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影像的國際傳播」論壇側記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紀錄片作為國際傳播的「硬通貨」應該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如何利用紀錄片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10月28日下午,「紀實影像的國際傳播」論壇在嘉峪關舉辦。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乘虎,國家地理品牌內容及頻道總監王雁,五洲傳播中心影視製作中心主任王媛媛等參會嘉賓圍繞上述話題展開分享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發展與世界息息相關,強化對外傳播、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紀實影像具有印刻時代精神、記錄社會記憶、描繪社會風貌的功用,而作為一種國際化程度很高的文化產品,紀實影像在國外受眾中接受程度高,具有對外傳播的天然優勢。
    在主題發言中,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乘虎圍繞「紀錄片與國家形象建構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分享。他說,在國家形象的建構裡,藝術傳播、文化傳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紀錄片就是重要的宣傳載體。
    「一部紀錄片能否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傳播,關鍵在能否讓國外觀眾引起共鳴。」楊乘虎說,紀錄片的創作者和傳播者不能片面機械地強調特點,只「求異」而忽略「求同」,還應注重研究國外受眾的心理和欣賞需求,增強與國外受眾的共通性和心靈溝通。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在這些重大主題中紀錄片扮演什麼角色,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首先在這些重大主題中,紀錄片從未缺席,而且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用真實、鮮活的影像畫面記錄著美好時代,講述著中國故事。」國家地理品牌內容及頻道總監王雁說,近年來,一部部優秀的國產故事紀錄片應運而生,藉助紀錄片這一國際通行的傳播語態,積極向世界展示著日新月異的「東方巨龍」。
    同時,參會嘉賓紛紛表示,雖然近年來我國紀錄片產業發展迅速,但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紀錄片的意義和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為了讓紀錄片在國際上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國際合作是一條必走之路。」解讀中國工作室製片人劉琳表示,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紀錄片產業要融入國際社會並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最好的辦法就是堅持「和而不同」,把國際化與本土化結合,實現共贏,積極主動地參與跨國、跨文化傳播,汲取各國先進理念和藝術營養,融入全球化傳播大潮之中。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走向世界,在中國講好世界故事、讓世界來到中國。」五洲傳播中心影視製作中心主任王媛媛說,這是眾多紀錄片人、紀實影像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紀錄片人、紀實影像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