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在看何以笙簫默麼?」
和同學聊天,幾乎總能扯到這個話題。也難怪,顧漫的小說向來就追捧者無數,如今在寒假推出這部劇,收視率自然不必說。可惜我讀這本書時卻早已過了青春年少時,還沒看1/3就再也讀不下去。電視劇耐心看了一集就不再想看。
可是「何以笙簫默」是什麼意思?
原本一直以為「既然蕭瑟起,何以笙簫默」是一句古詩詞,結果百度一查,嗯哼,竟然前半句只是一位書迷的書評,兩句在一起倒也對仗工整,既然琴瑟聲響起了,為何笙簫的聲音要沉默下去?寓意感情既然開始了,為何又要放棄?套用小說裡何以琛的話,著名選段「我從來沒有招惹你,你為什麼要招惹我?既然招惹了(既然琴瑟起)為什麼要半途而廢?(何以笙簫默)」
《何以笙簫默》只是來自於男女主角的名字拼湊,何以琛和趙默笙。而默笙這個名字來自「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
那麼,沒有「既然琴瑟起」這一句,「何以笙簫默」到底想表達什麼呢?
大概就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意思吧。
這世上美麗的情詩有很多很多,但是最幸福的一定是這一句。
《何以笙簫默》想表達的,就是對這樣一種幸福的嚮往。
—— 顧漫
其實書也好,電視劇也好,它就是在那個恰當的懵懂時期被恰好年少的你我看了,誰沒幼稚過,當初看《夢裡花落知多少》哭的一塌糊塗,看《通稿2003》時大呼過癮的你我沒必要覺得《何以笙簫默》多low……
最後,為了讓這篇文章看起來有內(bi)涵(ge)一些。補充一點點古詩詞常識,不喜勿噴……
琴瑟,古語中便是指夫妻和諧,和睦。早至詩經中《國風·女曰雞鳴》中「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小雅·常棣》中:「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晚至清聊齋鬼故事《孫生》中「孫由是琴瑟和好。生一男兩女,十餘年從無角口之事。」琴瑟無一不代指夫妻之間和和美美,情篤義深。
而笙和蕭,往往又是表達離人思念之愁苦。如太白強音:「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孔尚任《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哀江南》中【折桂令·問秦淮】: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 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都用簫聲表達文中人悲悶愁苦的心境。
ps:部分內容來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