路。
  • 怎樣給女朋友講好睡前故事
    每一個女孩都有一個小孩夢、公主夢,特別是在夜晚來臨,卸下一天成人的偽裝,每個女孩都希望被認真對待,特別是異地情侶,沒辦法和她擁抱在一起,為她講好睡前故事,讓她在你溫柔的聲音中入眠,可以增加對你的依賴感。故事怎麼講呢?每次你是不是還是有點不知所措。
  • 重慶市樹人小學: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
    中國網6月23日訊 近日,重慶市沙坪垻區樹人小學校主辦的英語素養提升專題活動——「用英語講好中國傳統故事」演講比賽決賽舉行。來自一、二年級的43位初賽優勝者參加了比賽。比賽現場此次活動是一場中國傳統故事的盛宴,既有表現中國宏大宇宙觀的《盤古開天地》,也有表現中國人堅毅勇敢的《夸父逐日》;既有表現中國人無畏精神的《后羿射日》,也有表現中國人百折不回精神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
  • 《我們誕生在中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可以預期,《我們誕生在中國》將繼續刷新收視紀錄,成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典範之作。 多維度多層次展示中國魅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紀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講述了中國珍稀動物熊貓YY、金絲猴淘淘、雪豹大娃三個家庭的故事,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豐富多樣的自然地貌,展現了中國自然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闡釋了「天人合一」「陰陽互生」等中華文化獨有理念的深刻內涵,多維度展示了中國魅力,
  • 做講故事的人,用民間力量講好中國故事
    ——中宇力度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主席2018
  • 萬盛區開展「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活動
    本報訊(記者劉文佳)11月20日,由黨工委宣傳部主辦的「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宣講活動,走進了萬民實業集團和景盛建築集團黨支部。「兩講」活動講師團成員宗兆霖為在場黨員講述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奉獻了一場精彩的紅色文化盛宴。
  • 曾德亞:講好「黃河故事」賡續偉大精神圖譜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體悟總書記殷切囑託,暢遊歷史長河,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我們真切感受到,講好「黃河故事」,就是賡續中華民族創新創造、團結奮鬥、實幹築夢的精神圖譜。黃河文化孕育演繹了中華民族創新創造的精神圖譜。
  • 你的故事可以「有價」 !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來了!
    >今年,「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深入推進地方分站賽,舉辦中國抗疫故事、決戰脫貧攻堅、冬奧等系列主題賽,並推出大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形成「地方分站賽+系列主題賽成都(龍泉驛)賽區徵集活動雲上啟動,宣告「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首次落腳成都。在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國際傳播處處長謝敏看來,今年的「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主題定為「共同命運·守望前行」,在這個背景下,來講成都提振信心與希望,合作與發展的故事,正當其時。
  • 鄭州高新一中第一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活動舉行
    知識競猜環節踴躍現場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把握時代脈搏,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匯聚力量。《穆桂英掛帥》講述了為國家安危的老年穆桂英披上舊日的鎧甲,滿懷豪情擂響出徵戰鼓的故事。武亦涵通過豫劇形式開啟了講好傳統文化及民族精神故事的壯麗篇章。在場掌聲不斷,紛紛驚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裡,我們擁有講好中國故事的豐富資源。本次活動主體環節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總決賽。
  • 用芭蕾講好中國故事
    從10月24日晚開始, 《過年》經過了12天11場的連續演出,讓近3萬名「芭蕾故鄉」的觀眾陶醉在中國版《胡桃夾子》的瑰麗,更在「中國故事」、「中國情感」中感受著中國文化的親和與多彩,實現了借用西方芭蕾語彙表達中國意境、中國審美、中國情感,講述中國故事。 法國第一大報《費加羅報》在文化版刊文認為,中國版《胡桃夾子》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中國的新年——春節之中。
  • 致敬經典電影,講好中國故事:「老電影故事屋」落地橫店
    中國電影出版社於2020年10月出版了《中國經典老電影365:1949-1966》,該書將長期陳列於老電影故事屋。據中國電影出版社第一編輯室主任縱華躍介紹,該書是從「十七年電影」中的600多部故事片、戲曲(含歌劇、舞劇等)片及美術片中遴選出365部影片為素材製作的,按編年體形式收錄了影片的版本信息、劇情簡介、觀影二維碼、三至五幅劇照、主要演職員表、「幕外資訊」及「經典臺詞」。題材新穎,受眾面寬。經典老電影所具有的特定的時代風貌和精神品質,承載著時代思想和情感使命。
  • 清明節,講好三個中國故事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清明節,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引領學生共同緬懷先烈、慎終追遠、寄託哀思,匯聚起更加強大的民族力量。對各級教育部門來說,今年清明節的教育活動也應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借鑑網絡祭祀活動做法,從形式到內容進行一系列的變革,從而讓學校不會因疫情取消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教育活動。
  • 講好精衛故事 塑造城市精神
    特別是在天津,走進天津火車站,抬頭仰望,旅客們就能見到津門老畫家秦徵在1988年帶領幾位年輕畫家共同完成的穹頂油畫《精衛填海》;天津歌舞劇院排演的芭蕾舞劇《精衛》,自2002年率先在全國搬上藝術舞臺並久演不衰,至今已成劇院一部經典保留劇目;中新天津生態城生態谷景觀雕塑《精衛填海》,向每一位到訪者講述著這段神話故事……可歌可泣的精衛鳥,已經藝術化地融入到天津這座沿海城市的發展脈動中。
  • 記者怎樣講好中國故事 ——由脫貧攻堅主題報導實踐引發的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脫貧攻堅是一場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意義的大事,它造福中國,有利世界,是中國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華麗篇章。本文結合學習這組稿件,談一點與此相關的話題與新聞界朋友們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