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已突破150億元,總觀影人次超過4億,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為全球復甦最成功、最迅速的電影市場,登頂全球最大電影市場。票房前五的電影中,《八佰》《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奪冠》多次摘得全球周末票房冠軍。毫無疑問,中國市場目前是全球票房的核心產區,而且將在未來較長時間作為全球電影行業的焦點。中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多部中國影片也走出國門,在海外引發了關注和熱議。
今日,「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舉行的電影分論壇上,業內著名出品人、製片人、編劇、學者齊聚,共同探討「講好中國故事 贏得價值認同——中國電影國際傳播之道」,就中國電影「走出去」分享真知灼見。
中國電影想在海外成功
有這三個「方法」
曾擔任中影一把手,現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的喇培康長期致力於中國電影的對外傳播和中外電影交流,他擔任出品人的《建軍大業》《流浪地球》等電影深受觀眾歡迎。他說:「我個人認為中國電影走出去分兩種形態,一個是商業性,一個是非商業性,所謂的非商業性就是中國電影參加國外的電影節,在國外放映;商業性就是你要賣版權,你的影片直接進入對方的院線,跟他分帳。」
那麼中國電影目前在海外的實際情況是什麼呢?「目前全世界電影市場80%以上的份額被美國電影所佔據,剩下的不到20%的份額是其他國家的電影,比如印度、法國、義大利、日韓、中國電影,也就是說中國電影要想在全世界市場中不到20%的份額裡站穩腳跟,並且逐漸擴大屬於自己的份額,這需要中國電影人付出巨大的努力。」
喇培康坦言,目前中國電影在海外票房冠軍依然是20年前李安的《臥虎藏龍》。從兩億美金的《臥虎藏龍》,接近兩億美金的張藝謀《英雄》,票房近1億美金的《功夫》,再到近年來的《狼圖騰》《流浪地球》《戰狼2》,通過分析這些在海外市場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國電影,喇培康認為其具備了三個條件。「首先,必須講一個精彩的、能夠讓外國觀眾接受的中國故事;其次,有足夠數量的商業元素,比如大片、特效,有非常壯觀的場面,它的敘事、拍攝手法是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最後,還要有品牌影響力。」喇培康表示,並不是所有挺進國際市場的中國影片都能具備上述三個條件。「但想走向海外,最起碼得具備第一個條件,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要把精彩的故事講得非常有中國味道。才能符合海外觀眾對中國文化的文化渴求、審美需求、知識需求。」
中國電影要走出去
歸根到底是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著名學者饒曙光曾承接中國電影國家課題,在研究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所有情況和數據之後,他曾提出了三個建議,「第一,要把中國電影走出去變成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工程,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因為走出去可能是一個企業行為,一個技術層面的行為,我們要有更高的國際傳播戰略研究,有頂層設計,現在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指導政策了。第二,我們要做一些戰略性的調整,不一定要把走出去和國際傳播定義為英語國家或者北美主流市場,因為北美主流市場對中國市場需求不大,而且美國市場94%都是英語片市場,所有的非英語片都作為藝術片,包括韓國、日本、義大利只有6%的份額,這個份額其實非常小。第三,傳播戰略上把東南亞作為國際傳播重點努力的方向,首先要在華人文化圈取得成功。」
北京文化電影事業部總經理張苗曾帶著《戰狼2》《流浪地球》去美國跑路演,在電影走出去上,「對我來說,國際市場至少有兩個戰略分級。首當其中就是海外華人市場,因為文明的趨同和社交媒體的高度發展,讓我們非常清晰地看到,海外華語觀眾對內容的消費與國內是高度趨同的,所以從《戰狼2》開始,我們的《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我和我的家鄉》都在第一時間走向了海外的華語群體。第二類就是更高一級的海外市場,這就是『破圈』,是一個長期和艱辛的攻堅戰了,但是應不應該做呢?我覺得應該做。」
張苗還能清晰地回憶起2004年第一次非常完整地看到華語影片走出去,這個片子叫《功夫》,他看到了一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所以,2017年他和吳京帶著《戰狼2》走出去的時候,照搬所有奧斯卡影片競賽的流程,但他覺得很吃力。「吃力的原因,我想是我們面對巨大的語言障礙,我們的表達手法、文化獨特性,以及價值觀,還處於非常不熟悉的狀態。」《戰狼2》就像一個破冰的過程,等到《流浪地球》走出去,張苗決定按照自己片子的特點以及華人觀眾的消費習慣,像國內一樣,和郭帆導演在美國跑路演,到影院去見所有的觀眾,「雖然文化求異,但文明是趨同的,這個學習告訴我們,走出去這條路還很漫長,必須一部影片一部影片扎紮實實做下去,去聽一下海外觀眾的反饋,他們的掌聲,看一下他們閃動的淚光。」
喇培康還表示,中國電影要走出去,歸根到底是中國文化走出去。」
梁靜擔任製片人的《八佰》和《金剛川》在今年大放異彩,她說,這兩部片子有很多中國元素,「越是民族化,大家越覺得新鮮,接受起來越沒有門檻,所以只要你掌握好分寸,達到一種共情,就可以做到中國文化的輸出。」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陳蕙茹 供圖 主辦方 編輯 李旻 校對 楊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