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至12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指導,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省委宣傳部、省廣播電視局、四川廣播電視臺主辦的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活動匯聚諸多中外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人、行業資深人士、學界專家,論壇議題豐富、內容生動、乾貨滿滿。
大熊貓,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名片。而「金熊貓」,旨在打造成中國影視的一張文化名片。論壇上,嘉賓們面對新的國際傳播格局,以更高遠的視野、更開放的心態、更堅定的自信,探討在國際舞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緊扣時代 中國故事有力量
全球化背景下,影視是跨文化傳播的文化形態之一。究竟什麼樣的作品,更能引發國外觀眾的興趣?論壇上,不少嘉賓提到一個共同觀點——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作品。
正如開幕式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副局長孟冬在主旨演講中所說,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人士願意了解中國、客觀看待中國,探究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而影視,正是他們了解中國、走近中國的一個窗口。《外交風雲》《獵狐》《中國機長》《流浪地球》等主旋律題材影視作品,《功夫學徒》《好久不見,武漢》等以真實記錄手法展現當代中國的紀錄片,展現中國現代鄉村之美的「李子柒短視頻」,走向海外並且獲得歡迎,就是很好的證明。
「新時代的中國每天都在發生無數感人至深、發人深省、催人奮進的好故事,這些故事是我們影視創作的鮮活素材。」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說,影視創作者要從這些故事中凝練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展示中國當代先進文化魅力,把握時代脈搏,以小人物、小切口釋放正能量、大情懷,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
創新表達 融入國際語境
對於影視作品來說,故事內容是核心,但表達方式同樣重要。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同道看來,文化障礙天然存在,只有把故事放到國際化坐標體系中,才能讓對方聽得懂故事。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喇培康提到,當下海外票房最高的華語電影,依然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其次是張藝謀導演的《英雄》。近幾年的《流浪地球》《狼圖騰》,在海外票房也相當可觀。「分析這些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影片,可以發現一些規律。」喇培康表示,中國影片在海外市場獲得成功,得具備這些條件:首先,必須要講一個精彩的、能夠讓外國人接受的中國故事;其次,具有足夠的商業元素,其特效技術、場面呈現等非常壯觀,敘事、拍攝手法等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最後,要有品牌影響力。
不少與會嘉賓表示,隨著近年來國內影視行業的迅速發展,製作工藝、鏡頭語言、審美表達等有了很大提升,在國際傳播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八佰》《金剛川》製片人梁靜說,一部成功的電影,能夠喚起人性的相通之處,好故事、好人物是無國界的。比如,呼喚世界和平的戰爭片,特別能引起共鳴。
「文化傳播主要目標,就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理解與共享,它既是當代人類文明的重要結晶,也是文明和文化跨地域交流的重要渠道。」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張磊說。
開放心態 多方合作實現共贏
論壇上,國際傳播的重要趨勢——「多元化合作」被頻頻提及。
近年來,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與騰訊、五洲文化傳播等共同合作,通過中外合拍、多元融合的方式,打造了一批既有中國特色又有國際語態的紀錄片。「拍攝關於中國的紀錄片,需要擺脫完全西方的敘事語言,用接近中國人的視角來講述有趣故事。」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副總裁魏克然認為,通過中西合作方式,可以很好實現這一目標。
「跟隨熊貓故事思路,我們調研了更多中國特有動植物明星,一個立體的國家公園國際版方案形成了。」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副總經理張琳介紹,2019年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策劃製作關於中國國家公園的紀錄片時,思考能否藉由熊貓打造一部商業化紀錄片,呈現中國在生態保護方面的努力。這個創意引起國外合作夥伴的興趣,團隊最終選擇與英國公司聯合開發製作,確定的《大自然的古老王國》項目未播先熱,「目前已與英國BBC籤署節目合作、合拍預購協議。」
張琳認為,以全球視野挖掘優質題材,以國際化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優秀中外團隊的合作,將助力國際傳播。「如視覺創意來自美國,野生動物攝影師來自英國,水下攝影師來自德國等,藉助多元化合作,就能以最精彩形式呈現、講述中國故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