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窯龍窯建盞柴燒記-攜盞邂逅於方寸茶臺

2021-03-01 建盞之家

暨志平正在龍窯柴燒點火

近期見到暨志平是陪同臺灣陶藝匠人造訪其工作室, 八零後的他,已有些許少年老成之感,糾其原因,他說,這一年多時間,荒地改建成玉窯龍窯工作室,由開荒、泥工、龍窯草圖、開工都是自己親手主導設計、 施工的。

耗時一年多打造的龍窯

資深的建盞愛好者對暨志平都不會陌生,他是建盞燒制中青輩較為優秀的一位, 師從省級大師許家有,曾打造許多經典作品,倍受矚目,他在鼎盛時期消失在大眾的關註裡,沉寂一年多,在自己的家鄉玉瑤村打造一條長 22.8 米、佔地2000 餘平方的龍窯。

位於龍窯旁的兩幢小樓

工作、居住、接待

引見臺灣匠人後,開始參觀他的龍窯。工作室所在地是他兒時老家,也是建窯遺址所在地,在水吉高速出口可以看到他的工作室,依山而建的仿宋龍窯,位於其左, 與龍窯比鄰出建的工作區域,建盞的傳統工藝流程均在此處呈現。 龍窯之下, 40 度的高溫下,涼爽如秋。

龍窯內部涼爽如秋

龍窯從規制上仿製宋代一體式的龍窯設計,窯體由下至上共 16 目整體通透,這樣設計助於提高作品多樣性的潛力,與此同時大空間的複雜氣氛給燒制帶來極大的技術挑戰.

通常龍窯柴燒判斷溫度主要依靠火苗的色澤和擺放在火口的火標,兩者形成獨特的觀察測溫系統, 這是經驗的累積,與當代技術相比,雖不準確,但卻是最具價值的參考依據,暨志平也是根據這一獨特的觀測模式增減窯溫。

龍窯的框架均採用百年老木材

從工藝角度而言,柴燒與電燒的前端準備工作流程大致相同, 但準備工作繁複雜項居多, 從裝窯至燒制過程起顯得猶為重要, 洗泥、備柴、拉坯、上釉、裝窯等工作,在龍窯旁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與電窯不同,暨志平採用古法柴燒的模式,需要製作等量的墊餅用於胚體置於匣缽的墊腳,防止粘連匣缽, 這些工作是為了能在本月 16 日正式點火燒制,這些工作有些繁雜,卻並不生疏, 多年電燒建盞提供極為豐富的實踐經驗, 前二次的龍窯試製, 暨志平現在顯得輕鬆許多。

製作墊餅

上釉

入匣缽

裝窯正在進行當中,前期的二次試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匣缽中灑滿稻草灰,並墊上由稻灰製作而成的墊餅,以防止粘底。用泥匠工常用的水平儀測量匣缽水平,不至於成品的歪心,這種歪心在宋代建盞也常見,主要是高溫燒制時,由於匣缽或裝窯的平衡問題,釉層向一邊偏斜,這些完成後,即可裝窯,並在火口處放置火標,即可封窯,等待點火燒制。

洗泥

至此,選泥、挑礦、洗泥、研磨、練泥、配釉、拉胚、修胚、素燒、上釉、 備匣缽與墊餅,裝窯,封窯,一切就緒, 等待慾火鳳凰涅磐重生,呈現出色彩斑瀾、潤澤古樸的作品。

裝窯

由左至右:暨志平、許家有、陳星

一切就緒,恩師許家有前來助陣指導,共同點燃龍窯的傳承之火,暨志平接下恩師許家有的傳承接力棒,便踏上了建盞傳承之路,圖右一為其徒陳星。

建盞 薪火相傳

事實上,龍窯作品的精華之處在於封窯之後,高溫下的演譯下,窯內的建盞雛形如嗷嗷待哺嬰兒,需要匠人的呵護而蛻變成型, 36 個時不間斷的燒制、一周時間的保溫與降溫,帶著各自美麗動人的面孔, 邂逅於溫暖午後的陽光茶室之中。

點火之後,開始不間斷地燒制36小時以上

建設一個這樣規模的工作室,實感意外。 從他集展廳、招待、生活於一體的一幢 80 年代風格改建而來的兩層小樓或許能一窺究竟, 這種家庭作坊式的工作環境,與主流匠人的生活狀態類似。

由70年代老宅改建而成

不記得那位知名老師說,傳統大規模生產已難抵擋一個具備一定技能的小作坊或小團體所創造出的個性化、人性化的作品。無論是日本、臺灣、景德鎮等,匠人匠製作品從來不產生於工業化生產的流水線上。

位於老宅內部的作品展廳

「家在這,工作在這,建盞在中國陶瓷品類屬於較少的佔比,在全球各地,有許許多多優秀的匠人, 用不同的工藝燒制優秀的作品,工作室設在兒時老家,也是自己的根,在自己的家裡搭建一個便於搭建一個國內外陶藝家交流、製作的平臺,提供來訪匠人試驗的空間,只有這樣,自己對陶瓷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自己燒制建盞的思考維度,暨志平就他的工作室規劃時說。

業精於專,暨志平電燒經驗多年, 電窯燒制建盞, 斑紋的體現、器型與線條張力來詮釋工藝的獨特美感, 然,他試窯的柴燒作品不同,它帶有柴燒特有的潤澤與天然氣息, 古樸雅致的氣質,電燒的器型張力而柴燒更講究樸素、 內斂,更是具有龍窯柴燒賦予渾然天成儒雅與肅穆, 在方寸茶臺上有天然的厚重的歷史、歲月的滄桑的氣場。 這也是他寧可放下一年多時間精心打造龍窯。

暨志平龍窯柴燒作品:

                                                    缽型·鐵鏽斑

鬥笠·灰皮綠

                                                      手握·野兔毫

束口·茶末綠

束口·鐵鏽斑

酒器

相關焦點

  • 科普:龍窯柴燒建盞
    龍窯柴燒花月夜「龍窯」在燒制過程中要不停的加柴保持高溫,連續兩天三夜六十個小時不休息,遇天氣不好還要適時延長。停燒後還要冷卻三到五天才能出窯。想要了解柴燒建盞,首先要了解以下幾點:1、龍窯燒制工藝龍窯始於商代,又稱長窯,是一種半連續式陶瓷燒成窯,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築,以斜臥似龍而得名。
  • 白話建窯建盞龍窯柴燒工藝
    首先聲明一點,本文僅代表習古堂官方的觀點,是我們根據平時燒制龍窯的經驗給大家做一次深入簡出的工藝解釋,方便喜歡建盞的朋友們更好的了解龍窯盞的整個製作工藝。龍窯柴燒建盞應該給它分成兩個部分解釋,一個是窯外的工藝,一個是窯內的工藝。
  • 何為柴燒建窯建盞?龍窯與倒焰窯柴燒又有何不同?怎麼區分兩者?
    柴燒歷史較為悠久,建盞的燒制一開始就是採用柴燒法,用最傳統的木材進行升溫,而柴燒又分為傳統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有不少盞友剛看到看到這個兩個詞,不知道如何區分兩者,所以我們就來談一談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
  • 無恙窯 柴燒建盞丨每一隻都是獨一無二的孤品
    #無恙窯位於福建南平市建陽區,是一座隔斷式的格柵龍窯,公司特聘請楊建平為此窯的燒盞大師。楊建平,建盞工藝美術師,南平市第一屆民間工藝美術名藝人,其作品復古典雅、釉色鮮明、花色獨特,深受海內外建盞愛好者的青睞,多次獲得過國內外工藝獎項,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楊師傅在龍窯柴燒建盞的燒制技藝上尤為擅長,同樣的原料,在相同的龍窯,置於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燒出的建盞釉色光彩變幻莫測,截然不同。
  • 柴燒建盞只是一個噱頭嗎?具體的柴燒工序如何?又有什麼意義?
    而現在從事燒制建盞的匠人當中,根據不同的創作思想和風格,分出了不同的流派。古法「柴燒」便是其中之一。探索柴燒建窯位於福建建陽水吉鎮,故燒制出來的茶器被稱為建盞。以本地特有的高含量鐵元素黏土,燒制風格獨特的釉瓷而著稱,建盞是為代表瓷器,為宋徽宗所喜愛。
  • 如何辨別建盞好壞?柴燒、氣燒與電燒,哪個窯爐燒出的建盞較好?
    近些年,建盞行業風生水起,不僅老盞在拍場上屢拍高價,新盞也嶄露頭角,被越來越多的朋友接納與喜愛。然而,新盞市場上魚龍混雜,有些新盞的品質無法與其價格相匹,不少新入門的盞友難免會交幾次"學費"。本文就簡單介紹一下如何辨別建盞的好壞,並解答盞友們比較關心的柴燒與氣燒、電燒之間的區別。一、建盞的好壞如何辨別?
  • 柴燒建盞憑什麼價格是電燒的十倍,貴在哪,你更喜歡柴燒還是電燒
    這種古老的燒制技術隨著建盞的繁榮而復興,重新受到市場的追捧,被新一代陶藝人所傳承。並且就目前的市場來看,柴燒建盞普遍比電燒盞來的貴,那究竟柴燒建盞貴在哪裡?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來分析下。遵循古法技藝燒制首先柴燒是一種延續宋代的古法燒制方式,以松柏木為燃料。
  • 建盞擁有這3個不可思議的高光時刻,青瓷與白瓷紛紛表示望塵莫及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發表以後,"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一度成為了宋代喝茶的最高指示與擇器標準,達到了其他陶瓷比擬不了的巔峰地位。紺黑的建盞,立即變為最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輝許多年。自此,宋人於茶於器的審美情趣和美學風尚,發生了重大變化。建盞這麼厲害你知道嗎?
  • 一級文物宋代遇林亭窯描金盞技藝失傳了嗎?
    我國釉瓷中有一類金銀彩繪釉盞,宋代流傳到日本後,被稱為「金彩天目」,被奉為珍品,目前傳世整器並不多見。一直以來,這類盞都被當作建盞產品,直到遇林亭窯的發現。遇林亭窯遺址龍窯外景遇林亭窯距離水吉建窯不到60公裡,產品以黑釉茶盞為主,這些黑釉盞的製作、燒成工藝深受水吉建窯影響。
  • 我們今天之所以還能見到建盞,應感謝建盞的這七大奇蹟
    我們今天之所以還能見到建盞,應感謝建盞的這七大奇蹟事情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人走了茶也就涼了歷經風風雨雨,建盞的風採依然如故宋人的遺珠當屬千古奇絕的建盞建窯建盞,是天工與人巧的結合。它是宋人審美和飲茶趣味的集中體現。隨著時代的變遷,建盞的輝煌沉睡了幾百年。
  • 原創:古鎮水吉,千年建盞(合集,有增改) 附民國老照片與央視視頻
    閩北地形多為丘陵,山青水秀,氣候宜人,自古是著名的產茶區。福建知名牛奶品牌長富牛奶的牧場,就全都設立於閩北,可見此地生態環境之佳。建陽周圍的武夷山、建甌、政和均為知名茶產地。而位於建陽的水吉鎮雖然繼承了閩北的地理、氣候條件,卻異軍突起,並非以茶聞名,而是以茶盞聞名,究竟是為什麼?
  • 養陳國文的兔毫盞——建盞之我見之十
    ,耳邊總是響起宋徽宗的名言:「……玉毫條達者為上。」陳國文的兔毫盞紋正是「玉毫條達」的標準對照實物。我喜愛陳國文的兔毫盞,更鍾愛養陳國文的兔毫盞!陳國文的兔毫盞是建盞中的瑰寶,養過的陳國文的兔毫盞更是光彩四溢,嬌豔動人,個個都象建盞王國的公主。請看下列本人2016年養的陳國文兔毫盞的圖片。
  • 中國八大名窯之一的建窯,黑釉茶盞獨樹一幟,好的建盞具備這3點
    建盞產自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是宋代名窯之一。早在唐代時期,建窯就已經建成,那時建窯主要燒制一些青瓷茶具。直到北宋開始,建窯又憑藉所生產的黑釉茶盞而聞名遐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建窯所產的這個茶盞的確品質上乘,製作精良。那麼說到一個好的建盞,應該要具備哪些特質?今天小編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1.第一特質——鐵胎首先看器物最直觀的無非就是胎、釉、造型這方面,很多人拿到建盞就習慣直接翻過來看盞底,觀察盞的胎質、施釉和修足。
  • 什麼是建盞,建盞是什麼
    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貢茶的宋廷重臣蔡襄(大書法家)總結數十年來的鬥茶習俗,撰寫了一部茶藝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茶錄》(1054年)。書中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茶錄》充分肯定了建盞的功用和獨秀地位。
  • 來這裡盡覽建盞之美!
    而更重要的是,在北宋時期,建盞作為宋代宮廷御用之物,代表了一代藝術皇帝宋徽宗的審美,也印刻了「供御」和「進盞」作為宮廷使用的專門「Logo」,這在其他窯口的宋瓷中,也是難以見到的。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燠發茶採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
  • 史上最貴的30件茶盞
    除個別窯口的精品外,黑釉茶盞更多被視為普通生活用瓷,並且很多傳世作品以及在墓葬、窖藏出土的器物難以找到對應的具體窯口,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被忽視。但是近年來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不斷深入,很多瓷窯遺址尤其是北方窯口被科學發掘,為以前不能確定產地的器物找到了研究依據,使北方窯口的黑釉精品得到關注。
  • 宋徽宗到底有多痴迷於建盞?
    宋徽宗忙將茶盞拿在手中細細端詳,此盞色黑而又隱隱透出一股靜謐脫俗的風雅之美,氣質沉韻端莊,與華麗宮殿及一應物什形成鮮明對比,正合心中對自然含蓄、平淡簡素至極之美的嚮往。飲畢,皆頓首謝」依情推斷,宋徽宗分茶所用當是建盞——前朝茶博士蔡襄所著《茶錄》中曾有論:「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
  • 為什麼幾十塊的建盞買不到?九塊九和幾百上千的建盞差別在這3點
    1、 九塊九的"建盞"一定是假的,特殊工藝決定成本首先,盞友們必須要清楚一點,那就是九塊九的建盞一定是假的,也許它還可以稱得上是個別致的杯子,但絕對擔不起"建盞"二字。▲打碎的建盞次品此外,燒制建盞所用的窯爐電窯、氣窯還有花費更巨大的柴窯,都是有成本的,因此建盞的價格更不會低到沒有下限。
  • 眾籌丨一位建盞大師,一生致力於讓流到日本的「國寶」回家
    宋代時期,不少日本僧人到中國天目山的寺院修行,歸國時會帶走所學的茶禮、茶器,其中黑釉茶碗就是從天目山寺院帶出的。  所以後來這些黑釉茶碗,在日本被稱作「天目盞」,在國內則叫「曜變建盞」,因為燒出曜變的地點,在福建的建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