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末的巴黎,整個城市為一齣戲劇而痴迷。
法國著名作家杜爾夫寫了部長篇小說《牧羊女亞司泰來》,講述牧羊女亞司泰來和牧羊人雪拉同的戀愛故事。小說被改編成劇本搬上舞臺,劇中男主角雪拉同的扮演者穿了一件大家從沒見過的青色衣服出場。大家被他的表演所折服,也迷上了他的衣服,不久,這種青色就風靡巴黎。
龍泉青瓷也是在那個時期,被運到巴黎。人們本來不知該如何形容這個來自遙遠東方的珍寶,現在知道了:「這種瓷器的顏色好漂亮,就像雪拉同的衣服一樣!」從此,龍泉青瓷被歐洲人稱為「雪拉同」。
這個故事只是龍泉青瓷風靡天下的例證之一。
2019年7月16日,「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特展上展示的龍泉青瓷。
興於宋,跨越元、明、清的龍泉青瓷,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青瓷窯系,也是在海外最負盛名的陶瓷窯系之一。今年7月,「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特展在故宮博物院拉開帷幕。展覽展出了來自42家國內外文博機構的833件(組)龍泉青瓷文物,「一次展出這麼多藏品,而且涉及這麼多的文博單位,這應該是創紀錄的」,故宮博物館研究員、器物部主任呂成龍說。
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中國陶瓷考古之父陳萬裡就這樣評價龍泉青瓷。
中國的陶瓷生產歷史悠久,從唐代的越窯、邢窯到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從景德鎮到明清的廣彩瓷,著名瓷窯散布南北各地,龍泉窯則是青瓷藝術的一座高峰。
大窯龍泉窯遺址,距龍泉市區40公裡。
龍泉窯分布於今浙江省西南部麗水市各縣。這一地區,自古就有生產青瓷的傳統。晚唐至宋,龍泉地區融合南北,一方面繼承本地傳統,一方面吸收北方青瓷技術,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呂成龍告訴《環球人物》記者,可以從釉色、造型、紋飾的角度欣賞龍泉瓷。從釉色上說,龍泉瓷早期多呈淡青色、青綠色,南宋以後由透明釉發展為乳濁釉;造型上,有碗、盤、執壺、罐、五管瓶等不同種類;裝飾技法以素麵為主,流行簡單的刻劃花紋,也有堆塑和鏤空。
古人對龍泉青瓷釉色有「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曉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初春」的評價,宋代莊綽的《雞肋編》裡記載:「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同秘)色。錢氏所貢,蓋取於此……宣和中,禁庭制樣需索,益加工巧。」
宣和是北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從那時起,朝廷就命龍泉瓷窯根據宮廷「制樣」燒制瓷器。「靖康之恥」後,宋皇室南渡,政治和經濟中心南移,瓷業發展也產生了不同的格局,五大名窯漸次衰退,龍泉窯則開始高速發展,尤其是成功燒制出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天青」,「青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達到巔峰。
龍泉瓷是南宋宮廷瓷器中的「王者」。上世紀60年代主持過龍泉大窯初步發掘工作的著名陶瓷學家朱伯謙曾說,在南宋皇城遺址發掘中,發現了大量的龍泉窯瓷器。據他分析,「雖然官窯的瓷器很出眾,也適合做陳設品,但它的實用性遠遠比不上龍泉窯」。在紹興南宋六陵遺址出土的瓷器中,龍泉青瓷也佔比最大。
到了元代,朝廷詔令在江浙行省燒造瓷器,當時的龍泉窯和景德鎮窯,都屬於江浙行省。兩地窯場共同受官府管理,燒制了大量造型相同的瓷器。
明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龍泉窯開始承擔為大明王朝燒造御用瓷器的任務。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的龍泉窯瓷器中,明代數量最多,可見明代龍泉窯在全國窯場中還是很有分量的。可惜的是,在與景德鎮御窯的競爭中,龍泉窯逐漸落於下風,日漸式微。至成化時期,龍泉窯已停止為宮廷燒造瓷器。
清代龍泉窯雖然是普通的民間窯場,但清朝的皇帝依然是龍泉青瓷的大「粉絲」,宋元明的龍泉瓷成為宮廷收藏的對象。康熙皇帝六十大壽舉辦「萬壽慶典」時,皇子進獻的壽禮中就有龍泉瓷。酷愛寫詩的乾隆皇帝,則專門寫了5首詩來吟詠龍泉瓷。
其中有一首《詠龍泉盤子》,記載了一件頗有來歷的龍泉瓷。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伊犁的叛亂被中央政府平定。第二年,侍衛哈青阿從軍營歸來,給乾隆皇帝帶來了一件古盤。據哈青阿說,這是在吐魯番盆地裡挖出來的龍泉瓷。當地人用它盛放乳品,盛夏時節都能保持新鮮。哈青阿覺得很稀奇,特意買了回來。乾隆皇帝頗有興致地分析道:宋朝時,這個地方被遼、西夏阻隔著,瓷盤應該傳不過去;元世祖平定西北200餘國,疆域最廣,這件瓷盤應是那時被帶到此地的。來自中原的瓷盤,在沙海裡埋了500多年,被「藏而襲之」,這件盤子很有「四海一家」的意義啊。
藏在海底和畫裡的國禮
其實,從北宋開始,龍泉瓷就開始「龍行天下」了。
龍泉青瓷的主產區叫「大窯」。2010年底,在距離大窯僅5裡之遙的金村,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碼頭遺址,瓷片標本年代跨越北宋至民國,據推測這裡應該是龍泉瓷外銷的起點。
兩宋時期,中國重要的對外貿易路線「絲綢之路」由於宋朝廷與遼、金和西夏的對立關係被阻斷,宋廷轉而開拓海上絲綢之路,鼓勵海上貿易。在沿海地區,設立了對外貿易的專門機構——市舶司,負責收購海外貨物,接待海外貢使,管理海外貿易諸事項。
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在《龍泉縣地名志序》中說:「從中國東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和東非沿海……無處沒有龍泉窯輔首瓶的蹤跡。」龍泉是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源頭,宋代以後,龍泉瓷一方面通過甌江到達溫州、寧波等港口,從海上絲綢之路走遍全球;另一方面,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通往亞洲。
國內外的考古發現,似乎在復原著龍泉瓷當初的旅程,訴說它的風靡天下。
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境內的集寧路城址,陸續出土了完整瓷器200餘件、可復原瓷器7000餘件。其中有大量的龍泉青瓷。集寧路處在中原通往漠北的交通要道上,始建於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廢棄於明代早期,是中原向北方及中亞各地輸出物品的重要樞紐。
新安沉船出水的龍泉瓷。
1975年,韓國考古學家在朝鮮半島西南部的新安海底發現了一艘中國元代沉船,通過先後11次、713天的發掘,共清理出除銅錢外的2.1萬餘件文物。其中,陶瓷近1.8萬件,龍泉青瓷佔一半以上。從遺物上的銘文推斷,該船是元代至正三年(1323年)之後的某日從慶元港(今浙江寧波)起航,預計駛向日本博多港(今福岡),不幸途中沉海。
1987年,中國的考古學家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一艘古代沉船——「南海一號」。這是一艘距今800多年的南宋早中期貿易船,上面裝有大量的龍泉窯青瓷,以及福建各地瓷窯仿製的龍泉青瓷。
1995年在菲律賓打撈出的「中國木帆船」、1997年在印尼打撈出的「惹巴拉沉船」……都發現龍泉青瓷的身影。日本陶瓷專家三上次男也曾在《陶瓷之路》中寫道:「中國經過10世紀前期的五代至宋朝社會安定了下來,於是迎來了陶瓷生產在量和質方面都飛躍發展的時期。從此,世界上生產陶瓷之中,就出現了品質最佳和最美的產品。具體地說:進入這個時期,生產青瓷的中心就轉移到浙江龍泉這個地方,這種瓷器的青色,其清澈猶如秋高氣爽的天空,也如寧靜的深海,這就是聞名世界的龍泉青瓷……這條漫長的『陶瓷之路』,實際上就是中國陶瓷,特別是龍泉青瓷開拓出來的。」
《阿克巴於1562年接待伊朗大使賽義德·貝格》
龍泉瓷很早就成了「國禮」。鄭和下西洋,曾帶著大量的龍泉瓷。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裡藏著一幅畫,名叫《阿克巴於1562年接待伊朗大使賽義德·貝格》,畫的是伊朗大使覲見印度莫臥兒帝國赫赫有名的阿克巴大帝(1556年—1605年在位)時的場景。有趣的是,伊朗大使帶去印度的禮物中,就有多件龍泉窯青瓷。至今,在伊朗國家博物館還保存著53件龍泉瓷。
龍泉瓷不僅僅是被運往國外,從13世紀開始,越南、泰國、緬甸、伊朗、埃及、敘利亞、土耳其、日本、英國等國家的窯場,紛紛以不同的方式仿燒龍泉青瓷。有些極力模仿,如日本兵庫縣的三田窯,仿燒的龍泉瓷達到了與龍泉窯青瓷難以區分的程度;有些則結合當地文化,有交融,也有互鑑。
「馬蝗絆」和三足鼎
故宮「天下龍泉」特展中,有一件器物來自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只在展覽後期展出兩周,非常珍貴。
龍泉青瓷在日本,本就地位超然。「日本被評為國寶級的中國瓷器,只有8件,其中3件都是龍泉窯生產的青瓷。」呂成龍說。
南宋龍泉瓷千鳥香爐 南宋龍泉窯馬蝗絆青瓷葵口碗
這件借展的龍泉瓷,是殘品,卻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殘品之一。它名叫南宋龍泉窯馬蝗絆青瓷葵口碗,在日本被稱為「馬蝗絆茶甌」。
根據日本江戶時代漢學家伊藤東涯所著的《馬蝗絆茶甌記》記載:公元1175年前後,日本武將平重盛向浙江杭州的阿育王寺布施黃金,寺院住持佛照禪師將一件龍泉窯青瓷茶碗置於圓漆盒中,回贈給平重盛。後來這個碗傳回日本,落入室町幕府第八任將軍足利義政(1436年—1490年)手中。將軍非常喜愛這個碗,但由於傳世的時間太長,碗底出現了裂縫。將軍於是託人把碗帶到大明王朝,希望大明皇帝照原樣再賜一個。可當時遍訪名窯,已仿製不出如此釉色的物件,只好命工匠用鎬釘把碗鋦住,由使者帶回日本。因鎬釘形狀像螞蟥,足利義政將軍稱其為「馬蝗絆茶甌」。
這件龍泉窯馬蝗絆青瓷葵口碗,碗口徑為15.4釐米,碗口有6處凹進,成葵口狀。胎體細密潔白,釉色純淨柔和,釉面光潔。其色如青玉,有蒼翠欲滴之感。
在日本,還有一件大名鼎鼎的南宋龍泉瓷千鳥香爐。相傳在1560年日本戰國時期的桶狹會戰中,號稱「東海第一弓」的大名今川義元以數倍兵力攻打織田信長,卻被年輕驍勇的織田信長擊敗,最終被殺。織田信長愛好收集名物,今川義元之子今川氏真為保全性命,將家族珍寶「千鳥香爐」獻給了殺父仇人。後來,織田信長成了戰國霸主,為了籠絡人心,又將此千鳥香爐作為獎品犒賞給戰功卓越者。織田信長死後,千鳥香爐最終被日本戰國時代的另一梟雄豐臣秀吉收藏。相傳1594年夏,日本大盜石川五右衛門潛入豐臣秀吉的府邸,試圖刺殺豐臣秀吉。但在潛入過程中,他不小心碰到了這隻千鳥香爐,香爐蓋頂上的「千鳥」發出鳴叫,救了豐臣秀吉一命。
左上為龍泉窯彌勒像 右上為三田窯制的文香爐 左下為龍泉窯五管瓶 右下為故宮修復的青釉三足鼎
「天下龍泉」特展的833件(組)龍泉青瓷文物,有507件(組)都來自故宮博物院,其中有一件是被故宮文保科技部修復的藏品——龍泉窯青釉三足鼎。它是明朝初年為皇家生產的禮器,在故宮庫房裡被發現,之前不知道「沉睡」了多少年。被發現時,爐身又髒又破,用棉花包著,裡面還有殘缺的爐腿和爐耳朵。經過了一道又一道的工序,故宮的文物修復師用現代科技,將黃色、紫色、綠色、藍色、白色、灰色等不同色系綜合起來,最終把三足鼎復原如初。
起落千年的龍泉青瓷,終於又找回了昔日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