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有許多描述愛情的文章和詩篇,既有大氣磅礴、驚世駭俗的愛情宣言,又有婉約動人、銘心刻骨的纏綿小調。其中,有兩位詩人的作品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一位是元朝元好問的「問世界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摸魚兒·雁邱詞》);另一位就是著名詩人陸遊的《釵頭鳳》。但我意外地發現,這兩位詩人的作品都是在愛情結束後寫出來的,應該是分手後的傷心之作。
元好問是睹物思情——看到大雁為了愛情投地而死之後,寫下了這首傳頌千載的名篇。但我後來發現,元好問其實是個風流才子,到處留情,緋聞不斷。那麼問題來了:一個如此多情的才子,怎麼能寫下如此專情的詩篇呢?我們常說「言為心聲」,能夠有這樣深切感受的人,一定是有過特殊的心理體驗,才會讓他發出如此悽美的聲音。這種矛盾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心理學家又是如何解釋某些花心男人,對自己真正喜愛的女人也會傾注如此長久的思戀呢?
進化心理學家認為他們已經有了答案——這是由於男女兩性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選擇配偶的策略不同。由於生理原因,女性在配偶選擇方面非常謹慎,以便找到高質量的男人。因為女性在有了性生活之後,很可能會經歷漫長的懷孕期和哺乳期,以及更長的撫養期。這就使得她們在配偶選擇方面的投資策略往往是要求嚴格,以保證自己的後代能夠在未來得到該男人的支持和關懷。
而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男性先祖選擇的投資策略則是儘可能多的去與女性發生性關係,以保證自己的基因有足夠多的機會得到繁衍,這就使得男人顯得有些花心。其實,無論是古代梁惠王談到的「寡人有疾,寡人好色」,還是當代成龍說到的「男人都會有的男人毛病」,都是我們人類的演化歷史選擇出來的男性性心理特性(不是說必須這樣,只是解釋為什麼會是這樣)。
既然這樣,為什麼如元好問和陸遊這樣的男性,在分手之後反而對自己曾經的愛人會有如此的迷戀和惆悵呢?女性是不是對自己曾經的愛人也很依戀呢?
最近,美國紐約賓漢姆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克雷格-莫裡斯(Craig Morris)在《進化行為科學(Evolutionary Behavioral Sciences)》上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設。他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在性關係結束之後,男性和女性下一步所面臨的選擇配偶的策略不同造成的。女性在分手後,不得不重新開始選擇優秀的男性,所以,她們必須從分手之後的痛苦中迅速恢復過來,以保證自己的活力和吸引力。同樣,男性也不得不重新開始下一輪的求偶競爭,並且很可能會發現,他們在這種競爭中並不總是能夠找到優秀的女性;因此,他們的失落感會越來越強,從而對過去優秀女性的懷念也就會越來越深刻。
那麼,有什麼證據可以用來證明這樣的理論假設呢?
克雷格-莫裡斯和他的團隊對來自96個國家,5705名受訪者進行在線調查,要求每個參加調查的人來評估分手對自己情緒和身體的傷害程度,傷害等級從1到10,1是沒痛苦,10是極度痛苦。結果顯示,女性在情感上感受到的痛苦更大,平均得分6.84,高於男性的6.58;在生理上的痛苦亦是如此:女性平均得分4.21,高於男性的3.75。雖然看上去差別非常小,但它們有著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由此可見,在一段感情中,儘管女性在選擇伴侶上極其嚴格,但如果遇人不淑,分手會給她們帶來更大的傷害。
不過,儘管分手會給女性帶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傷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們最終會徹底走出情傷;尤其是一旦她們意識到必須堅強,是開始新生活的時候了,她們就會恢復得更快、更徹底。通過研究發現,分手那一刻給男性帶來的痛楚可能沒有像女性那麼深刻,但男性可能會逐漸產生一種深深的失落感,這種失落感可能會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當男人意識到自己正在這樣的失落感中「下沉」,那麼他必須重新開始為愛競爭,以取代他逝去的愛人。更糟糕的情況是,甚至有男人發現,這個逝去的愛人是無法取代的。因此,分手帶來的傷痛可能會使部分男性終生「難愈」。
由此可見,雖然分手造成的情感上的痛苦,女性感受到的要比男性強烈些;然而,一旦平靜後,女性的心態恢復得通常要比男性好。所以,她們能夠幸福地開始新的愛情和婚姻。反而是男性更有可能會用更長的時間懷念過去那段美好的感情!現在我們了解了這些現象後面的心理學原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陸遊會寫下那樣感人肺腑的詩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