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貴州衛視聚焦聚力脫貧攻堅,用心用情深耕創作,於5月18日起在晚間黃金時段全新推出脫貧攻堅紀實節目《與夢想合拍》。節目生動反映貴州脫貧攻堅一線的火熱實踐,呈現貴州因地制宜實施特色產業扶貧的好經驗、好做法,講好基層黨組織帶領廣大農村群眾不懈奮鬥,最終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圓夢故事,展現新時代貴州精神和家國情懷。
在內容上,講好產業扶貧故事,打造脫貧攻堅故事集
作為一檔具有主流話語氣質的脫貧攻堅主題節目,《與夢想合拍》高度結合農村產業革命、易地扶貧搬遷等重大舉措,圍繞貴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的貴州十二大農業特色產業、壩區特色農業產業、「十百千」鄉村振興示範工程等脫貧攻堅重要戰略部署,通過一個個鮮活具體的扶貧產業發展故事,展現政策落地實施取得的顯著成效,生動立體地體現出貴州在戰貧鬥困中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的實踐過程。該節目入選廣電總局2019年廣播電視文藝節目精品示範班種子項目庫,是貴州衛視著重打造的聚焦脫貧攻堅媒體融合重點項目。
節目組在啟動之初就深入貧困山區,對貴州9個深度貧困縣和3個貧困人口超過1萬的已脫貧縣進行詳細踩點,結合茶葉、辣椒、食用菌、蔬菜、特色水果等貴州十二大農特產業進行選點,緊扣「一縣一產、一鄉一特、一村一品」進行選題,內容涵蓋脫貧攻堅的方方面面,有織金縣的竹蓀、納雍縣的瑪瑙紅櫻桃、從江縣的油茶、水城縣的刺梨等產業。節目計劃錄製50個貴州鄉村的故事、50個脫貧攻堅中的追夢人、50個農特產品和產業,力求打造成為一部脫貧攻堅故事集、影像志。
例如第二期節目探訪黔西南州望謨縣郊納鎮八步村的紫茶產業。郊納鎮曾是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這裡生長著素有「茶中大熊貓」之稱的紫茶古樹群落,盛產茶中上品「紫茶」,但受地域限制,當地群眾只能守著滿山珍寶過窮日子。在產業扶貧政策的精準指引下,八步村大力發展紫茶產業,讓種植歷史達千年的八步紫茶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如今,八步村滿山滿嶺的紫茶園鬱鬱蔥蔥,村民們從曾經的自種自喝、自給自足,轉變為今天紫茶銷售供不應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實現了雙豐收。
在講述種植產業故事的節目《青春如蒜苔》中,欄目組將鏡頭對準一群年輕的基層幹部,講述了貴州威寧縣石門鄉團結村90後村幹部帶領鄉親種植蒜苔、大蒜脫貧的故事。石門鄉也曾是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團結村又是鄉裡最偏遠、最落後的地方,但這一切都沒有難倒93年出生的胡鈞溥。2016年胡鈞溥從貴州大學畢業後,成為團結村的村支書,他帶領著90後的村委班子精準調研產業後,在團結村發展起了一片片「綠油油」有味道的產業——紫皮大蒜,效益比傳統種植業提高了5倍。在他們的努力下,如今的團結村修起了一棟棟新房,村民喜笑顏開,真正「服」了這幫90後。
同樣,在遵義市平正仡佬族鄉也有一個團結村,這裡的主人公是時代楷模黃大發。節目《團結村的帽子戲法》靈感來自於黃大發老支書所戴的帽子,從以前修渠、下田幹活時戴的草帽到如今戴的禮帽、漁夫帽,在一頂頂帽子悄然變化的同時,團結村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如今的團結村通過精品化種植、差異化養殖、高標準化產品加工,打造出特有的農特產品品牌「樂耕甜」。同時,盤活農村閒置資產,進行原生態改造,在昔日的荒山中建立起了星空木屋民宿,成為原生態農旅旅遊的一大亮點,團結村也就此成為脫貧攻堅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好樣板。
節目中的其他典型案例還包括貴州省紫雲縣利用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創造了一段林下生金的奇蹟。紫雲縣浪風關林場曾是一片國有林場,經濟來源以販賣木材為主。在林場場長帶領下,林場群眾充分利用林場資源,開發林下菌、林下蜂、林下雞、中藥材等產業,不僅讓林下經濟「活」了起來,還解決了當地易地扶貧搬遷中遷入縣城的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貧困農戶轉變成了城市居民,更成為了產業工人。這一段活用土地巧致富的故事正是努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富得起」目標的真實寫照。
在形式上,小屏反推大屏
採用三段式內容結構精確表達主題
脫貧攻堅主題作品較容易同質化,如何跳脫出此類節目慣用的模式,打造出獨特的調性,成為節目的一大挑戰。《與夢想合拍》創造性地借用短視頻平臺上頗為流行的借位合拍手法,以精巧的三段式結構架構內容,既網感十足,又充滿人文氣息,在一眾脫貧攻堅相關電視作品中獨具風格。
節目第一段通過場景化的帶入讓主人公出場,自述介紹身份及所從事的產業,同時採用借位合拍手法定格本期主人公和農特產品,形成本期封面照,以這種頗具儀式感的方式,提煉出本期故事的主題,清晰傳達農特產品的具體信息,並展示產品二維碼,將觀眾導入銷售平臺。第二段是故事主體,不過多採用紀實片標配的OS(配音)方式,而是大部分以故事主人公自述的方式,講述自己的奮鬥故事、脫貧經歷和心中夢想。第三段是完結篇,節目在此部分專門創作同名主題曲《與夢想合拍》,每期節目片尾處都會用主題曲剪成MV,對整期節目進行回顧、提煉、升華。
節目力求通過人物、景物、產品「合拍」的電視表現手法,既講好基層農村追夢奮鬥的脫貧故事,又致力於宣傳推廣當地特色農產品,展示出人與自然、人與資源、人與環境共生共榮的致富新模式,暗含著只有通過勤勞的雙手讓一個個脫貧致富的小夢想變成現實之後,才能匯聚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強大力量的深刻道理。
在編播上,以輕量化、常態化方式
創新編排和傳播模式
節目以媒體融合的思維和輕量化、常態化的研發思路指導創作,在節目形態、編排方式和傳播手段上嘗試創新,探索出此類型節目的全新模式。
輕量化,是基於媒體融合傳播環境的重要考量。該節目風格較傳統模式相比更具「小、快、靈」的特點。短時長、小成本的製作不僅能夠快速啟動,更重要的是在節目編播上更為靈活、多變。《與夢想合拍》除周末的合輯外,單期節目時長均控制在10分鐘左右,使得節目在移動端的傳播更加便捷、高效。
常態化則是指保證播出的頻次,維持高曝光率。為此,節目創新採用「抽屜式」1+4集合編排的方式,周一至周四每天晚間黃金時段分別播出1條短視頻節目,講述1個故事,形成日播節目帶,周六黃金時段則播出本周4個拆分故事的合輯,對一周節目內容進行總體釋放。此種點線結合的編播方式不僅讓節目滿足了小屏傳播的需要,又具有大屏的體量和份量,並且通過拆分短視頻,利用貴州衛視自有線上渠道「黔贊商城」進行農特產品的代理、帶貨,有力助推黔貨出山,賦能精準扶貧。目前,從當地農產品銷售反饋情況來看,節目大小屏宣傳二維碼帶貨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取得不錯的訂單效果。
《與夢想合拍》名稱裡的「合拍」,不僅體現在節目樣態上,更體現為其蘊含的深意,節目創作與時代主旋律合拍,產業扶貧讓致富夢想與現實合拍,貴州的生動實踐與脫貧攻堅的精準方略合拍。一張合拍封面照、一個脫貧致富的故事、一段時代發展的縮影、一場偉大變革的見證與寫照,《與夢想合拍》有深度、有情懷、接地氣,緊扣時代脈搏、描繪時代畫卷。
來源:國家廣電智庫
責編:熊懿 | 編審:王曉海 | 終審:周麗靈
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