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陶瓷器,一直以來多為民間使用,蔡襄《茶錄》問世之後,黑瓷終於撥雲見日,因茶登上了最輝煌的舞臺,一時風靡而成新貴。唯一的原因就是以黑襯託"茶欲白",這是茶的發展、飲茶方式的改變,對茶器的色澤、器形、胎釉最根本的影響。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發表以後,"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一度成為了宋代喝茶的最高指示與擇器標準,達到了其他陶瓷比擬不了的巔峰地位。紺黑的建盞,立即變為最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輝許多年。自此,宋人於茶於器的審美情趣和美學風尚,發生了重大變化。建盞這麼厲害你知道嗎?
1.皇帝親自下場背書
宋代有名的文藝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1135),可謂是皇帝中為盞痴狂的第一人,其在所著《大觀茶論》中談道建盞:"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不僅如此而且宋徽宗還是一個極有設計眼光的玩茶大家,在茶麵前仿佛是一個樂此不疲的茶學教授,把本來刪繁就簡的點茶,搞得比唐代煎茶還要複雜和考究,並親自組織茶會,親自為群臣們示範點茶技藝。上下五千年中,皇帝能放下身價,親自為大臣們點茶的,宋徽宗是唯一的一位。蔡襄的堂弟蔡京,在《延福宮曲宴記》記載:"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上命近恃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沸。少頃,白乳浮盞,而如疏星淡月,顧群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
對建盞的痴迷讓宋徽宗浸淫其中,在《大觀茶論》裡,不僅對盞的釉色、紋理提出了要求,而且對盞的形制也做了極其恰當的闡述。他說:"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宜立而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大觀茶論》一書為歷代茶人所引用,不僅極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宋徽宗對茶盞精準設計的務實精神,在如今算是頂尖的行家裡手,得一國之君青睞至斯,建盞可謂是開了瓷器中的先河。
2.曜變盞—陶瓷界未解之謎
建盞之中最珍貴為曜變,極其難得,世間完整器只有三隻,分別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日本龍光院、日本藤田美術館。成書於日本永正八年(1511年)的《君臺觀左右帳記》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總結這三隻曜變天目盞的共同特點就是:建盞的釉面薄膜層呈現藍紫色光彩,曜變的光學原理是薄膜幹涉。拿日本國家級寶物曜變天目來說其斑紋特點:在黑色底釉中浮現著大小不同似群落狀分布的斑點,在自然光照耀下,這些斑點周圍圍繞有紅,綠,藍等色彩的光芒閃耀。如同夜晚浩瀚的星空,從一隻盞裡能看到整個宇宙的真相,至此曜變盞的神秘至今無人能破解。
3.堪稱世界之最的龍窯
在製作瓷器的過程中,瓷窯也是非常重要的設備。古代的制瓷匠人發明了各種結構的瓷窯,其中饅頭窯和龍窯最常見。饅頭窯一般在北方的平原地區使用得多,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區大多是依山建造龍窯。龍窯依山勢建造成階梯狀的結構,窯內砌築多道擋火牆,將其分成若干小室,擋火牆下設有煙火孔,使室與室之間相通,這樣的設計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餘熱,減少能耗。
兩宋時期,建盞的燒制規模十分壯大,建窯中最長的龍窯有135.6米,窯寬二宋時期,建窯最長的龍窯達135.6米,窯寬1-2.35米。依山而建,頭尾之間高度相差28.65米。一次裝窯最大可達10萬件,堪稱世界之最。
雖然當蒙古鐵蹄踏入中原,打碎了建盞現世安穩的一枕黑甜。濃鬱的色彩席捲了陶器界,黑悄然退居於角落,但由建盞誕生的黑釉傳奇是毋庸置疑的。光潤透亮、色黑如漆的黑釉建盞,讓黑而不知其為黑,只記得它的光華燦爛與絕世風骨。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信筆者,筆者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