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盞如美人遇上方知有——建盞匠人楊敏手作「四大美人」建盞

2020-12-23 印刻生活

若用美人來形容建盞,那定是一種端莊雅正之美,獨特的光華和斂靜的色調,緩緩穿越古今光影,款款走向時光深處。

世間美好的事物總是存在共性,美人紅顏易逝、薄命易摧殘,而建盞是瓷器,精巧易碎,兩者都以短暫的美麗裝點著漫長歲月,留下惹人思慕的哀愁。

四大美女圖

歷史上,四大美女都因貌美驚人,卻無奈做了江山社稷、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或王侯將相的棋子,結局難免悽慘悲涼。然而拂去歷史書頁的塵埃,浮現出的還是美人們的窈窕之姿、冰潔之質,也為後世人們對美的思考留下無限遐思。

楊敏師傅

以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為創意主題,親手打造了器型各異的「四大美女」建盞,借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典故,極盡運用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浪漫色彩,為盞友們獻上一套古典雅致、清麗脫俗的「美人」作品。

西施盞

西施生於江南,因沿江浣紗貌美驚人而聞名。據傳說,水中魚兒見到她絕世的美貌都自慚形穢潛入水底,不肯出來,後才有「沉魚」的典故。然而縱然有「沉魚」之貌,也終究難逃被當成花瓶的命運,後來經越王三年調教,精通舞步歌曲,儀態優雅,錦上添花,近乎完美。於是西施就成了吳王日日揣摩、不願放手的"盞"。

西施圖

楊敏老師創作「西施盞」的靈感正是來源於她在江邊浣紗的清麗倩影,釉面顏色偏於亮麗,油滴紋路排列錯落雅致,細觀之下,銀色油滴似乎「湊」成了一簇簇花朵,含苞欲放。器型方面獨具創意,上寬下窄,形似「魚尾」般靈動精巧,又似美女西施嫋嫋婷婷之姿,給人以純潔、朦朧的少女之感。

西施盞

昭君杯

王昭君作為歷史上遠嫁邊塞的和親女子,不僅有著「落雁」之美貌,並且她身上還具備了一種英氣和堅韌。一個嬌弱女子,遠赴匈奴腹地,而後為蠻夷之地帶去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兩國邦交,不得不說她的美像一顆皎潔的寶珠,點亮了塞外的黃沙枯草。

昭君圖

楊敏老師創作「昭君杯」的靈感來源於王昭君遠嫁路上悲悽悵然的思鄉之情,釉面顏色偏於幽暗內斂,金色油滴紋路配以深黑底色,整個意境在色彩對比中渲染的更加濃烈,將沙漠的蒼涼、廣袤之感融入了整個盞身,倒轉形似馬蹄的器型,更增添了一種距離上的遙遠韻味,也暗含了昭君出塞的大義和無奈。

昭君杯

貴妃盞

楊玉環作為「王的女人」,高貴的出身,不僅具備天生麗質的絕美姿容,又有天賦異稟的歌舞才華,真是難令君王棄。然而榮耀過後,難擋命運的激流,王朝的興衰,系縛在一位女子身上,最終香消玉殞,只留下「雲想衣裳花想容」的千古絕唱。

貴妃圖

楊敏老師創作「貴妃盞」的靈感來源於楊玉環體態豐腴、大氣高貴的傾城之美,「羞花」亦是對楊玉環國色天香的最佳詮釋,整體釉面色澤光潤、細膩,也符合楊玉環膚如凝脂之美,大顆白色油滴紋路配以圓潤典雅的器型,將線條的飽和感刻畫的恰到好處,唐韻宋質,新穎獨特。

貴妃盞

如何?四大美人中的「三位」已逐一亮相,是不是有被驚豔到呢?還有最後一位「貂蟬盞」尚在楊敏老師的創作構思中,已經迫不及待想集齊「四大美人」的盞友們,敬請期待哦……

相關焦點

  • 建盞匠人張家華:最年輕的建窯建盞非遺傳承人,卻不止於年輕
    每個手藝人都需要將這種不屈不撓的工匠精神一代代的傳承下去,下面要說的建盞匠人張家華,就是這樣一位傳承人。張家華,1986年出生於建陽,當地最年輕的建窯建盞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而奠定他最年輕非遺傳承人地位的是每天制釉、拉坯、修坯、裝窯,他靠的是超越時間,利用時間,安排時間。
  • 建盞大師名錄大全
    建盞近年來備受世人矚目,其發展趨勢洶湧如潮,燒盞匠人們功不可沒,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為建盞復興事業做出偉大貢獻的研究者們。(排名先後與地位名聲無關)一、國家級:2位在建盞行業中,有兩位泰鬥級國大師,自上世紀80年就開始系統研究和製作建盞,並從未間斷過,為建盞的復興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孫建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
  • 建盞匠人修光明:君子文化和匠人精神相連,跨越古今,煥發生機
    因此,修光明就將「君子不器」立為的座右銘,並將其呈現在所燒制的建盞當中。修光明作為一位建盞匠人,他相信一生專注一件事,做到極致,才是一個手藝人最重要的堅守。而建盞用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把君子文化和匠人精神緊密相連,以此跨越古今,煥發生機。
  • 建盞的匠人精神是什麼?何為工匠精神?怎樣才能燒出有溫度的作品
    建盞的匠人精神就是挖泥和練泥的過程,工匠必須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要有一種不怕做苦力的精神。從泥到盞,不是說說就能成功的,這個過程需要把握強度,不怕流汗是建盞工匠的基礎。建盞匠人精神是制坯、拉坯的嫻熟。建盞匠人精神如同建盞的釉水,是山裡的那種淳樸感,天然紅釉礦石磨成粉,天然植被燒成灰,加上天然的水。由於在上釉過程中,手要抓住底足,到攔釉線停止上釉,所以建盞成為唯一將底足露出的瓷器。正因為如此,建盞淳樸彰顯無遺。內心強大、處事不驚、精益求精是建盞匠人的一種境界。每當出爐的那一刻,匠人們見到作品,不僅不悲不喜。
  • 什麼是建盞,建盞是什麼
    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茶錄》充分肯定了建盞的功用和獨秀地位。《茶錄》問世後,鬥茶文化推波助瀾地在朝野傳播,建盞中的優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文壇巨匠暢懷謳歌的極品,建窯由此進入鼎盛時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並生產底足銘有「供御」、「進盞」的建盞進貢朝廷。
  • 建盞收藏:玩物尚雅,可避俗氣
    三五年前,在眾多瓷器收藏品中,建盞還非常小眾化。近年來,隨著建盞走向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它,收藏建盞也漸漸發展為投資的新渠道。由於歷史原因,建盞的發展並不是涓涓長流綿延不絕,而如懸崖峭壁有斷層出現。
  • 宋徽宗到底有多痴迷於建盞?
    再嗅到盞內餘香,自然心中大動,便展開宣紙寫下了這首《宮詞·螺鈿珠璣寶盒裝》……此雖為傳說,事實上宋徽宗青睞建盞之事處處可尋,《延福宮曲宴記》中曾記載了一則宋徽宗親自分茶招宴群臣的故事,中有言:「上命近恃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沸。少頃、 白乳浮盞,而如疏星淡月,顧群臣曰:『此是布茶。』
  • 建盞怎麼看好壞?你的建盞是手工作品嗎?如何區分機壓或手拉?
    而且手工拉坯胎體密度更好,更加的不容易變形,燒制出來的建盞也更理想。此外,手工拉坯傾注了建盞師傅們的藝術靈魂,更具有藝術價值。而且相對於機壓建盞,大多消費者也更喜歡建盞手拉胚的感覺,不僅厚實,還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歷史文化。如何區分機壓手拉呢?
  • 建盞喝茶安全嗎?幾十塊錢的建盞有毒嗎?宋韻建盞為你解析
    宋代建窯釉瓷,通常會在建盞上布滿精美的釉,但上面參差多態的釉色,會讓很多新入門的盞友產生疑問,建盞喝茶真的安全嗎?甚至有人還會藉此傳播,建盞有毒不能喝茶的謠言。其實這是不對的,建盞的獨特技藝,雖然使用了含鐵量很高的原材料,但它的代價是降低可塑性和成品率。有人不喜歡建盞很正常,但建盞不應該背上「有毒」的名頭。
  • 玉窯龍窯建盞柴燒記-攜盞邂逅於方寸茶臺
    工作室所在地是他兒時老家,也是建窯遺址所在地,在水吉高速出口可以看到他的工作室,依山而建的仿宋龍窯,位於其左, 與龍窯比鄰出建的工作區域,建盞的傳統工藝流程均在此處呈現。 龍窯之下, 40 度的高溫下,涼爽如秋。
  • 科普:龍窯柴燒建盞
    龍窯柴燒花月夜「龍窯」在燒制過程中要不停的加柴保持高溫,連續兩天三夜六十個小時不休息,遇天氣不好還要適時延長。停燒後還要冷卻三到五天才能出窯。又因使用傳統柴火燒制,所以在燒的過程中有自然落灰,灰土板結在產品身上,出窯時灰頭土臉,難睹尊容,但上水一衝洗立即顯出質樸的本色,更為變幻莫測的色彩蒙上了一層不可預知的神秘。
  • 福建建陽建盞茶具喝茶的好處是什麼?為何越來越多人用茶具建盞?
    建盞對選鐵含量,含砂量,疏鬆固體厚度,胚釉厚度都有特殊的功能設計。建盞茶具有很好的保鮮效果,能有效防止茶湯的「變質」 . 且茶葉不易殘留髒物,使用後易清洗。因為建盞這些獨特的特點,所以在現代建盞復興之後,迅速捕捉到了很多盞友愛好者。
  • 建盞與陶瓷有什麼關係,到底是陶還是瓷?建盞燒制時有什麼特點?
    但陶與瓷在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兩方面都有本質區別。1、陶器的胎料是普通陶土,瓷土是瓷器的胎料,即高嶺土;2、陶胎含鐵量一般大於3%,瓷體含鐵量一般小於3%;3、陶器的燒成溫度約為900℃,而瓷器燒成溫度約在1300℃;4、陶器基體粗糙,斷面吸水率高;而瓷器經過高溫的洗禮,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金屬聲。
  • 柴燒建盞只是一個噱頭嗎?具體的柴燒工序如何?又有什麼意義?
    建盞,作為黑瓷燒制技藝的頂峰,曾經宋徽宗趙佶欽定的御用茶器,在宋代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盞」。雖然經過八百年之久的斷燒,但現在建盞還是重現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而現在從事燒制建盞的匠人當中,根據不同的創作思想和風格,分出了不同的流派。古法「柴燒」便是其中之一。探索柴燒建窯位於福建建陽水吉鎮,故燒制出來的茶器被稱為建盞。以本地特有的高含量鐵元素黏土,燒制風格獨特的釉瓷而著稱,建盞是為代表瓷器,為宋徽宗所喜愛。
  • 建盞真的只適合點茶嗎?建盞作為現代茶器的優勢在哪?
    宋代點茶有一個特點是茶色貴白,宋徽宗在《大觀茶論》寫他最愛的「白茶」是「偶然生出,非人力所為」,茶葉不僅要白,而且茶水也要鮮白。根據茶葉表面是否有白沫,《茶經》中蔡襄記載:先將團茶碾成細末,用茶匙取末茶一錢七放入茶盞,注入湯,攪拌均勻,再添加沸水,環回擊拂。宋代點茶,不管是茶色,茶水顏色,還是泡沫顏色,都提倡同樣的鮮白。為了更好地欣賞這種顏色,黑釉茶盞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 建盞丨鬥茶
    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鬥茗、茗戰,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閒人的一種雅玩。這種「鬥茶」風氣形成有兩個因素:也許正是因為沒有什麼偉大的東西可以表露自己,所以鬥茶者才在茶事上不斷的完善自己,形成了在工具、材料、鬥法上都不厭其精,不厭其巧的「鬥茶」習俗。
  • 佳逸茶具|建盞,一入盞門深似海
    前面我們說了那麼多的瓷器,釉色有白色、青色、黃色、紅色......等等,還有一個特殊的色彩——黑色。黑色會給人的感覺是壓抑、黑暗、嚴肅的,但黑色的建盞卻是一個特例。比如:餐館裡一般都選擇白瓷來盛菜,菜色會顯得更乾淨有食慾。有些卻不是這麼做,他們專門選用黑瓷的瓷碗來盛,視覺衝擊不比白瓷碗的小吧。
  • 建盞淚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形成的原理是什麼?代表怎樣的意義?
    在建陽水吉,曾經有這麼一個傳說,釉淚是古時的一位窯工青梅竹馬的愛人離別之時,留下的眼淚凝結,因此釉淚友情,代表了無限的愛慕和思念。不過,傳說畢竟是傳說,建盞釉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形成的原理又是什麼呢?建盞釉淚,不僅展示了其特有的流動感的厚釉,而且淚滴裡集中顯現了建盞中一個晶體的美感,這是其他瓷器所無可比擬的。不過,我們剛才說了。釉過厚過多,會導致粘底,因此不粘底的釉淚是美感,同時更顯示了匠人師傅施釉的高超技藝,這也解釋了為何那麼盞友都喜歡帶釉淚的建盞。
  • 我們今天之所以還能見到建盞,應感謝建盞的這七大奇蹟
    我們今天之所以還能見到建盞,應感謝建盞的這七大奇蹟事情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人走了茶也就涼了歷經風風雨雨,建盞的風採依然如故宋人的遺珠當屬千古奇絕的建盞建窯建盞,是天工與人巧的結合。它是宋人審美和飲茶趣味的集中體現。隨著時代的變遷,建盞的輝煌沉睡了幾百年。
  • 建盞大師排名
    日本天目:鐮田 幸二(人間國寶 頭銜)林 恭助(複製曜變天目專家)安藤 堅(複製曜變天目專家)水出 勝(非專業燒制建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