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友頭條-車友號-汽車有智慧] 在過去的那些年裡,傳統的汽車行業要出院士,真的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其原因追根到底,還是在於我國過去的工業、科技、創新等水平都不發達。在汽車行業裡,我國最明顯的短板就是入門晚、自主研發能力薄弱、技術發展緩慢,就更別提科研成果了。
但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工業發展的重視、對科技、教育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投資,我國的工業水平、科技水平急轉直上,在某些領域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前列。而這些方面的發展,勢必會給汽車行業帶來良好的發展前景。AI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快速發展,使無人駕駛等搭載人工智慧作業系統的汽車也進入人們的視野當中。因此我國國民對汽車智能化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想要提高我們的質量,就必須要將我國的汽車產業智能標準提高至世界水平,汽車產業的科研成果也就伴隨著智能化應運而生了。再加上,能源安全與氣候問題日益成為各個國家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大國有責任承擔起節能減排的義務。汽車行業作為能耗和排放大戶,更面臨著嚴峻的減排挑戰,低碳化進程刻不容緩。國家對低碳化與新能源汽車的重視,讓我國這樣的汽車使用大國對新能源技術的使用和改進迫在眉睫。
在汽車行業深化改革的現階段,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中,都嶄露頭角,並有望實現換道超車。技術和創新方面的突飛猛進,讓我國汽車行業的科研和技術成果漸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因此近年來兩院院士評選中,汽車行業的院士增加,也是可以預見到的。
2017年,清華大學教授、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 "863" 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歐陽明高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同年,我國電動車輛工程科技主要開拓者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孫逢春也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化工領域專家,長期從事新型二次電池與相關能源材料的研究開發工作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北京電動車輛協同創新中心清潔能源領域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吳鋒,也是在201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如果說2017年是汽車工業科研路上開花的年份,那麼今年就可以說是汽車工業科研由開花向結果轉變的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在今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中,汽車行業再次有3人上榜。
他們分別是來自清華大學的李克強教授,同時是智能網聯車輛研究中心主任;李克強教授提出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解決方案,該方案基於雲控、車載計算、高精度地圖、車載智能終端和信息安全五大平臺,區別於國外智能車的單體智能方案,該方案強調車路雲的協同效應。
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徐向陽教授,曾被譽為中國8AT變速器第一人;在2013年廣州車展,徐向陽及其團隊的成果:首次搭載我國自主研發8擋自動變速器的汽車,正式亮相。
徐向陽教授(右一)
以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工程師出身的他被人譽為「電池大王」。比亞迪早年從電池起家,從頭到尾都是自主開發研製產品。不僅如此,王傳福在工藝、原料和質量控制、降低成本等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此外,王傳福直接介入供應商的材料開發環節,利用比亞迪強大的科研能力,共同制訂降低成本的方案。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現任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查理·芒格給予了王傳福極高的評價,認為他是「韋爾奇和愛迪生的結合體」。
王傳福(左一)與巴菲特
汽車行業的科研人員不斷上榜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汽車行業科研的未來,而我們也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的潮流,抓住難得的變革機會,夯實技術基礎,不斷為汽車行業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能量。(文/車友號 汽車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