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要走出去 就要講好中國故事

2020-11-13 光明網

殷桃

劉敏濤

今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已突破150億元,總觀影人次超過4億,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為全球復甦最成功、最迅速的電影市場,登頂全球最大電影市場。票房前五的電影中,《八佰》《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奪冠》多次摘得全球周末票房冠軍。毫無疑問,中國市場目前是全球票房的核心產區,而且將在未來較長時間作為全球電影行業的焦點。中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多部中國影片也走出國門,在海外引發了關注和熱議。

昨日,「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舉行的電影分論壇上,業內著名出品人、製片人、編劇、學者齊聚,共同探討「講好中國故事 贏得價值認同——中國電影國際傳播之道」,就中國電影「走出去」分享真知灼見。

中國電影要把中國故事講得有中國味道

曾擔任中影一把手、現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的喇培康長期致力於中國電影的對外傳播和中外電影交流,他擔任出品人的《建軍大業》《流浪地球》等影片深受觀眾歡迎。他說:「我個人認為中國電影走出去分兩種形態,一個是商業性,一個是非商業性。所謂的非商業性就是中國電影參加國外的電影節,在國外放映;商業性就是你要賣版權,你的影片直接進入對方的院線,跟他分帳。」

那麼中國電影目前在海外的實際情況是什麼呢?「目前全世界電影市場80%以上的份額被美國電影所佔據,剩下的不到20%份額是其他國家的電影,也就是說中國電影要想在全世界市場中不到20%的份額裡站穩腳跟,並且逐漸擴大屬於自己的份額,這需要中國電影人付出巨大努力。」

喇培康坦言,目前中國電影在海外票房冠軍依然是20年前李安的《臥虎藏龍》。從兩億美金的《臥虎藏龍》,接近兩億美金的張藝謀《英雄》,票房近1億美金的《功夫》,再到近年來的《狼圖騰》《流浪地球》《戰狼2》,通過分析這些在海外市場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國電影,喇培康認為其具備了三個條件:「首先,必須講一個精彩得能夠讓外國觀眾接受的中國故事;其次,有足夠數量的商業元素,比如大片、特效,有非常壯觀的場面,它的敘事、拍攝手法是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最後,還要有品牌影響力。」喇培康表示,並不是所有挺進國際市場的中國影片都能具備上述三個條件,「但想走向海外,最起碼得具備第一個條件,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要把精彩的故事講得非常有中國味道。」

中國電影要走出去歸根到底是中國文化走出去

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張苗曾帶著《戰狼2》《流浪地球》去美國跑路演,在電影走出去上,「對我來說,國際市場至少有兩個戰略分級。首當其衝就是海外華人市場,海外華語觀眾對內容的消費與國內是高度趨同的,所以從《戰狼2》開始,我們的《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我和我的家鄉》都在第一時間走向了海外的華人群體。第二類就是範圍更大的海外市場,這是一個長期和艱辛的攻堅戰了,但是應不應該做呢?我覺得應該做。走出去這條路還很漫長,必須一部影片一部影片扎紮實實做下去,去聽一下海外觀眾的反饋,他們的掌聲,看一下他們閃動的淚光。」

喇培康表示,中國電影要走出去,歸根到底是中國文化走出去。

梁靜擔任製片人的《八佰》和《金剛川》在今年大放異彩。她說,這兩部片子有很多中國元素,「越是民族化,大家越覺得新鮮,接受起來越沒有門檻,所以只要你掌握好分寸,達到一種共情,就可以做到中國文化的傳播。」

女性題材成為市場新熱點

劉敏濤殷桃為「她」發聲

今年,《安家》《白色月光》《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親愛的自己》等一批以女性為主角的影視劇,豐富多元的女性形象閃耀螢屏,行業內外,女性題材也成為一個熱點。在成都舉行的2020「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電視劇論壇上,檸萌影業執行副總裁、總製片人徐曉鷗,演員劉敏濤、殷桃,編劇蘇曉苑,為影視市場中的女性題材話題發聲。

檸萌影業今年推出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兩部女性題材電視劇。徐曉鷗說,「這幾年隨著整體的社會發展,會發現身邊優秀的女性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群體,這也是我們現在開始做女性題材劇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女性需要去發聲。」

蘇曉苑編劇的《親愛的自己》,塑造了三位性格不同、職業不同、經歷不同的都市女孩。蘇曉苑說,女性角色一直是電視劇中不可缺少的,如今女性的角色開始向著多元化發展。

抗疫題材劇《在一起》中,劉敏濤演繹武漢一位當地社區工作者,疫情期間堅守崗位、盡心服務群眾,展現基層工作者的不易和堅守讓人十分感動。劉敏濤說,如今時代給予了女性更多元的身份,電視劇中的角色其實都源自生活,所以在螢屏上,也有了各種各樣的豐富的女性角色。

作為演員,殷桃也很感嘆,很幸運遇上了這樣一個時代,讓自己能夠遊刃有餘地在更多樣化的角色中穿梭。「我覺得真正可以從內心深處打動觀眾的,是你真的能看到這個角色背後成長的過程,如果可以把她清楚地表達出來,就是有意義的女性角色。」

本報記者 陳蕙茹 主辦方供圖

來源: 成都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要把「走出去」變為中國電影國際傳播...
    11月12日,在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電影分論壇上,業內著名出品人、製片人、編劇、學者齊聚,共同探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贏得更多認同。「中國電影走出去真的很不容易。」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著名學者饒曙光在論壇現場表示,世界電影傳播秩序已經形式,不要跟著美國思路走,應該堅持中國思路。
  • 中國戲曲電影「走出去」,好時機在眼前
    中國戲曲電影「走出去」,好時機在眼前 時間:2019.09.29 來源:中工網 分享到:
  • 中國動畫電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進入新世紀以來,近16年的探索,數量驟增,高票房動畫大片接連出現,只要突破「講故事」的瓶頸,在未來十年必定能迎來國產動畫第三個輝煌期。進入新世紀,中國動畫電影也出過一些能把故事講好的口碑之作,如麥兜系列、《藏獒多吉》《風雲決》等,但這樣的佳品寥若晨星,屈指可數。
  • 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擔當——從好萊塢電影《花木蘭》說開去
    之於電影,對這樣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也屢被各種文藝樣式(詩詞、戲曲、電影、電視劇等)演繹的英雄故事的敘述,顯然如何敘述本身要比本文所敘述的故事更為重要。一、中國傳奇故事「花木蘭」本事作為民間傳說色彩較濃的花木蘭的故事的廣泛傳播,最早歸因始作於南北朝北魏時期的一首敘事詩《木蘭辭》。
  • 「起碼要把故事講得有中國味道」
    主旋律電影如何「走出去」? 「起碼要把故事講得有中國味道」   11月12日,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電影分論壇舉行  11月12日,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繼續在成都舉行,一場電影分論壇圍繞「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策略與海外拓展」展開,解碼主旋律電影如何「走出去」。論壇現場,業內著名出品人、製片人、編劇、學者齊聚一堂,並從各自的角度,聊到怎麼講好中國故事,以及如何讓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贏得更多認同。
  • 登頂全球最大電影市場,專家學者支招:中國電影走出去要勇於「破圈」
    中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多部中國影片也走出國門,在海外引發了關注和熱議。今日,「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舉行的電影分論壇上,業內著名出品人、製片人、編劇、學者齊聚,共同探討「講好中國故事 贏得價值認同——中國電影國際傳播之道」,就中國電影「走出去」分享真知灼見。
  • 登頂全球最大電影市場,專家學者支招:中國電影走出去要勇於「破圈」
    今日,「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舉行的電影分論壇上,業內著名出品人、製片人、編劇、學者齊聚,共同探討「講好中國故事 贏得價值認同——中國電影國際傳播之道」,就中國電影「走出去」分享真知灼見。他說:「我個人認為中國電影走出去分兩種形態,一個是商業性,一個是非商業性,所謂的非商業性就是中國電影參加國外的電影節,在國外放映;商業性就是你要賣版權,你的影片直接進入對方的院線,跟他分帳。」那麼中國電影目前在海外的實際情況是什麼呢?
  • 影視劇是講好中國故事重要手段
    原標題:影視劇是講好中國故事重要手段——訪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劉家成 今年兩會,劉家成帶來的3份提案中,有一份是建議通過影視劇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為何關注這個問題,劉家成回答了《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的提問。 需降低輸出引進逆差 問:您在提案中提出,中國文化地位應與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相稱,這是有感而發嗎?
  • 功夫電影:走出去的先鋒 海外觀眾了解中國的窗口
    華語電影走出去的先鋒功夫電影享譽全球始於李小龍,他融合詠春拳和西方拳擊創造的截拳道,在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功夫熱潮,「功夫」甚至被收進了英語詞彙中而廣為流傳。回顧半個世紀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歷程,直到今天,功夫片依然是中國電影在海外的一面旗幟。
  • 【文明網評】電視劇「出海」要講好中國故事
    在東南亞,緬語配音版《紅樓夢》《西遊記》《婚姻保衛戰》等電視劇相繼在緬甸各電視臺播出,很多緬甸觀眾成為中國電視劇的「鐵粉」。寮國MV電視臺目前播放的影視劇中,大約有65%來自中國,吸引了上百萬觀眾收看。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泰國電視臺播出的中國電視劇數量達100多部。泰國Monomax視頻網站近期播放的《鬥破蒼穹》頗受當地觀眾好評。
  • 中國夢是音樂創作的時代主題 歌曲要講好中國故事
    看過電影《厲害了,我的國》的人,對電影主題曲《新的天地》的旋律一定不陌生。隨著影片的熱映,音樂的旋律在越來越多人耳畔縈繞。「燃爆了!唱出了我們的心聲。」有網友這樣評價這首歌。配上電影絢麗壯美的畫面,歌曲無疑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首歌曲也是第五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之一。中國夢是音樂創作的時代主題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 做講故事的人,用民間力量講好中國故事
    年,邢鳳亮很忙,作為一家文化智庫型公司的董事長,這一年裡,他頻繁出現在各種重大活動中,甚至曾經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四次出訪近10個國家,這種奔波對於邢鳳亮來說,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用自己方式和力量,藉助中國文化去講好中國故事。
  • 產業丨「華流」影視需講好中國故事
    有了經濟大環境的良好氛圍,再加上影視創作裂變後的響應,才能合力使得諸多影視作品走出國門。中國的影視劇「走出去」的願望正在慢慢實現,類似《歡樂頌》《琅琊榜》《甄嬛傳》這樣的電視劇,以及《白日焰火》《山河故人》《親愛的》等電影,已經開始走出國門,擁有了一定數量的海外粉絲,影視「華流」正成為建構國家形象的重要渠道。
  • 用芭蕾講好中國故事
    從10月24日晚開始, 《過年》經過了12天11場的連續演出,讓近3萬名「芭蕾故鄉」的觀眾陶醉在中國版《胡桃夾子》的瑰麗,更在「中國故事」、「中國情感」中感受著中國文化的親和與多彩,實現了借用西方芭蕾語彙表達中國意境、中國審美、中國情感,講述中國故事。 法國第一大報《費加羅報》在文化版刊文認為,中國版《胡桃夾子》將故事背景設置在中國的新年——春節之中。
  • 葉小綱:用音樂講好「中國故事」
    2017年9月,葉小綱創作的第五交響樂《魯迅》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葉小綱是當代踐行中國音樂「走出去」的傑出人物。作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他自覺肩負起了推動音樂塑造中國文化自信的使命。在這位音樂家眼中,音樂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葉小綱接受了半月談記者的專訪。
  • 國劇"出海"講好中國故事 匠心匠藝展示全面的中國
    中國電視劇逐漸具備向內的自省能力和向外的展望能力。在這樣的趨勢下,中國電視人如何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成為一個新的時代命題。第25屆上海電視節期間,與之相關的話題也被業界人士在不同場合反覆提及。
  • 《在中國做生意》:講好外國人的「中國故事」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十九大採訪報導辦公室副主任、新聞中心副主任關娟娟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在中國做生意》系列報導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中國做生意的外國公司和企業,即「外企在中國的五年」系列;另一類則是聚焦在中國做生意的普通外國人個體。
  • 能讓中國故事在海外講得好傳得開留得住,要走好這幾步!
    本屆論壇以「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為主題,設置1場主論壇以及紀錄片、電視劇、電影、新媒體4場分論壇。來自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負責人、行業人士、學界專家等,共同圍繞作品創作、國際合作、海外拓展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研討,特別聚焦中國影視的海外傳播之路,深入探討媒體融合發展時代下如何用國際表達講好中國故事、以全球視野傳遞中國價值。
  • 《我們誕生在中國》: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可以預期,《我們誕生在中國》將繼續刷新收視紀錄,成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典範之作。 多維度多層次展示中國魅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紀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講述了中國珍稀動物熊貓YY、金絲猴淘淘、雪豹大娃三個家庭的故事,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特有的珍稀動物、豐富多樣的自然地貌,展現了中國自然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闡釋了「天人合一」「陰陽互生」等中華文化獨有理念的深刻內涵,多維度展示了中國魅力,
  • 講好中國故事是新聞媒體的神聖使命
    總書記提出48字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要求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新形勢下作好新聞輿論宣傳作出全面部署。(2月20日 人民網)   講好中國故事,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只有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記錄者、守望者和傳播者,才能更好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