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劇《駱駝灣的笑聲》編劇任小敏
用聲用情講好脫貧攻堅故事
日前,由河北省委宣傳部策劃指導、河北廣播電視臺創作錄製的廣播劇《駱駝灣的笑聲》,在河北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率、文藝頻率、科教頻率及黑龍江廣播電視臺、遼寧廣播電視臺、山西廣播電視臺、學習強國河北頻道、河北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等平臺播出。這部由專業藝術團隊傾心投入、精彩演繹的廣播劇,一經播出便備受群眾喜愛,引起強烈反響。記者對該劇編劇任小敏進行了採訪,為大家講述創作背後的故事。
《駱駝灣的笑聲》以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到阜平縣駱駝灣村視察,並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進軍令為創作背景。「該劇結構簡潔,敘事樸素,豐富的細節設計以及精湛的聲音藝術表現力,將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扶貧故事呈現在聽眾面前。」任小敏介紹,該劇描寫了在回鄉創業帶頭人張武毅的帶動下,駱駝灣村村民轉變脫貧思路,通過流轉土地、發展產業來盤活本地自然資源,實現了從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到貧困村「摘帽」的發展歷程。
一直以來,廣播劇都被稱為「文藝輕騎兵」,但僅就劇本創作而言,它所需要的前期文字準備工作,與電影、話劇等藝術門類相比並不少。「2018年下半年我接到《駱駝灣的笑聲》創作任務時,剛剛完成《塞罕壩人》與《老呂叨叨》兩部廣播劇的創作。時間緊任務重,一時難以進入狀態,曾經數易其稿甚至推倒重來,創作過程頗多周折。」任小敏表示,短時間內如何保質保量完成重大題材的創作任務,是她面臨的最大考驗。
為了更好地呈現駱駝灣村的發展變化,主創團隊曾專程到駱駝灣村進行實地考察,並與村民代表座談交流,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此外,他們還翻閱了龍泉關鎮黨委副書記黃文忠書寫的近15萬字的工作日誌、隨筆以及工作中拍攝的駱駝灣村的圖片等,盡力讓廣播劇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展現駱駝灣村獨有的韻味。
近些年,無論是電視劇《索瑪花開》還是電影《十八洞村》,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精品力作層出不窮,如何在扎堆的廣播影視劇中脫穎而出,書寫一個時代中歷史與現實的交匯碰撞,是任小敏考量的重中之重。「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劇中的張武毅、黃秀格等形象都可以在駱駝灣村找到人物原型。」她認為,創作扶貧題材的劇作,最怕一味唱高調而空洞無物、單純說教。「因而我們在創作《駱駝灣的笑聲》時,儘可能接地氣,既有泥土味兒,更有時代感,儘可能多地融入新時代的元素。」任小敏表示,劇中通過兩代人在新時代新形勢下不同觀念、不同思路、不同方式的衝突融合,將脫貧攻堅故事講述得真實生動。
駱駝灣的人物和故事,不僅承載著革命文化底色中「河北故事」在歷史坐標中的厚度和重量,也蘊含著現實題材創作的情感價值。「當駱駝灣脫貧攻堅的號角響徹河北大地時,歷史與現實交匯碰撞出的不僅僅是河北改革發展一時一地的記錄,同時也反映出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福祉。」談起此次創作,任小敏感觸頗多:「無論如何,我都為曾描述過這波瀾壯闊的偉大歷史進程而感到欣慰與榮幸。」 (見習記者 李嘉歡 記者 田 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