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5G改變人類社會 6G則將改變世界

2020-12-22 杭州網

杭州網訊 12月18日-20日,2020網易未來大會在杭州盛大舉行。大會以「洞覺·未見」為主題,匯聚了全球最強大腦,期盼以遠見超越未見,去尋找打開未來的鑰匙。

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5G及6G總體專家組專家張平做了《5G創新應用為產業發展使能》主題演講。張平提出5G對我們帶來的變化,如5G的駕駛車、遠程醫療等。目前,中國的5G建設位於世界第一梯隊,表現在我們的標準和專利都是三分之一以上,我們的市場非常遼闊,我們的產業鏈關鍵環節有自己的完整產業鏈。

張平表示,5G為各個行業和全社會的拓展發展了新的空間:一是提升生產經營管理效率,二是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價值,三是促進商業模式的創新。他暢想,未來6G技術將會使能智慧世界。未來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靠的就是信息智慧。

總得來說,信息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人類社會,未來6G將會改變世界,為我們改變世界進一步使能。

以下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5G及6G總體專家組專家張平演講的部分內容:

各位大家好,非常高興有機會跟大家一塊分享網易的盛會,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題目是5G創新應用為產業發展使能。

會議的題目很好,對未來有洞見。首先我們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現在在做什麼,未來是什麼?這樣的話就比較清晰了,所以過去是怎樣的?現在是怎樣?未來怎樣?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說。

首先大家比較感興趣就是5G是用來改變社會的,像4G是改變生活一樣,我們有了4G所以人與人之間距離縮短了,人與人的交互網絡非常方便,5G為我們帶來什麼值得期盼一下,我們看看古人怎麼說的。我們都看過《西遊記》,《西遊記》描述了四個場景,一個是騰雲駕霧,一日要遊遍從北海到南海,像飛機、火箭;千裡眼是雷達電視;順風耳電報、電話,我們下面「72變」是什麼?怎麼做這件事?我們真的應該想想。

5G給我們帶來什麼?5G是多面手,我們可以看到5G用AR、VR、MR的技術,把遠在千裡的事情,非常真實的展現在我們面前。像我們送一個玫瑰花,我們網絡上送一個玫瑰花,傳統就是平面的圖像。我們古人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這個香味能不能傳過來,還有我們嗅覺能不能傳過來,味覺能不能傳過來。我們遠在千裡的大夫對我們動手術,我們的感受能不能讓遠在千裡的大夫感覺出來,這裡面的千變萬化都需要我們通過5G展現出來。

還有我們5G的駕駛車,我在想再過十年以後,我們駕駛汽車就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我們可能要想做的是我們的虛擬空間或者我們智能代理,告訴我們好了以後,我們可能一出門,車就來了把我們載到我們需要的地方。這個車沒用就載貨,跑來跑去,無人駕駛就起這麼一個作用,我們現在逐步在朝這個方向走。

我們可以通過5G解決醫療資源不均的問題,教育資源不均的例子。有一個例子很簡單,通過5G網絡,把遠程大夫和本地大夫接起來,像我們在2019年7月17日湖北武漢,武漢和鹹豐首個5G網絡下的遠程手術,這個手術是一個老人頸椎有了問題,需要動手術,鹹豐和武漢比起來還有一些差距,需要武漢大夫進行指導,雙方要對病例進行分析,進行確認,確認以後遠方的大夫帶上MR眼鏡指導鹹豐大夫進行手術,這個手術在大夫面前,浮雕起這麼一個三維圖像,非常真實的感覺,這個圖像的傳遞就是通過5G的網絡傳的,我們4G做不到的,沒有那麼寬的速率,這樣我們完成了很好的手術。

古人通信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看到古人通信是非常困難的,「羲和催日升扶桑,擊鼓駭駭旗央央」這是一個擊鼓傳令的,還有一個烽火臺那是無線的,但是傳的信息非常少了,按照現在的觀點來講,就傳了一比特的信息,這個比特就表示有和無,敵人來了沒有,來了就冒狼煙,沒有來就不冒狼煙,敲鼓可以把鼓點變得不一樣,信息就多一點,我們就可以根據鼓聲做相應的動作。還有我們家書傳信,古人說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1846年首次提出來這麼一個猜想,認為光是電磁波的一部分,而且電磁波是以光束傳遞的,發表了三篇論文驗證了電磁波的存在。七年以後,德國人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確實存在,而且以光速運行的。再過了幾年義大利工程師做到跨越大西洋2700多米的無線電的傳輸。過去我們傳這麼一個信息需要多少天?現在就是一瞬間的事情就完成了,這樣開啟了我們一個電磁波無線通信的時代。有了這個以後,後面就順理成章了,我們就有了1G、2G、3G、4G、5G一步一步實現起來了,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

我們所處的位置,還要講講5G怎麼做起來的?5G最早大家提出一個願景:「信息隨心至,萬物觸手及」。信息就是消除不確定性的,從A到B,兩個地方因為它的不對稱性,所以它對這件事情理解不一樣的,但是我通過信息的交流可以消除,對它的不確定性。這就是信息需要傳遞的基本原理。

5G提出不光人和人之間的通信,還加了和機器的通信叫MMTC。大規模物聯網的,物的連接,還要跟我們的機器、工廠這些連接。以及URLLC三個場景。我們在5G以前就是這麼一個場景叫MBB,沒有E,或者BB。頻率越來越寬,功能越來越複雜。2017年完成了第一個標準,然後到2018年又完善化了,到2020年開始往垂直行業發展,然後到了2021年,明年我們提出6G的需求。

整個行業就是按照這樣的迭代方向發展,這種發展,我們中國進步是非常大的,中國從5G進入世界第一梯隊,表現在我們的標準和專利都是三分之一以上,我們的市場非常遼闊,我們的產業鏈關鍵環節有自己的完整產業鏈。這裡面,在全球5G市場裡面,紅顏色是表示用了5G的,很多國家還沒有用,我們國家是全部已經標紅了,我們去年是5G的元年,現在我們在中央部署下已經加快5G全力建設,總書記在很多場合說了要加快5G的建設,這裡面像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電信合起來了,我們現在基站數目,2020年全國已經部署70萬個,現在發展還是很快的,按照指數性的發展。

這個發展帶來什麼問題?與我們數字經濟是什麼關係?數字經濟講得很清楚就是我們的新基建,新基建就是我們提了幾個方面,一個是信息基礎設施,從網絡的使能技術就是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等等,新技術就是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算力就是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然後我們要對基礎行業進行支撐轉型。還有一些公益性的創新事業,像國家實驗室、國家創新中心,這是發改委給我們畫的藍圖了。

在這個藍圖下,我們要能夠支撐垂直行業的發展,為什麼支撐垂直行業發展?我們可以看到5G為各個行業和全社會的拓展發展了新的空間,統計信息顯示2035年全球驅動12萬億美元的經濟活動,其中智能製造,就是工業網際網路佔比達到28%,將近4萬億美元,成為5G最大的行業應用場景。這裡面對工業網際網路的需求,第一是提升生產經營管理效率,因為勞動成本持續上升,對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大部分的企業都面臨著受益不是很高及毛利率很低,這是我們基本的現實情況。

第二我們提升產品的質量和價值。因為我們中國多數企業,雖然很全,但是我們基本上都是處在中低端的,附加值比較低,需要通過我們注入ICT技術,提升產業價值。

第三促進商業模式的創新。利潤低更需要將自身的能力融入我們社會體系裡面,全國七百多萬中小製造型企業,他們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多數中小企業面臨資本的壓力、成本的壓力以及人力的壓力,所以我們做的要考慮到兩個方面:一個是便宜,企業用得起。第二好使,做得好用一點。

這裡面工業網際網路的基本訴求第一作為網絡要做成全部的連接,作為平臺要把海量的工業數據集成處理和分析,作為新模式新業態實行智能化的生產、網絡化的協同以及個性化定製和服務化的延伸。這是我們的基本訴求。

這裡面我們的網絡也可能變成私有的,通過接入5G,接到我們的城域網,5G核心網,最後形成IP網,最後和IDC接起來以後形成我們的知識層面,像大數據、人工智慧平臺就在這裡面做了。網絡可能是私有的,也可能是公有的,至於怎麼做,我們可能需要研究它。

對我們實體企業面臨著基本的難點,就是把IT技術、OT技術和CT技術聯合起來,CT把原來的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網絡連接,把信息傳過去,我們的OT技術、管理技術以及IT技術通過CT做出來。所以CT通信技術還在這裡面是比較熱的技術。5G正好是恰逢其時了。

我們整個網絡構成分兩個部分,一個2C,一個2B。2C是需求驅動下的應用,所以有殺手級的應用,因為我們所有人的應用都一樣,只要做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應用大家就都來用的,像微信,就是殺手級應用。但2B不行,2B是場景下驅動的,每個工廠,每個企業都是不一樣的,要求不一樣,參數值不一樣,所以你很難找出一個殺手級的應用出來,可能也做不出統一解決方案,這個方案既可以解決汽車的,同時也解決別的工廠。所以對垂直行業這塊兒,我們現在還正開始做,沒有完全出來,實際上工信部也說了,5G的話,20%給紅色(2C),80%是給藍色(2B)用的。我為什麼用藍色,其實2C已經成了紅海市場,但是2B還是一個藍海市場,還沒有真正開發出來。到現在為止,只不過是講很多事情,但是你真正把做的東西,工廠能用了,產生了價值,我們可能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方案。

但是總的來說,我們將來的趨勢就是數位化,數位化工廠就是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通信(5G)全面的融合,將來虛擬的工業,虛擬的車間和虛擬的工廠,可以在虛擬空間裡面編排,我們把所有的流程規劃都編排好了以後,到實體企業做,這樣可以做到零庫存,零庫存可是很好的事情,大家做企業都知道,所以產業升級是不是可以通過這個來做,IT和CT完全統一起來?在OT做主導的情況下,統一起來,OT我覺得肯定是未來的工業網際網路的主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工業,為我們的企業來做的,我們可能需要認真的考慮這個問題。

下面講講我們對未來的發展,我們先看一下十年以前做了什麼,現在做了什麼,未來做什麼?首先我們提出一個願景出來。十年前就是4G,人和人的。5G變成了三個場景,人、機、物都要通信,6G的話,我們說第一要有智能的,另外我們覺得可能跟時延不敏感的業務有一些關係,像衛星網等。當然這沒有形成定義,是我自己想的。

1G到4G講通訊速率,從1G、2G、3G、4G網絡越來越快,帶寬越來越寬,1G是模擬信號,2G就是每秒10k,4G我們到了100兆,5G通信速率只是一方面,還增加了另外兩塊,變成一個面了。

那對於未來T比特概念,我們需要再擴展,這種擴展從通訊速率仍然是我們需要了解的,需要做的,變成T比特,比原來的G比特增加一千倍,但光這個還不夠的,我們把過去在陸地這塊兒往天上擴,往海洋裡擴。處理的方式因為有了人工智慧,有了機器學習,有了這麼多先進的技術,我們可能要往通信智慧的空間上發展,所以未來的除了提高我們的通信速率,還要拓展通信的空間,完善通信的智慧,主要是研究智能通信與人類未來相互關係的新體制,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其實做起來還是比較難的,尤其是我們過去人在網絡外面,現在人在網絡裡面,我們人對網絡具有了支配作用,是意識驅動的網絡,這裡面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我這兒畫了一個大腦的圖像。國際上大家也都在做,像芬蘭提出了6G 智慧,社會智慧化,它要往社會智慧化上發展,同時很多國家也都在做,大家都在紛紛做這件事。

我們想像一件事情關鍵是看能夠支撐它的真實的基礎是什麼東西,中國移動也給出了一個非常形象的表示,我們的4G改變生活,5G改變了社會,通過改變實體企業改變了社會,6G要改變世界靠的是什麼?就是靠感知泛在,真正的物理世界,我們的智能泛在,數字世界通過我們的抽象和映射、交互做出這樣一個數字孿生世界,這種孿生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孿生,而是更大意義上的孿生。比如一個足球賽,大家把實力參數輸出,大家在虛擬世界裡踢看看誰贏誰輸,那基本上能夠參照,如果不服的話就真踢一場,打仗也一樣。

所以未來我們6G技術,將會使能我們智慧的世界,我們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通過我們的工具,蒸汽機大動力的,然後往自動化方面,再往計算機方面,使我們的體力越來越大。未來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靠的是什麼?就是我們信息智慧,靠信息指導下的智慧,當然這種講起來可能又變成了另外一個故事了,所以我今天就不用再講詳細了。

總得來說,信息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人類社會,未來6G將會改變世界,為我們改變世界進一步使能。我在非常嚴肅的刊物上發表發表了一些文章,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感謝大家的聆聽,謝謝!

2020網易未來大會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網易公司聯合主辦,杭州市商務局、杭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杭州市濱江區人民政府、北京網易傳媒有限公司以及網易(杭州)網絡有限公司承辦,中國移動總冠名。大會將進行三天的頭腦風暴、涵蓋了預見未來、新基建、人工智慧、區塊鏈、潮商業、UP生活以及和文化等論壇。

相關焦點

  • 王忠林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李元元座談
    長江日報訊(記者華智超)9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忠林,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先旺與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元元等院士專家座談。王忠林代表市委、市政府對各位嘉賓表示歡迎,感謝大家多年來為武漢發展所作的貢獻。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加盟這所「雙一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加盟這所「雙一流」 2020-11-29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羅公利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11月30日,校黨委書記羅公利會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羅公利對李德仁院士的到來表示歡迎,介紹了學校近期發展情況,希望李德仁院士為學校測繪學科提供支持與幫助,幫助相關學科發展和提高。李德仁院士對學校相關學科的發展成就表示讚賞,表示願意與山東科技大學加強交流與合作,為學校的發展作出貢獻。測繪學院黨委書記秦昌盛、院長陽凡林參加會見。會見後,李德仁院士應邀為學校師生作了題為「新基建時代地理信息產業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
  • 汽車人再次上榜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
    因此我國國民對汽車智能化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想要提高我們的質量,就必須要將我國的汽車產業智能標準提高至世界水平,汽車產業的科研成果也就伴隨著智能化應運而生了。再加上,能源安全與氣候問題日益成為各個國家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大國有責任承擔起節能減排的義務。汽車行業作為能耗和排放大戶,更面臨著嚴峻的減排挑戰,低碳化進程刻不容緩。
  • 關注:茅臺集團總工程師王莉入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
    2月17日,貴州茅臺在官方公眾號上發布消息稱,茅臺集團總工程師、首席質量官王莉入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據了解,包括王莉在內的候選人名單,於2月8日舉行的2021年貴州省推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評審會上確定。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省科協副主席宋寶安及相關領域共12名專家組成的推選專家委員會參與評審。
  • 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組織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推選單位和名額(一)推選單位1.根據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有關規定,同一院士候選人可同時通過院士推薦(提名)和中國科協組織學術團體推薦(提名)。2.中國科協推薦(提名)的院士候選人由中國科協所屬有關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以下簡稱有關全國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以下簡稱省級科協)推選。不受理院士候選人本人申請。3.有關全國學會可推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省級科協可推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
  • 盤點: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附簡歷)
    北極星大氣網訊:本期我們為大家介紹環境領域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們不僅世界上著名的環境學家,同時也為中外學術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以下介紹資料來源於中國工程院官網(順序按入選年份排列),如有疏漏,敬請批評指正。約翰·查爾斯·科瑞譚登(John Charles Crittenden)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國外透露6G三大黑科技,中國院士:6G美國領先,我們不可懈怠
    也因此5G的規則制定,有了我們的身影;目前5G的編碼方案有3種:其一是以美國高通首推的LDPC技術,其二是中國華為首推的Polar技術,其三是歐洲法國企業首推的Turbo。靠著一路艱辛但堅持不懈的奮鬥,中國在全球通訊行業的地位深深地扎了根,於是這一場通訊競賽,在5G還沒普及的情況下,競爭得更深了,全球掀起了6G的研發熱潮,我國首當其中,別國怎敢落後。6G作為新一代的無線網絡移動通信技術,其應用場景是完全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的,且還會比所有以往的場景都更智能。
  • 銅陵人陳學東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畢業於銅陵市一中
    12月7日,中國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選名單出爐,70位新科院士從521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銅陵市一中1981級校友,現合肥通用設備研究院院長陳學東成功當選。陳學東1964年8月出生於安徽銅陵,1986年7月浙江大學化工過程機械專業畢業後到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工作至今。
  • 陳世卿院士:人類未來將擁有「第三腦」 5G讓一切加速
    在2020新基建助力產業網際網路發展主題論壇中,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世卿通過各種淺顯易懂的例子對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的已有應用和腦機融合的未來進行了論述和展望。「AI是未來的新基建,但真正能夠發揮的是人類的大腦,要學習大腦的計算方式。」
  • 地圖是人類改變世界的十大思想之一!中科院院士周成虎精彩演講...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可快速關注我們「地圖用它自己的符號系統,用一套投影的辦法或綜合表達的科學方法來展示複雜世界的空間結構、空間關係,把我們人類文明體現出來。我用三張圖給大家展示一下當今全球面臨的新冠病毒的感染狀況,你就知道地圖是一種非常好的科學方法,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科學工具讓我們去了解世界、認知世界。大家知道,我們人類有語言、有文字、還有圖形圖像。
  • 2020網易未來大會6大院士領銜 馮侖樊剛等同臺主講
    出席大會的六大院士分別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陳世卿;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王江舟;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工商大學校長、中南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陳曉紅;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段樹民。
  •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來威高視察
    12月2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視察了威高,威高控股董事局主席陳學利熱情迎接了陳薇院士一行。 陳薇院士先後視察了威高普瑞包裝公司預灌封注射器車間和威高產品展廳。陳薇院士在得知威高預灌封注射器產品以技術和質量取勝,打破國外壟斷,進軍海外市場,在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銷售速度始終保持高增長,在國際醫藥包裝領域也打造了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藥品包裝品牌效應時,表示讚許。
  • 淄博市委書記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23日訊 10月22日,淄博市委書記江敦濤分別會見了來淄出席國創中心(淄博)先進車用材料創新中心揭牌與籤約儀式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航技術專家劉永才:信息化融合是一切發展必由之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航技術專家劉永才:信息化融合是一切發展必由之路 2020年11月24日 10:30 兩江新區官網  閱讀量: 活動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飛航技術專家劉永才發表主題報告《信息化融合,一切發展必由之路》。劉永才從信息化融合的形勢背景切入,透徹分析了信息化融合的內涵和實現路徑、要點,並運用系統工程理論方法,提出信息化融合發展原則、思路、規劃、途徑、運營模式和航天借鑑。
  • 一片冰心付清茗——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
    浙江在線11月2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楊希)中國是茶的故鄉。千百年來,中國人種茶、飲茶,向世界傳播著茶文化。讓中國茶走向世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一級研究員陳宗懋功不可沒。  在杭州梅靈南路的一片茶園邊,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記者在一間辦公室裡見到陳宗懋。
  • 打造「星鏈計劃」和Next G聯盟,美國「6G復仇者聯盟」?
    小編不禁要問「西方世界已經在5G上落後了,還會放任我國領先更重要的6G嗎?」6G技術有多重要?引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5G及6G總體專家組專家張平的一句話 「6G要更加重要,未來是將改變世界的技術。」顯然,西方世界是不會在如此影響未來格局的生意上放棄主動權。
  • 馬俊如、杜祥琬院士獲頒俄羅斯工程院金質勳章
    近日,在70餘位嘉賓和俄羅斯工程院主席團成員見證下,俄羅斯工程院院長古謝夫向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原局長馬俊如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院士頒授金質勳章,感謝他們為中俄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做出的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