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四篇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是一個2013年的作品,比較近的作品了,相比於其他的電影,這部電影更顯得不溫不火,但是一部很難得的佳作。
我在高中的時候讀了電影的原著《起風了》。這部是掘振雄難得的中篇作品,也是掘振雄的一篇代表作。《起風了》沒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節,相比於電影,原著相當的平淡,是典型的崛氏文學作品。作品很多的描述平靜生活的場景與人物的內心感受。讀這個作品我想到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諾獎得主石黑一郎的《浮世畫家》。都給人一種平淡卻深刻的感覺,文盡卻讓人深思。 根據原作的改編的作品加了許多元素,在純粹的愛情上加入了關於藝術,理想,戰爭的情結,讓整個作品變得更加的完整,讓人物更加的豐滿。 片中的背景是1920到1930年之際,日本此時正處於多災多難的時期,經濟危機,貧困,疾病,以及關東大地震給年輕人的未來填上了一絲陰影。崛越二郎勵志要設計出自己的飛機,可總會有失敗,失敗的他深受打擊前往長野縣的輕井澤療養,在這裡他遇到了一生摯愛菜惠子,兩人私定終身。但是菜惠子患有肺結核,在當時是絕症一樣的病。二郎無法放棄夢想,繼續設計飛機,同時牽掛著菜惠子。另一邊菜惠子自知時日無多,溜出了療養院,尋找愛人。菜惠子沒能逃脫命運,而二郎也成功了。
作者將愛情,夢想的糾結完美的展現,同時也反映了飄搖時代下青年男女的宿命。去年臨近高考的時候看的電影,看的時候我想到了一道經典語文高考題《戰爭》,兩者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同樣讓人不勝唏噓。 首映禮上宮崎駿淚流不止,這也是第一次宮崎駿因為自己的影片淚流不止。這個影片與宮崎駿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
《起風了》含有著許多的元素,它涉及了理想,反戰,愛情等多個敏感的問題。 對於理想,我認為這是最能引起宮崎駿共鳴的,文中的二郎是一個製造飛機的人,而宮崎駿是一個動畫師,兩者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需要大量的心血,同時 也需要想像力,同時也需要面對現實,有的時候失敗與靈感枯竭都是常見黨的。他們都面臨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當宮崎駿看到自己的作品時,就是理想與現實吧,雖然作出了精美絕倫,意蘊深刻的作品,但是他的嚴苛也註定了他與兒子宮崎吾朗的關係,雖說與宮崎駿有些差距,但是宮崎吾朗的作品其實相當的不錯。可能這就是困擾宮崎駿的問題。
反戰與愛情也是作品的元素之一,但並不像螢火蟲之墓那麼明顯,宮崎駿的《起風了》更像是對於一個人自身的努力理想與愛情之間的平衡,與在動蕩的時代下與令人心憂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