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1個記者節到來之際,由中國記協國內部和《中國記者》雜誌社合作推出了一集來自中央和地方媒體的精品力作「脫貧攻堅優秀新聞作品採訪記」54篇。
這次徵稿的組織策劃,站在脫貧攻堅即將迎來全面勝利的歷史節點上,展現了黨的十八以來我國媒體廣大新聞工作者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所作的出色貢獻。它是歷史記載,值得典藏;它是實踐範本,可供學習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脫貧攻堅是一場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意義的大事,它造福中國,有利世界,是中國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華麗篇章。本文結合學習這組稿件,談一點與此相關的話題與新聞界朋友們交流探討。
一、高度重視,整體動員,成效顯著
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全國新聞媒體和新聞人積極行動,在以往脫貧致富報導的基礎上,走上了脫貧攻堅的新時代徵程。
新華社社領導直接主持策劃、組織指揮由總社和7個分社、13名記者參與涵蓋14個連片特困區中的絕大多數地區,經過一年時間的採訪調研、後期精心編輯,推出了萬字通訊《中國反貧困鬥爭的偉大決戰》,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
通訊全景展示和謳歌了我黨領導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勝利,彰顯了與黨中央治國理政相適應的新聞人的精神風貌和新聞作品的宏大力量。
他們在體會中寫道:「沒有什麼比得上一場偉大決戰更能鍛鍊一支隊伍。對記者而言,還有什麼能比得上深入採訪、真實記錄一場史詩般的大決戰更為之驕傲、催人奮進?不斷深入的調研之後,我們真切有了一種感受,那就是如果不能真實記錄這段偉大歷史,就愧對這個偉大時代。」
人民日報記者顧仲陽從事扶貧報導15年,他的多篇報導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和批示,推動了健康扶貧、保險扶貧、高校農村貧困生專項招生計劃等等政策的出臺和完善。
記者顧仲陽在貧困戶家中下廚做菜
2017年6月5日,他寫的《駐村三記》一文,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並引用到在深度扶貧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中。
他的體會是:多花苦功夫、笨功夫,耐得住寂寞,才能抓得住機遇;多訪「貧」,更懂「貧」,「下接地氣,上接天線」,才能叫好叫座;更了解鄉土中國,更好新聞扶貧,必須身近心也近。
國家廣電總臺山西記者站康維佳在脫貧的路上寫了幾十篇相關報導。他的述評《脫貧攻堅擺不得半點花架子》獲第二十七屆中國新聞二等獎。
他在啟示中寫道:「『吃透兩頭』,這是黨的新聞事業在長期實踐發展中,總結出來的帶有規律性的做法,很管用,也很實用。
所謂『吃透兩頭』就是吃透『上頭』和『下頭』,吃透就是深刻全面準確領會中央的精神,要考慮中央的所思所想;就是要搞清楚事情在實際情況中間是個什麼樣子。」他的這個體會是很多的新聞人在實踐中都能運用和收有成效的。在本次主題徵稿中,很多作者都談到這一點。其實,要在新聞實踐中真正領會並體現到報導中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陳會君(右)在鹹寧市崇陽縣高梘鄉中山村的王學禮家採訪。(周浩峰 攝)
2020年的湖北遭遇疫情、汛情疊加影響,各地脫貧進展怎麼樣?農民朋友有哪些期盼?2020年8月起,湖北日報推出全媒體系列報導《夜宿農家話脫貧》,一批記者走進農家,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算農家帳。
截至10月底,該專欄已推出報導近20期。記者陳會君寫了一篇《貧困戶成了「豆腐王」》。她在來稿中對這組報導的短視頻全媒體表達方式進行了介紹。
這組報導,他們在紙媒上刊發文字、二維碼,圖文、視頻在報社的新聞客戶端綜合呈現。他們在進行文字採訪時錄製短視頻,是一次傳統媒體轉型、融合發展的現場練兵。
作為寫了十多年的文字記者,這是她第一次為視頻配音。一篇千字文,她錄了近10次。她在體會中寫道,從相加到相融,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融合發展,有很多需要磨合的細節,唯有繼續努力攀登。
湯婧,廣西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30歲。她和同事們一起參加了電視專題《「時代楷模」黃文秀:風雨兼程新長徵 初心無悔永芳華》的採訪和報導。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b32010vzm9w.html
她在徵稿題記中寫道:「同是30歲,我還可以享受青春,而文秀卻沒能來得及好好說一聲再見。我能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知道她的故事。」
在2019年烈日與暴雨交織的6月17日,百色市凌雲縣因暴雨山洪暴發。18日,她在採訪途中,得知駐村一年多的第一書記黃文秀不幸遇難。19日清晨她和同事搭乘最早的動車趕赴百色。在以後的十多天時間裡,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十多篇感人至深的連續報導、新聞專題和微信推文,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7月1 日習近平作出指示向黃文秀學習,中宣部授予黃文秀「時代楷模」,7月2日廣西臺推出了這個專題報導,榮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一位30歲的女記者採訪了同樣30歲的女英雄事跡,引起了她的無限感慨:作為一個宣傳戰線上的一名戰士,黃文秀的精神激勵著她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怕困難,勇於拼搏。在新聞路上,將堅定初心,踐履篤行,不負芳華。
50多篇脫貧攻堅故事講述了中國大地上史無前例的新時代創舉,所有參與者都在深入採訪調研報導的實踐過程中,提高了新聞思想和業務素養!
二、遵循新聞規律,提高報導策划水平
習近平指出:「新聞宣傳是否善於創新,是否能夠做到常做常新,是其發展壯大、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關鍵。」創新是需要策劃的。
農村貧窮是困擾中國成千上百年的老話題,而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卻是新時代的新課題。新聞媒體要在以往和他人報導的基礎上做出自家媒體的特色和新意,卻是需要新聞從業者大動一番腦筋的。在此次徵稿中,有以下幾個創意策劃值得肯定——
01.從歷史發展的縱深中找好選題
江西瑞金是紅色故都、共和國的搖籃,是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誕生地 。瑞金的脫貧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來自江西日報的同行們首先學習了毛澤東同志寫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要使群眾認識到我們是代表他們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
80多年前共產黨人的所思所想和當下的脫貧攻堅是一脈相承的,在邀請黨史專家、扶貧辦以及相關部委辦的同志座談後,加深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走過來的,我們黨為什麼要消滅貧困,於是他們將「初心不變」提煉為這一報導的主題。
正是從這樣的高度採訪調研寫作,使新聞作品《紅都脫貧記》呈現出具有厚重感的史詩氣質。該篇報導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02.到「扶貧第一村」找選題
福建廣播影視集團製作的廣播專題《中國扶貧第一村脫貧之後》,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中國扶貧第一村」的名字叫寧徳畬族赤溪村。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一封《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來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22戶畬族百姓貧困的生活狀況,並配發評論員文章,引起中央高度重視。
當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拉開了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序幕。默默無聞的赤溪村,也因此被稱作「中國扶貧第一村」。可以說,是這篇報導,改変了赤溪村的命運。
近40年前的中央媒體的一篇報導,成為今日再訪赤溪村的由頭。赤溪村的扶貧經歷了三個階段,從「輸血」到「換血」再到「造血」,最終靠「旅遊+產業」脫貧摘帽。他們在專題的結尾提出,希望赤溪村以後不要再掛中國扶貧第一村,而要建成中國自強第一村,中國文明第一村,由此提升了報導的主題。
03.由「回訪報導」找選題
上面介紹的兩篇報導分別是由80年前和近40年前的歷史而引發的,而河南日報2018年6月6日的一篇《「咱家的麥子能做麵包了」》(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則是由本報四年前的一次報導而產生。
4年前,習近平到河南尉氏縣沈家村考察糧食生產。看到小麥長勢很好,他十分高興,說:「今年的饃能吃上了」。當年6月6日報紙在一版發表了《今年的饃能吃上了》。四年後,2018年「三夏」時節,記者進行了「一次早有預謀的採訪」,再次到了沈家村。通過採訪農戶、村支書、農機手,與糧食相關的生意人、農業專家後完成了這篇報導。
做饃和做麵包的小麥有什麼不同麼?農業專家解釋,目前生產的絕大部分麥子,屬於中筋品種,適於做麵條、包子、蔥油餅。而要做麵包則需要用麵筋強度大、麵團穩定時間長的強筋小麥。做蛋糕、餅乾一類則需要弱筋小麥。
我國的小麥總體是充足的,但每年還要從國外進口400萬噸左右小麥,主要是強筋和弱筋小麥。4年時間,從「能吃上饃」到「能做麵包」是農業生產產品結構的調整和質量提高,而從新聞生產上來說,這種方式卻屬於「回訪報導」,是「我國老一輩新聞人經常使用的一種報導方式」。
2019年元宵節前夕,90歲的徐永輝(左二)來到黃巖涼棚嶺村看望葉興法一家,葉興法夫婦同徐永輝熱情握手。浙江日報記者 邵全海/攝浙江日報老攝影記者徐永輝從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第一個春天,到嘉興七星鄉遇見農民葉根土一家5口起,到後來1959年、1990年、2008年、2019年……70年的歲月裡,他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下這一家四代人的生活。
他記載的不僅僅是葉根土一家的變化,而是描繪了千千萬萬中國農民,他們善良、勤勞、質樸、踏實,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了一番新的天地。
2019年9期《求是》雜刊發了已經90高齡的徐永輝口述《一個攝影記者和一戶人家的70年》。
對於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媒體(對新媒體也適用),對於一個以新聞為職業的新聞人來說,在歷史的記載裡有許許多多「老題翻新」的話題可以精心策劃出佳作。我們要保持這種持恆的新聞理念,更要建立本媒體的選題策劃資料庫,與時俱進,為時代謳歌,為時代鼓與呼。
04.在不經意中發現選題
中國青年報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2019年7月下旬,他去寧夏採訪,從固原市一位老村幹部口中得知「借牛騙補」的事。那時候,全國很多地方已經進入脫貧摘帽倒計時,他純粹把它當故事在聽。
採訪歸來後,那條線索一直沒告訴編輯。直到手裡的人物報導寫作遇到問題,找編輯聊天時談到採訪中的發現,隨口將借牛騙補的事兒說了出來。編輯聽後有些興奮,提著嗓門說:「這才是真正的新聞!」
這句話被重複了好幾遍。總編輯也通過了這個選題,並決定派他去採訪調研。他很激動。再次去西海固,是帶著兩個選題,一個是之前沒寫完的人物報導,要做補充採訪,另一個就是借牛騙補之事。
一次不經意的業務閒聊,閒聊中有高手識寶,更有領導高瞻遠矚,當然也少不了記者的認真深入調查:「我沿著這條線索,找到借牛騙補貧困戶、出借方、牛(票)販子、村幹部、驗收組等,並從他們多處獲得的信息作了交叉論證。這個借牛鏈條上的一環又一環才被一點點剝開。」
9月記者回到北京,又用一個月的時間打磨稿件,最終在11月13日,一篇輿論監督的稿件《活在表格裡的牛》發表了。見報當天,這篇報導在當地就引起了轟動,固原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宣傳部向記者表示:「輿論監督是推進工作的重要方式」「感謝你們的監督報導,幫助我們發現深層次的問題」。這篇稿件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世上常有這樣的事: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其實,這個「有心」和「無心」也是講究的。說有心栽花花不開,是因為有心者力不足或不懂知識不懂方法或時間、地點也不對;而無心者有人高手指點,豁然開朗,力量、方法又科學又有效,終成正果。
05.成功往往在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前幾日我到長江日報參加三季度好稿評審會,聽到這樣一件事——2020年7月11日,正值長江汛期,一則「因漲水貨船無法通過武漢長江大橋」的謠言甚囂塵上。
接到這個線索後,長江日報記者徐佳和範芃決定立即出發,趕往漢口江灘現場,一探究竟。實際情況是,並未看到網傳的「貨船卡在橋下」場景,那麼此時開始直播,至少初步證明了網上的那一場景不是此時的實情,「闢謠」任務完成。
但是,記者沒有撤離現場,而是耐心等待,看同等體量大小的貨船到底能否通過?起初,鏡頭裡只有小型船隻在江中行走,不夠具有說服力,那麼大型貨船呢?
靜靜守候30分鐘後,突然聽到武漢關碼頭一聲貨船汽笛聲響起,一艘滿載貨物的大貨船出發,這時,記者趕緊調整機位,鏡頭緊緊跟隨,並調整景別,遠景中景特寫切換,既體現長江環境,更突出大船通過橋下的細節。後方視頻編輯立即把現場小視頻和謠言視頻剪拼在一起對比呈現,孰真孰假一目了然。
短短30分鐘內,直播全網傳播量達百萬+,網友紛紛評論「原來是個謠言,幸好幸好!」。這一迅速粉碎謠言的直播,在長江汛情緊張時期給心系武漢的網友們吃了一顆妥妥的「定心丸」。由於記者的「在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現場報導《直播闢謠》經專家投票獲了一等獎。
06.發揮新媒體的時代功能,出彩出新
新聞報導的出新出彩得以於兩點,一是新聞人的思想觀念與時俱進,素質不斷提高;二是傳播技術和渠道的更新和發展,特別是在大數據時代。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焦旭峰介紹了H5報導《致奮鬥在脫貧戰場上的你》創作體會。該報導覆蓋1.7億網民,產品使用人數超過1200萬。
這組報導以9張飽含真情的祝福卡片為傳播點,邀請網民向全國駐村幹部、支教教師、致富帶著人等奮鬥在脫貧一線的「戰士」們送去祝福。發出後,立即在網上引起強烈反響,刷新了新華社H5產品傳播紀錄。
作者的體會是:內容要滿足用戶情感需求,用心讓報導走心;技術要使報導充滿技術感覺和未來感;傳播渠道需精耕細作、信息準確抵達;團隊要項目制運行,精兵強將上戰場。
天津津雲新媒體集團策劃的微視頻作品《臊子書記》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閆徵作為中國新聞獎頒獎大會上7位發言人之一介紹了他們創作體會。
在微視頻的拍攝過程中,他們多次運用頭腦風暴,力求用網民喜聞樂見、輕鬆易懂,能夠引起共鳴的網絡語言,製作出有「網感」的微視頻。他們還利用「網際網路+扶貧」幫助大寨村致富,表達風格上突出年輕人的「萌」和「燃」。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以《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為題,在徵稿中介紹他們創辦電視夜校特別節目《開學第一課》。
電視夜校創辦於2016年11月,是海南省委省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創新舉措。他們首次開創「電視+夜校+釘釘+熱線」的全新模式,致力於通過電視課堂的形式向基層幹部群眾講政策、傳技術、說感恩、樹典型、找工作、結姻緣,是一個專門為貧困群眾打造的融媒體學習陣地。
節目開辦以來,受到業內以及社會各界一致好評、《人民日報》、央視《新聞聯播》等主流體和欄目紛紛點讚夜校;國家行業主管機構對電視夜校的做法和經驗給予定和高度評價;聯合國糧農組織邀請夜校在「網際網路+農民學校扶貧」研討會上介紹經驗。2019年11月,《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欄目榮獲中央部辦公廳頒發的「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榮譽先進稱號,多次獲得各類國家和省級獎勵。
在這次專題徵稿中,不少記者都有這種體會,好的新聞報導不僅需要深入到新聞事件的發生地,需要身體體驗,需要用心思考,需要後期編輯製作,同時,更要重視選題和報導的策劃。
趙振宇著
所謂新聞報導策劃是新聞傳播的主體,遵循事物發展和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圍繞一定的目標,對已佔有的信息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著眼現實,發掘已知,預測未來,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創造性的策劃活動。
(趙振宇:《新聞報導策劃》7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二版)
(見2016年2月24《人民日報》報導)
在這裡,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和「新聞傳播規律」是基本前提,須臾不可忘記。我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鍛造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要更多到一線、循規律、出佳作。到一線,就是到新聞發生地,到可以發掘新聞的地方;循規律,即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新聞報導規律;出佳作,指報導必須客觀、真實、全面,鞭笞邪惡、弘揚正氣,有利於推動問題解決和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講好脫貧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都需要就「勢」論事,據「勢」行事,以事成「勢」。從媒體到個人,從領導到記者,地區之間、媒體之間、部門之間,凡是與故事相關的機構和人事,都需要在這個大前提下共同做好相互配合協調、形成合力,只有這樣才能譜寫富有時代特色、本地優勢、個人特點的中國故事新篇章。
三、加重評論份量,以理性視角講好故事
在這徵稿中,有評論員參與、文中運用評論的稿件不多,但也有可圈可點之作。這次徵稿大多是在新聞版面上刊發的,多為消息和通訊報導,也有在專刊專版上刊發的評論作品。
2017年6月,人民日報在「新農村周刊」上開闢了「蹲點手記」的評論專欄,發表了系列評論。「基層跑多了,跑透了,我們的本領就會大起來」,這樣寫出來的評論沾泥土、接地氣,叫好又叫座。
據作者顧仲陽介紹,其中,《扶貧幹部少些文山會海》一文,1100字既有基層幹部一年開280多場會、同一主題會開四遍的鮮活事例,又有基層幹部忙於開會填表,誰來打通政策「最後一公裡」的思考。文章見報幾個小時,在人民日報客戶端的閱讀量就超過100萬人次,跟進的評論2000多條,多家媒體和平臺轉載。
本次徵稿刊登的唯一也是最後一篇來稿是來自新疆伊犁日報記者劉冰對自己經歷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一篇網絡評論《「一口水也沒有喝上」的扶貧問題出在哪兒?》(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的思考。
他在文章中寫道:思想是評論的靈魂,認識的高度決定文章的高度。通過撰寫這篇評論我的思想認識有了進一步飛躍,更深刻地認識到,脫貧攻堅是難啃的「硬骨頭」,不可能一蹴而就,廣大幹部要帶著感情、責任和使命,時時刻刻把貧困群眾放在自己心裡。一篇評論「寫了」一年多,沒有這樣的理想與情懷是不可能做到的。
2018年5月31日,光明日報一版闢專欄刊發的《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和評論員文章《閩東事 天下理》。
2018年4月,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率評論員劉文嘉和當地駐站記者高建進深入福建寧德地區,用了三天時間在山間隧道中穿行每天乘車6小時,集中走訪了3個村莊、採訪了幹部群眾20多人,閱讀相關文字材料14萬字,加上駐站記者的長期採訪所得,最終寫出了這篇調研報告。
6月1日,新華社以通稿形式播發這篇報導和評論。2日,人民日報等中央媒體與23家地方黨報轉載,新聞網站和新聞客戶端紛紛在雙首頁轉發,央視《新聞聯播》播發,騰訊新聞在微信插件重要位置推送。
24小時內,僅騰訊的跟帖熱評就超過四萬條;一周之內,各地扶貧幹部、脫貧群眾、脫貧等相關領域研究者的熱情評介源源不斷地反饋至光明日報。當年由總書記開啟閩東脫貧史,三十年後仍然能引發巨大的和聲。光明日報這篇調研報導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下面探討幾個問題——
NO.1其一、為何新華社以通稿形式播發報導
的同時又轉發評論?
因為評論寫得好。好在哪兒,評論中寫著這樣的話:「一張藍圖繪到底,三十年鑄一劍成——福建寧德的脫貧歷程,是閩東歷史,也是中國故事。實踐檢驗真理,歷史映照未來。閩東的三十年曆程,證明的是思想、傳遞的是力量、增添的是信心、提供的是歷史眼光。」
調研報導講的是閩東的事,反映的卻是中國的大道。正是因為這個大道理講得全面、簡潔、透徹、明白,才引起新華社的重視,才得到全國多家媒體的呼應,才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跟帖和熱評。
劉文嘉是一位優秀評論員,她寫的多篇評論獲中國新聞獎,我與她見面交流過。在此,我也特別希望媒體的老總們能多派一些評論員參與到講好中國故事(包括其他一些需要發揮他們特長)的報導中。
他們在報社是評論員,下到一線,他們是「評論記者」,這種方式是培養新聞人才綜合素質的積極舉措。中國記協召開過兩次「評論記者」工作機制研討會,有的媒體堅持實施這一機制撰寫評論十多年取得成效。
現在,人民日報在評論版上適時推出「現場評論」專欄,派出評論員到現場撰寫評論,央視《新聞聯播》裡也有本臺記者在現場發布的記者評論。時代在發展變化,我們的媒體、我們的記者,也應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在新聞評論的領域裡作出新貢獻。
NO.2其二、如何處理事實與觀點的關係?
在本次徵稿中,大量的文章都談到事實的重要、真相的重要、細節的重要、感情的重要,這些都是正確的。
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講故事就是要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我們需要用動情的事實感染人,同時也需要用深刻的理論說服人。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這應是記者講好中國故事題中應有之意。
毛澤東同志是文章大家,他在《〈政治周報〉發刊理由》中鮮明地指出:「我們反攻敵人的方法,並不多用辯論,只是忠實地報告我們革命工作的事實。」
在這篇文章裡他就用了四個「請看事實」來反攻敵人;而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面對反對者和疑惑者的詰問,面對有些人錯誤和幼稚的想法,如「不要國際援助也可以勝利」「我們需要英美政府的援助」「你們獨裁」「你們不是要消滅國家權力嗎」等,此刻,毛澤東則站在理性和大局的高度一一予以駁斥和澄清。在今天,這些文章仍然是我們新聞人需要認真學習和運用的。
講好中國故事,真實的事實、典型的事實是不可缺少的;但好故事的力量有許多是需要將其中蘊藏的道理、知識講清楚說明白的。
特別是面對恐怖事件中西方媒體報導中存在的「傲慢與偏見」,有學者研究的應對策略是:
一要主動出擊,發布權威信息,積極引導西方大眾輿論;
二要積極關注網絡坊間輿論,主動發揮論壇的作用;
三要建立後續發布機制,在連續報導中揭示真相,澄清西方媒體的不實報導。(薛濤、張榮美:西方媒體涉華報導中的「傲慢與偏見」,載2017年第1期《現代傳播》)這裡強調的都是評論的作用。
趙振宇著
在「講好」故事中,選擇和運用故事除了藉以抒發作者的情感外,也要考慮它能較好地為整篇文章的立論和論述起著鋪墊和渲染的作用。
「講好」故事有多種形式,但是,「講好」故事有著自己特殊的要求——所有的講述都是為論證服務的,也就是說,我們所選擇和講述的故事都要發揮事實論據的作用,要成為表明立場、傳播觀點的有力支撐。
謠言止於公開,抹黑需要揭露;真理的力量在於科學,科學是需要闡釋和普及的。我們要以中國人特有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在描述形象、生動感人的同時,還要以理論的深刻、評論的犀利將隱藏於事實中的道理說明白,道清楚。只要講故事的人有勇氣、有自信、講科學,故事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NO.3其三、如何在一篇報導中將事實和評論
融合一體?
我們的報導是分文體的,說的是獨立成篇的文本體裁。於是有人認為「真正的評論,要放到評論員文章當中說,與報導形成能分工、形成話語張力、形成統一的傳播和表達效果」。
循著這種理論,光明日報在調研報導《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之外配發評論(「配發評論」是媒體常用的說法,還有「配發圖片」等,這也是不妥當的,另議),收到很好的效果,獲了中國新聞獎。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將那篇精闢升華的評論,以有序分散的方式,畫龍點睛地相綴在整篇報導之中,那會是一種什麼情景呢,文章就一定不好讀麼,就一定不會產生重大影響麼,沒有試過,不敢說。
習近平說過「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他要求新聞工作者「推進理念、內容、手段、體制機制等全方位創新」。時代發生了變化,有些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
(《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第98頁,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