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擁有這3個不可思議的高光時刻,青瓷與白瓷紛紛表示望塵莫及

2020-12-27 建盞

黑色陶瓷器,一直以來多為民間使用,蔡襄《茶錄》問世之後,黑瓷終於撥雲見日,因茶登上了最輝煌的舞臺,一時風靡而成新貴。唯一的原因就是以黑襯託"茶欲白",這是茶的發展、飲茶方式的改變,對茶器的色澤、器形、胎釉最根本的影響。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發表以後,"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一度成為了宋代喝茶的最高指示與擇器標準,達到了其他陶瓷比擬不了的巔峰地位。紺黑的建盞,立即變為最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輝許多年。自此,宋人於茶於器的審美情趣和美學風尚,發生了重大變化。建盞這麼厲害你知道嗎?

1.皇帝親自下場背書

宋代有名的文藝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1135),可謂是皇帝中為盞痴狂的第一人,其在所著《大觀茶論》中談道建盞:"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不僅如此而且宋徽宗還是一個極有設計眼光的玩茶大家,在茶麵前仿佛是一個樂此不疲的茶學教授,把本來刪繁就簡的點茶,搞得比唐代煎茶還要複雜和考究,並親自組織茶會,親自為群臣們示範點茶技藝。上下五千年中,皇帝能放下身價,親自為大臣們點茶的,宋徽宗是唯一的一位。蔡襄的堂弟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記載:"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上命近恃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沸。少頃,白乳浮盞,而如疏星淡月,顧群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

對建盞的痴迷讓宋徽宗浸淫其中,在《大觀茶論》裡,不僅對盞的釉色、紋理提出了要求,而且對盞的形制也做了極其恰當的闡述。他說:"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大觀茶論》一書為歷代茶人所引用,不僅極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宋徽宗對茶盞精準設計的務實精神,在如今算是頂尖的行家裡手,得一國之君青睞至斯,建盞可謂是開了瓷器中的先河。

2.曜變盞—陶瓷界未解之謎

建盞之中最珍貴為曜變,極其難得,世間完整器只有三隻,分別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日本龍光院、日本藤田美術館。成書於日本永正八年(1511年)的《君臺觀左右帳記》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總結這三隻曜變天目盞的共同特點就是:建盞的釉面薄膜層呈現藍紫色光彩,曜變的光學原理是薄膜幹涉。拿日本國家級寶物曜變天目來說其斑紋特點:在黑色底釉中浮現著大小不同似群落狀分布的斑點,在自然光照耀下,這些斑點周圍圍繞有紅,綠,藍等色彩的光芒閃耀。如同夜晚浩瀚的星空,從一隻盞裡能看到整個宇宙的真相,至此曜變盞的神秘至今無人能破解。

3.堪稱世界之最的龍窯

在製作瓷器的過程中,瓷窯也是非常重要的設備。古代的制瓷匠人發明了各種結構的瓷窯,其中饅頭窯和龍窯最常見。饅頭窯一般在北方的平原地區使用得多,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區大多是依山建造龍窯。龍窯依山勢建造成階梯狀的結構,窯內砌築多道擋火牆,將其分成若干小室,擋火牆下設有煙火孔,使室與室之間相通,這樣的設計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餘熱,減少能耗。

兩宋時期,建盞的燒制規模十分壯大,建窯中最長的龍窯有135.6米,窯寬二宋時期,建窯最長的龍窯達135.6米,窯寬1-2.35米。依山而建,頭尾之間高度相差28.65米。一次裝窯最大可達10萬件,堪稱世界之最。

雖然當蒙古鐵蹄踏入中原,打碎了建盞現世安穩的一枕黑甜。濃鬱的色彩席捲了陶器界,黑悄然退居於角落,但由建盞誕生的黑釉傳奇是毋庸置疑的。光潤透亮、色黑如漆的黑釉建盞,讓黑而不知其為黑,只記得它的光華燦爛與絕世風骨。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

相關焦點

  • 中國美學看宋瓷,黑不溜秋的建盞憑什麼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宋代中國最為著名的五大窯口基本上主產單色釉,產品涵蓋青瓷、白瓷、黑瓷等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其中青瓷、白瓷都是基於隋唐五代的積累而進一步發展的,黑瓷則是異軍突起,在宋代突然與青瓷、白瓷呈三足鼎立之勢。在已發現的宋代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能見到黑瓷,尤其是黑釉盞的產量極大。而生產黑釉盞的窯口,又以建窯為尊。
  • 黑釉茶碗為何以建盞為首?是否能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現在說到單色瓷器,很多人的反應都是青瓷和白瓷,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瓷器,深沉而含蓄,那就是釉瓷。在青花瓷、白瓷、彩瓷作為主流收藏器的今天,誰能想到在宋代,黑釉建盞風靡整個宋朝,不僅普通老百姓在用,皇帝士大夫們也非常追捧。
  • 陶瓷界三大巨頭:青瓷、白瓷、黑瓷!都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瑰寶!
    陶瓷種類繁多,數量眾多,通常可以概括為青瓷、白瓷和黑瓷。東漢至魏晉時期多為青瓷,南北朝時期則以白瓷為主,然後經過唐朝,到了兩宋時期,就是黑瓷的主場。青瓷青瓷又被稱為綠瓷。釉含有氧化鐵,因此展示出了青色,這也是為最早出現的瓷器。
  • 建盞喝茶安全嗎?幾十塊錢的建盞有毒嗎?宋韻建盞為你解析
    宋代建窯釉瓷,通常會在建盞上布滿精美的釉,但上面參差多態的釉色,會讓很多新入門的盞友產生疑問,建盞喝茶真的安全嗎?甚至有人還會藉此傳播,建盞有毒不能喝茶的謠言。其實這是不對的,建盞的獨特技藝,雖然使用了含鐵量很高的原材料,但它的代價是降低可塑性和成品率。有人不喜歡建盞很正常,但建盞不應該背上「有毒」的名頭。
  • 中國八大名窯之一的建窯,黑釉茶盞獨樹一幟,好的建盞具備這3點
    建盞產自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是宋代名窯之一。早在唐代時期,建窯就已經建成,那時建窯主要燒制一些青瓷茶具。直到北宋開始,建窯又憑藉所生產的黑釉茶盞而聞名遐邇。那麼說到一個好的建盞,應該要具備哪些特質?今天小編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1.第一特質——鐵胎首先看器物最直觀的無非就是胎、釉、造型這方面,很多人拿到建盞就習慣直接翻過來看盞底,觀察盞的胎質、施釉和修足。
  • 那麼色彩斑斕的建盞有毒麼
    陶瓷種類繁多,細枝末節數不勝數,大抵可以囊括為青瓷、白瓷、黑瓷三種。東漢至魏晉多為青瓷,南北朝以白釉瓷為主,再歷盛唐到宋時,就到了黑瓷的主場。在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窯所產的黑釉盞,又名建盞。建盞乍看黯淡,細觀之下青黑釉面光亮如墨玉,暗藏星辰大海,閃現著"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無限魅力。
  • 我們今天之所以還能見到建盞,應感謝建盞的這七大奇蹟
    我們今天之所以還能見到建盞,應感謝建盞的這七大奇蹟事情並不總是一帆風順,人走了茶也就涼了歷經風風雨雨,建盞的風採依然如故宋人的遺珠當屬千古奇絕的建盞建窯建盞,是天工與人巧的結合。它是宋人審美和飲茶趣味的集中體現。隨著時代的變遷,建盞的輝煌沉睡了幾百年。
  • 日本瀨戶窯仿製龍泉窯青瓷,深受當時的武士和僧侶們的喜愛
    其中,中國青瓷一直是日本陶瓷生產模仿的對象,尤其是龍泉窯青瓷,甚至可以稱為日本人最喜愛的中國陶瓷。明龍泉窯凸花勾蓮瓶故宮博物院藏瀨戶窯仿造生產了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福建青瓷和白瓷、建盞(建窯的黑釉茶碗)以及江西贛州窯小壺(茶葉罐)等產品。
  • 投資收藏界的新寵憑什麼是這隻黝黑茶碗?收藏家主要投資看這3點
    建盞,始於名窯林立的宋代,是建窯燒制的一款黑釉瓷器。宋人稱之為"甌"或"盞",今人大多統稱"盞"。在國人的固有印象中,總覺得青瓷和白瓷才是宋代單色瓷的審美主流。殊不知在鬥茶之風盛行的宋代,人們點茶時的首選茶器,卻是只黝黑的茶碗。
  • 中國陶瓷六大窯系之一青白瓷
    青白瓷又稱影青瓷,是介於青瓷與白瓷之間的一個新的瓷種。晚唐五代期間,北方白瓷和南方越窯青瓷的壟斷地位、尤其是白瓷的暢銷,使得江南大部地區的瓷窯為擺脫壟斷局面而仿燒類白瓷,然而事與願違,南方土質的特性很難燒出色澤純白的白瓷,隨之而出的青白瓷就此誕生了。這種必然中出現的偶然現象,引起了急於擺脫困境的大部分江南瓷窯的高度關注,它們開始紛紛試燒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此形成了以江南瓷窯為主體的龐大的瓷窯體系。
  • 同為傑出白瓷,明代「甜白釉」與德化白瓷有何區別
    我國白瓷歷史悠久,最早的白瓷始於東漢,從唐代的邢窯一路走來,最終呈現在我們眼前,這其中有兩種代表性藝術品脫穎而出,帶給我們藝術上愉悅的同時,也開創了不同時期的先河,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兩種瓷器,細說一下他們的前世今生。
  • 承北啟南——定窯白瓷
    承北啟南——定窯白瓷定窯瓷是中國古代白瓷大成者。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陶器,原始青瓷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時期,最早被稱為白瓷的是北齊範粹墓出土的7件瓷器,但其釉色青黃,也有人認為不能算作真正的白瓷。
  • 建盞界老司機們經常講的專用名詞是什麼?新手看懂這6個點就夠了
    玩而賞之,表現了點茶的無限魅力,建盞於其中則是凸顯了樸拙精實的宋代特色。然而在玩盞自得其樂的同時,關於這些建盞界的專有名詞你知道多少,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下關於建盞的這些相關知識。1、還原燒、氧化燒在陶瓷的燒制過程中,有兩種燒制方法,分別叫做氧化燒跟還原燒,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燒制方法。
  • 中國傳統文化,瓷器文化,北方白瓷
    在北方地區的隋唐墓中,白瓷在隋至初唐出現較多,盛唐少見,中唐以後漸多,晚唐則更為豐富。瓷器器物組合的變化,和當時人們的習俗密切相連。瓷器數量的多少,則與社會崇尚的變化、窯爐技術以及窯業的興衰有關。如碗託和盞在晚唐多見就與飲茶風習的流行相關。隋唐墓葬出土的白瓷,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這一時期出土的白瓷分布範圍雖廣,但出土地點卻相對集中,其中以陝西、河南、河北三省為主。
  • 344、定窯與高麗青瓷的比較研究
    1.3 晚唐五代定窯白瓷的高度及對外交流情況  科學測試表明,晚唐五代定窯的胎釉品質,已達到歷史頂峰,遠遠高於宋金時期的刻花、印花白瓷。此時成熟燒制的透影白瓷,更符合今日國際通用的瓷器標準。其規模、質量已獨步南北,影響海外。
  • 在龍泉窯青瓷傳入日本的全盛時期,日本瀨戶窯對其仿造達到了頂峰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龍泉窯青瓷傳入日本的全盛時期十三、十四世紀,被大量運至日本的中國陶瓷(包括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福建青瓷、白瓷、黑釉瓷)以龍泉窯青瓷的數量最多,特別是南宋後期龍泉窯所生產的高檔粉青瓷在日本尤為珍貴,在室町時代後期到桃山時代深受茶師們喜愛。
  • 只知道福建建窯建盞,其他省份都有多少古代窯口競相模仿黑釉瓷?
    釉瓷在東漢便已始燒,但燒瓷技藝最初發展的數百年,皇室民間皆偏好青瓷白瓷,唐朝有南青北白之稱;黑瓷的技術發展並不凸顯。直到宋朝,釉瓷才遇到最好的時代。因點茶需要,以建盞為代表的黑釉茶碗成為宋代茶人首選。規模化燒制黑瓷的窯口遍布宋土。
  • 為什麼幾十塊的建盞買不到?九塊九和幾百上千的建盞差別在這3點
    建盞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理保護標誌之後,埋沒於土中上百年的古老招牌一躍成為金字招牌,建盞強勢出圈後,魚目混珠的現象也多了。1、 九塊九的"建盞"一定是假的,特殊工藝決定成本首先,盞友們必須要清楚一點,那就是九塊九的建盞一定是假的,也許它還可以稱得上是個別致的杯子,但絕對擔不起"建盞"二字。
  • 古人對白色的情感糾結,白瓷坎坷的前世今生
    如蒙古人和伊斯蘭人,都以藍白為「國色」,直接導致了青花瓷的誕生,這是後話。對白色的複雜感情,似乎並沒有影響陶瓷工匠對它的追求。青瓷是中國誕生最早、譜系最龐大的瓷器種類,白瓷則是青瓷的演變和升華。簡言之,將青瓷胎釉裡的鐵和雜質去除的越多,呈現效果就越白。因此,白瓷的出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