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中國陶瓷對日本陶瓷的發展自古有著強烈的影響。其中,中國青瓷一直是日本陶瓷生產模仿的對象,尤其是龍泉窯青瓷,甚至可以稱為日本人最喜愛的中國陶瓷。
明仿龍泉釉暗刻花紋碟故宮博物院藏此碟應為景德鎮仿龍泉窯產品
另闢蹊徑的模仿
十二世紀末,繼承了猿投窯灰釉技術的瀨戶窯在愛知縣瀨戶地區開窯,之後歷經鎌倉時代(一一九二年左右一三三三年)、室町時代(一三三六年一五七三年)和安土桃山時代(一五七三年一六〇三年),逐漸繁榮並發展成為日本最上乘陶瓷的產地。
明龍泉窯凸花勾蓮瓶故宮博物院藏
瀨戶窯仿造生產了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福建青瓷和白瓷、建盞(建窯的黑釉茶碗)以及江西贛州窯小壺(茶葉罐)等產品。
十四世紀瀨戶窯鐵釉環耳花瓶高二六·二釐米口徑七·一釐米底徑八·四釐米愛知縣陶瓷美術館藏
雖然當時瀨戶窯已仿照龍泉窯青瓷的式樣生產製作出了鬲式爐(袴腰香爐)、尊形瓶、酒會壺(蓋罐)、盤、魚紋盆、花瓶等器物,但憑藉當時的灰釉陶(原始青瓷)技術尚無法做出完美的仿造品,因此當時瀨戶窯的工匠們在器形和紋樣上獨闢蹊徑,從而造就了與龍泉窯青瓷有著相當迥異質感和風格的產品。
瀨戶窯的產品從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作為日本產的最上乘的陶瓷器,在當時被賦予僅次於中國陶瓷的地位。
日本鎌倉今小路西遺址出土的十三世紀後期龍泉青瓷殘件鎌倉市教育委員會藏
這一時期的瀨戶窯陶瓷,除了在鎌倉時代的政治中心—鎌倉大量出土以外,在日本全境的武士的大型房屋遺址、古城遺址、寺院遺址等地相繼被發現,從而可以判斷出它受到了當時的武士和僧侶們的喜愛並在當時的日本全國流通。
龍泉窯青瓷被替代
到了十六世紀,進入日本的中國陶瓷變為以景德鎮青花瓷為主流,青瓷則以十六世紀初期為分界點數量銳減。日本進口的青瓷中也幾乎不再是龍泉窯青瓷,而是以景德鎮窯青瓷佔據主體地位。
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漳州窯青花開光碟高三釐米口徑八·七釐米足徑四·一釐米愛知縣陶瓷美術館藏
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前半葉,被帶到日本的青瓷被稱之為「七官青瓷」,其中一部分被認為是與「古染付(青花)」等一起由日本向中國訂購的。雖然「七官青瓷」以往多被視為龍泉窯青瓷,但筆者認為,實際上很可能多數都是在景德鎮窯生產的仿龍泉窯青瓷。
原文作者:森達也著,胡一超譯原文來源:《紫禁城》2019年7月刊《中國青瓷對日本陶瓷的影響》(因篇幅有限,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