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最後拍賣 | 從越窯青瓷到玫茵堂鬥彩的廈門博美

2021-03-01 值點網

拍賣界的秋季是相當漫長的,先後在紐約、倫敦、香港、北京、巴黎上演,歷時四個月多月。如今終於來到最後一站 - 廈門。博美將於2019年最後一天 - 12月31號舉槌,九大專場迎來許多精彩拍品。我們特別精選了其中10件瓷器,從高古的越窯青瓷,談到玫茵堂珍藏的雍正鬥彩。

《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12年,圖IV-59《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鼻煙壺》,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頁205,圖315《故宮經典-清宮包裝圖典》,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頁162;頁164估價:RMB 2,200,000 - 3,000,000典型宮廷御製扁壺式造型,口、頸、肩融為一線,撇口微束頸,溜肩弧腹,腹部飽滿圓鼓,下承橢圓形圈足。壺身雙面圓形開光,均施瑩潤如玉的白釉,正面以粉彩繪洞石菊花圖,數種花色爭奇鬥豔,姿態翩翩,生氣盎然;背面墨彩隸書詩文:「看到東籬覺有神,風流畫史更詩人。素華獨殿群芳後,箇裡原藏萬卉春」,乃出自《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八,〈題鄒一桂花卉十二幅〉。

詩下落「幹」、「隆」紅彩御印,書法古樸遒勁。開光外以松石綠釉為地,飾描金纏枝蓮紋。蓋為珊瑚紅描金寶頂,蓋內、壺口、圈足皆塗金,甚為精緻。足內白釉地紅彩篆書「嘉慶御製」單行篆書款。為嘉慶御製煙壺之精品佳作。

吸聞鼻煙的嗜好源於美洲印第安人。據文獻記載和實物遺存分析,中國應在康熙年間最早出現鼻煙和鼻煙壺。據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廷大臣王世貞所著《香祖筆記》記載,「近京師又有制為鼻煙者,雲可明目,尤有闢疫之功,瓶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亦具紅、紫、黃、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霽,極可愛玩。以像齒為匙,就鼻嗅之,還納於瓶。皆內府製造,民間亦有仿之,終不及。」

另據相關資料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帝首次南巡,在江寧(今南京)接見西方傳教士畢嘉和汪儒望。二人把西方帶來的珍貴禮物獻給康熙帝,其中就有鼻煙。由此可知,中國的鼻煙,是康熙年間隨西方傳教士的到來而傳入,且首先在皇室貴族中流行。至18世紀後,方擴散到民間。
鼻煙壺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晶,融匯了中國藝術的許多門類。小小的掌中之物,卻蘊涵著無限乾坤,被稱為「掌上奇珍」。乾隆皇帝酷愛鼻煙壺,在位60年間,命御作製造各種鼻煙壺達數萬件,或配之以精美的包裝,置於常去的宮殿,以便隨時把玩。如故宮博物院所藏「紫檀木雕錦紋嵌玉鼻煙壺方盒」、「楠木臥囊裝鼻煙壺盒」,內置眾多各式材質的煙壺。

▲ 乾隆 粉彩開光菊花圖詩句鼻煙壺|北京故宮

乾隆亦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習,漸漸地吸鼻煙成為社會時尚,鼻煙壺也成為身份象徵。在這種社會風尚下,乾隆朝鼻煙壺製作遂達到了歷史頂峰。

今次上拍的鼻煙壺為嘉慶早期承襲乾隆時期制樣,整器飽滿雍容,工藝考究,設色柔麗,筆法細膩,無論器型、繪工、題材、款識等均呈現出清嘉慶早期華麗精巧的典型風格,方寸之間,可見匠心之天地,是一件難得的宮廷御瓷藝術珍品。

尺寸:5.5cm(高度);22cm(直徑)
來源:Ohno先生舊藏,日本東京
估價:RMB 3,200,000 - 4,500,000此洗折沿,俯視呈八邊形,器壁呈海棠花瓣狀起伏自然,淺腹,平底下承三隻簡化獸足,底有十六處支釘痕。通體施哥釉,釉汁滋潤古樸,肥腴瑩潤,靜穆高貴。釉面呈灰青色,開片分明,鐵線交錯,口沿釉薄處微呈褐色,足端刷鐵黑色釉,乃仿宋哥窯「紫口鐵足」特徵。底心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書款,字體工整俊秀。

雍乾二帝仰慕古風,富於文人趣味,尤其對宋器頗為鍾情,以宋人審美為自身品味追求之標準。宋哥窯為宋器之精粹,千百年來以古樸典雅之氣質折服無數欽慕者,為文人雅士首推之佳器,故雍幹御窯對摹造哥窯瓷器尤為重視。乾隆登基之後,秉承前朝傳統,又因唐英繼續榷陶,故仿製哥釉的水平保持原有水準,神韻一如前朝,本品正是當時仿古之極致。

《清檔》載,「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哥釉收小八方雙管瓶一件,哥釉四喜瓶一件,哥釉太極紙槌瓶一件,哥釉放大天盤口大漢尊一件,哥釉六方雙管尊一件,哥釉蓮座蒜頭瓶一件,哥釉葵瓣筆洗一件,哥窯腰元罐一件,傳旨:交與燒造磁器處唐英……俱照樣燒造送來。燒造完時再將交出原磁器繳回,仍交磁器庫。此磁器內有大器皿應畫樣帶去其小磁器皿俱各帶。欽此。」

在乾隆朝各式仿古單色釉中,仿哥釉最為成功,工藝達至巔峰,形神兼備,釉色的質感和形制的凝厚得到充分彰顯。「仿古暗合,與之無二」,而在器形、功用等方面,皆有所創新。

本件便屬《清檔》所載「哥釉葵瓣筆洗一件」,此種造型的器物除仿哥釉外,尚可見仿官、仿汝、天藍釉等品種。一件先後屬胡惠春及張宗憲兩位著名收藏家的「清乾隆 仿哥釉葵花式三足洗,分別於紐約蘇富比及香港佳士得拍賣,造型尺寸與本品相近。

此件仿哥釉葵花式三足洗屬於乾隆仿古極軌之作,應是唐英榷陶之下的乾隆早期作品。整體造型俊秀,落落大方,古樸凝重,與史互證,可觀精微,堪稱乾隆官窯仿哥釉器箇中翹楚,保存良好,殊世罕見,舊配雙層供盒。

高度:25.9cm
註:附2008年12月24日臨時進境文物登記表

參閱:

《故宮陶瓷館‧下編》,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頁445,圖354《故宮清瓷圖錄‧上卷(康熙窯 雍正窯)》,臺北故宮博物院,1981年,頁152《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331北京匡時,2010年6月6日,編號1164,成交價 RMB 6,720,000

估價:RMB 800,000 - 1,200,000

此尊器形源自戰漢時期青銅尊,撇口束頸,溜肩弧腹,下承外撇高圈足。頸部飾弦紋一道,肩、中腹、下腹各飾凸起雙弦紋,肩部摹印鋪首紋,予人亭亭玉立且古雅莊重之感。通體內外施窯變釉,外壁通身以紫紅為基調,釉色釅且正,泛寶石紅光澤,玻璃質感極強,絲絲縷縷向下垂墜,充滿流動之感。

口沿及鋪首處釉薄,顯牙黃色澤。內口沿呈現出天藍色窯變釉,與外壁深沉悅目之玫紅色澤相映成輝。底足露胎,修足利落,胎質緻密。外底施醬色釉,以表現宋代鈞窯底足特徵,釉下刻「雍正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

最令人稱道之處是肩部安貼雙獸面鋪首,下銜圓環,凸於釉面,乃是漢銅壺的忠實摹擬。在豐富造型之美的同時,讓釉質隨之起伏,並於凸起處露出淡淡胎骨之色,頗見蒼雅古樸之美,穆穆透出趙宋舊物之意韻。遠觀之,古氣盎然,撲人眉宇,予人無限恬靜之雅意。鋪首是古建築門上的銜環獸面,獸面的口中銜一環,稱「鋪首銜環」,是由青銅器肩部裝飾的銜耳環獸首演化而來。

▲ 戰國銅壺|臺北故宮

此件窯變釉鋪首尊造型在雍正窯變釉中較為少見。全方位審視窯變釉鋪首尊,無論造型的釐定,抑或是釉色掌控,都是相當成功的,同時也達到了仿古、創新相結合的內廷趣味,視其為雍正窯變釉中的佼佼者也絕不為過。

雍正即位後,對宮廷器物的製作極為用心,督造過程中隨時提出意見,直至滿意方止。由於自身文化修養高,臣工又盡心盡力,才使得雍正一朝器物,氣韻貫通且個性獨具。執政期間,瓷器上繼承了康熙時期的所有品種,逐漸著手仿燒宋代名窯,並按當時的審美趣味改制,呈現了眾多仿古佳作。

雍正帝自幼受到良好的漢學教育,精通書史,博覽典籍,文臣紀昀曾稱頌其「研悅文章汲古之勤為儒生所不及」。雍正又性好古雅,品味不俗,御窯珍瓷是他萬幾之暇寄情愛玩之物,故往往見仿古器者,且多上乘佳品。此清雍正窯變釉獸耳銜環尊,造型優美典雅至極,器身不加雕鏤,除肩頸處弦紋鳩耳銜環外,別無裝點,唯以釉色及器型取勝。

翻閱公私收藏,此種形制的窯變釉作品極為少見,美國單色釉大收藏家霍爾家族(Hall Family)收藏一例,尺寸較小,收錄於《Hall Family Collection Inventory》,編號441。另與本拍品相似器型,雍正一朝有諸色釉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爐鈞釉作品,另臺北故宮博物院入藏茶葉末釉鋪首尊,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乾隆仿汝釉鋪首耳尊,均可作為本品參閱。

高度:20cm
來源:德國私人舊藏,根據現藏家提供訊息,1960年代晚期購於科隆Adalbert Offermann處
估價:RMB 3,800,000 - 5,800,000

摹古與寓新是雍正宮廷藝術的重要理念,胤禛以個人美學修養與審美愛好,有意識地倡導理想的工藝審美格調。除了純粹的摹古之外,同時注重在傳統構成因素中創新,借鑑原來的工藝造型和紋飾抽繹,組合出具時代特色的新樣式,寄予新的吉祥寓意,從而確立新的古典主義審美品格。

此番造器之精神在雍幹時期高檔的御瓷之中尤為明顯,往往鍾情選取上古三代器物之造型,配以其欣賞的色釉與紋飾,融匯古今之精粹於一體,成為彼時造器的一個新風尚,本品即為此理念之典範。

本品古雅端莊的造型體現摹古精神之一面,於此基礎之上則賦予靈秀飽滿的氣質,輔之以新的裝飾風格,其形精巧宣示皇家的審美品味。自上而下以青花繪飾六重紋樣,分別為蕉葉紋、回紋、如意雲頭紋,腹部折枝琵琶、壽桃、石榴三果紋,足脛如意雲頭紋,足牆為卷草紋。底心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楷書款,字體清秀雋永。足邊修正圓潤平滑,為雍正瓷典型的「泥鰍背」底。

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本人多次規定瓷器的造型、花紋圖案,不僅要求燒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適度,而且重視氣勢神韻,講究輪廓線的韻律美。御用瓷器必須經雍正帝審定,方可燒造。為此,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年希堯、唐英根據旨意,集中全國最優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盡全力地燒制,以博取帝心,取得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

此瓶器形清雅秀麗,端莊而不失柔美,紋飾布局繁簡有致,主次分明,畫工細緻精湛,點塗技法運用嫻熟,青花發色濃豔,色調深藍,乃仿明代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風格,蒼雅之氣躍然眼前,與溫潤瑩白的釉面相映襯,更見麗質不凡,為典型的雍正官窯傑作。

三多果紋是明清時期瓷器流行的吉祥圖案。傳統常見三多為佛手、蟠桃、石榴組合紋飾,其中佛手寓意福氣,桃寓意多壽,石榴寓意多子。三者結合,寓意多福、多壽、多子,表現出清代官窯瓷器上畫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點。

▲ 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紋瓶|香港蘇富比,1987年

▲ 雍正 黃地青花三果紋尊|北京翰海,2011年,RMB 2,645萬成交

明代永宣青花瓷器造型挺拔,紋飾典雅,對清代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雍正時期生產的青花瓷,既繼承前代風格,又具本朝特點。本品為雍正時期新創燒之造型,著名清代宮廷畫家周鯤、丁觀鵬合繪《陶冶圖冊》之「琢器造坯」篇圖中,即有此種青花撇口尊。另見耿寶昌先生著《明清瓷器鑑定》第236頁,圖403,與本品器型相同。

相類似青花作品遍查公私著錄並不多見,1987年香港蘇富比拍賣過一件「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紋瓶」,與本品相同。器型、尺寸、紋飾相同,僅釉色不同的黃釉青花器,見北京翰海2011年5月21日拍賣「清雍正 黃地青花三果紋尊」,RMB 2,645萬成交。另故宮博物院舊藏有雍正「仿鈞窯藍釉紅斑弦紋撇口尊」及「廠官釉撇口尊」,造型皆與本件類似,尺寸微差,圓潤敦美。

尺寸:7.2cm(直徑);3.5 cm(高度)

香港蘇富比,2012年4月4日,「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萃專場」,編號0026香港蘇富比,2014年10月8日,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專場,編號3627

參閱:

《天民樓藏瓷》,香港藝術館、香港市政局,1987年,圖98《千祥雲集: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紀念展》,敏求精舍,香港藝術館,2005年,第142頁,圖51香港佳士得,2010年12月1日,編號2818,成交價HK$3,860,000北京保利,2013年12月4日,編號6129,成交價RMB 1,725,000

估價:RMB 1,200,000 - 1,800,000

縱觀有清一代十三帝,胤禎是為最具藝術品味的皇帝,在位雖僅十三年,卻為後世創造了豐富珍貴的宮廷藝術品。萬機之暇,常命內務府造辦處依其旨意製作各類玩物,當時的御窯廠亦如此遙聽其命,因此,所制御窯瓷器深受其影響,素以精巧淡雅清新脫俗著稱。

其時鬥彩花卉冠絕一時,由宮廷畫師為之畫稿,交與御窯廠畫工能手臨摹而成。故其花卉圖頗饒書卷之氣。一如《飲流齋說瓷》‧「說色彩第四」所評述:「(鬥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鳥獸,均異採發越、清雅可愛……足為清供雅品,彌可寶貴也。」 《匋雅•卷上》亦評曰「成化彩瓷。吾見亦罕矣。吾以康雍兩朝所臨仿者。筆意生動活潑,宜高出乎嘉靖萬曆之上。」

此對小杯式樣優雅,嬌巧怡人,一如佳人麗質。胎薄體輕,施釉肥厚,胎釉渾然一體,溫潤如玉。外壁先以淡描青花勾邊,繪折枝佛手、壽桃和荔枝各一枝,再於釉上填以紅、綠、黃、紫彩,壽桃渲染頗為靈動,結合平塗和點染等技法,將壽桃兩枚描畫得淋漓盡致。紫彩染折枝,綠葉以兩種濃淡不同的綠彩渲染以表現其陰陽向背,淡雅柔麗,以表現出三多果實成熟的嬌嫩質感,近口沿與圈足處均有青花弦紋兩周。

杯內心有青花雙圈,內繪鬥彩折枝花卉紋,花開兩朵照相呼應,其一綻放,另一枝含苞待放,並以紅彩點綴枝刺,凸顯繪工細膩。其紋飾青花淡雅靜恬,紅彩純正勻淨,綠彩嬌嫩青翠,黃彩明快潤澤,填彩準確,盡在青花輪廓線之內,所繪三多圖寓意多福多壽多子,是傳統的吉祥紋樣,歷代沿用。外底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青花發色淡雅,款識書寫工整。

▲ 雍正 鬪彩福壽三多杯|香港蘇富比,2019年,HK$375萬成交

本品小杯胎釉皆精,極為珍貴,原為玫茵堂收藏藏品,並著錄於《玫茵堂藏中國陶瓷》一書中,後分別於2012年及2014年在香港蘇富比上拍。美國藏家The RIC Herridge藏有一對近例,後流傳至美國聯合航空前總裁Gerald Greenwald舊藏,並於2010年在香港佳士得售出,成交價HK$386萬。今年10月,一對「清雍正 鬪彩福壽三多杯」亦在香港蘇富比以HK$375萬成交。

另見一相類例,香港天民樓藏有相類的鬥彩三多紋小杯一對,可相較而習之,著錄於《天民樓藏瓷》,並於2005年展覽於香港藝術館,見《千祥雲集:敏求精舍四十五周年紀念展》。徐展堂「在望山莊」亦有收藏此種三多紋小杯, 可見眾多國內外的中國古玩收藏家,對於此種雍正小杯收藏的獨好嗜雅。

來源:英國藏家舊藏。(藏家和家人於50年代末居於新加坡,藏品包括中國瓷器、玉器,和其父在1955-1959年間從新加坡烏節路購買的家具)

參閱:

《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頁165中國嘉德,2012年5月12日,編號2641,成交價RMB 2,990,000

估價:RMB 1,000,000 - 1,500,000

雍正彩瓷素為清官窯彩瓷中的上品之作,以淡雅清新聞名於世,後世難以企及。在鬥彩瓷器上,表現為突破單純的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的傳統工藝,將粉彩與釉下青花結合在一起,使色彩更加清新脫俗,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裝飾風格。

本碗為雍正鬥彩代表作,式樣優雅,嬌巧怡人,所用胎釉細淨精良,輕盈之態畢現。內壁施透明釉,外壁以青花勾邊繪雲蝠圖案,釉上填紅、綠、橙、黃諸彩,形成紅蝠飛翔五色祥雲之中的景象。翱翔的紅蝠神姿不一,伴以迤邐祥雲,五色交輝,寓意千雲祥集、洪福紛至、洪福齊天。

此類雲蝠紋出自明代成化官窯,成窯鬥彩向來被認為冠絕古今,後世推崇備至,由仰慕而生摹制,其中亦不乏佳品。此種紋飾自雍正朝以後在清官窯中比較流行,畫面布局疏朗清新,線條生動流暢,色彩淡雅柔美,彰顯雍正御瓷無與倫比的非凡麗質。

檢閱海內外公私收藏,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雍正朝鬥彩雲蝠紋碗,與本品造型、尺寸、紋樣相同。市場上流通的雍正朝鬥彩雲蝠紋小碗,目前主要有:佳士得紐約2000年9月21日拍賣會Lot359,蘇富比香港1988年11月15日拍賣會Lot1,蘇富比香港2001年10月29日拍賣會Lot511,以上這些同類小碗口徑均在10cm左右。

此類雲蝠紋小碗除了鬥彩品種,還見有青花礬紅品種,如香港佳士得1980年11月25日拍賣會Lot126,為傳奇古董商仇焱之舊藏。南京博物院所藏的雍正朝淡描青花雲蝠紋碗,即是這兩類品種之半成品。

長沙窯,始於初唐,盛於中晚唐,衰於五代,前後經歷了2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與浙江越窯、河北邢窯齊名的中國唐代三大出口瓷窯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源地。

唐代制瓷名窯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生產格局。長沙銅官窯另闢蹊徑,在嶽州窯的基礎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今阿拉伯國家地區)、伊斯蘭教、佛教藝術的影響,以彩瓷而崛起,獨步名窯之林,瓷業開始呈現三足鼎立勢。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創燒,為長沙銅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此作品為長沙窯鼎盛時期之作,塑立獅之形,雄獅昂首平視,廣額粗眉,雙目圓睜,瓊瓊有神,雙耳精巧,如意形隆鼻,寬吻微張,獠牙外露,振鬣長嘯,身軀健碩飽滿,趾爪粗大,四肢據地有力,姿態生動。腮部須髯及腿部毛髮作魚鰭狀以淺刻勾勒,頷下飾以鬚毛蜷曲,頸部懸鈴,獅鬃盤旋堆疊暢酣淋漓,密布於腦後,尾巴韌健上卷,如扇形鋪展於背部。通體施透明釉,釉質溫潤,傳承年代久遠,釉表浮光盡褪,古色古香,獅眼部以褐彩點睛,綠彩渲染毛髮,狀物有神。

本器生動捕捉獅的神情動態,將駐足瞬間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不怒自威。器身各部布置疏密得體,頓挫有致,層次分明有序。與同類器相比,此獅更為寫實,且具盛世氣象,刻畫細膩,塑造手法嫻熟,施釉精湛,釉層燒制亦精良,是唐代長沙窯的精品。

獅之造型始於東漢時期,深受各代喜愛,視為權力象徵,歷朝皆有各自風格。唐代獅子風格可謂最具代表性,如唐朝強盛的國力般,唐代雕塑也呈現出大氣磅礡之勢。線條簡潔但力度十足,形象逼真,工藝精湛,如本件長沙窯的瑞獅般,體積不大卻充分展現大唐盛勢之威。

▲ 走獅|唐朝順陵

古人對獅的形像作如是描繪:「銅頭鐵額,鉤爪鋸牙,弭耳昂鼻,目光如電,聲吼如雷。有髯,牡者毛大如鬥,日走五百裡,為毛蟲之長。」(《本草綱目·集解》),又認為「怒則威在齒,喜則威在尾」。本器通過對獅子面部神情的塑造將其「不怒自威」表現得淋漓盡致,文士置之案頭,自有「震驚百裡,不喪匕鬯」之氣概。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一件「唐 白釉獅子」,應與本品為同時期的長沙窯塑像。同時代的獅子形象可見四川雅安東漢墓葬中的石獅,及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陵墓)的走獅,與本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尺寸:13.5cm(直徑)4.3cm(高度)

估價:RMB 700,000 - 1,200,000

陸龜蒙有詩寫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成為稱頌越窯青瓷的千古絕唱。茶聖陸羽首推越窯,「越州上,鼎州次」,更將越窯地位推向極致。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晚唐五代時期著名而神秘的「秘色瓷」便指自越窯青瓷。越窯青瓷歷史久遠,始於漢代而盛於宋朝,沿燒千年,有「母親瓷」之譽。越窯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花、印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此雙鳳紋蓋盒便屬其中之佳例。

拍品形體扁薄,周正大方,平頂微弧,直壁下折收,蓋、身子母口箱扣合,底承外撇圈足,底心微凸。通體施青釉,蓋身相合處無釉露胎,質感如玉,色澤溫潤,釉面滿布冰裂狀開片,釉色青黃悅目,透明度較好,古色古香。

蓋面以印花手法飾雙鳳盤旋飛舞於花叢之中,紋飾刻劃清晰,凸似減地浮雕,枝葉舒捲多姿,細勁柔韌,兩鳳姿態靈動,羽翼豐滿,引頸前瞻,首尾相望,口沿枝蔓,飛躍盤旋,婀娜之姿畢現,鳳身又加刻陰線點綴,繁簡相輔,更顯生動華美。在青潤釉色的襯託之下,更顯古雅精緻,頗具藝術感染力,實乃越窯之佳品。

唐宋之際,南青北白製品,小盒頗多,或為文房印具,或作閨房之器,存放粉、黛、朱之物,而碩大若本品者十分稀少,且能流傳至今者,更是鳳毛麟角。

一般而言,越窯蓋盒類作品,前期流行圓扁平蓋,後期以拱蓋高身為主,釉色前期以黃為主,後期以青為主,題材多樣。本品為晚唐至五代時期越窯作品之典範,胎質、釉水、裝飾紋樣均極富時代特徵,器型規整大方,胎體勻薄,通體施青釉,色澤寧靜,淡泊雋永,紋飾流暢生動,刀法洗鍊傳神,古樸雅致。

▲ 五代 越窯青釉刻龍、鳳紋蓋盒各一|香港蘇富比,2019年,HK$250萬成交

本品所飾之「雙鳳穿花」紋飾又有一說為鸚鵡牡丹紋,為晚唐至北宋陶瓷常見之紋樣,1970年於陝西出土的何家村唐代窖藏中的鎏金鸚鵡牡丹紋提梁銀罐,即為一例。參見臺北故宮博物院,《天可汗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

同為越窯花卉紋蓋盒,見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品,圖載《神品とよばれたやきもの-宋磁展圖錄》。再見一例北宋越窯青釉印花蓋盒,圖見《宋磁》,朝日新聞出版社。

正色佳品例,香港蘇富比2019年5月30日,售出一對五代的越窯龍鳳紋蓋盒,成交價HK$250萬,造型、工藝與本品一致,僅釉色不同,品相也遠不如拍品,可做參照。 

1324

龍泉窯青釉模印纏枝牡丹紋雙龍耳銜環盤口瓶(一對)

估價:RMB 2,200,000 - 3,200,000龍泉窯是中國瓷業史上的青瓷名窯,晚唐時期即已生產,但燒造規模不大,經過五代、北宋早期的不斷發展,至北宋中期開始即已初具規模。北宋晚期時,龍泉窯就已經為宮廷燒造瓷器。趙令畤《侯鯖錄》:「宣和中,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

南宋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北方汝窯、定窯等名窯制瓷技術傳入南方。這時的龍泉窯結合南北技藝,迅速走向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進而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不僅胎釉配方、造型設計、裝飾藝術、施釉方法及裝窯燒成等都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而且由於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使燒造的器物釉色純正,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

器形種類更是大大豐富,這時期龍泉窯的品種除日用瓷外,新增陳設瓷,如瓶、爐、尊等,式樣也豐富多彩,龍泉窯雙龍耳銜環瓶就是其中的經典器形。兩岸故宮博物院及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等機構多有典藏,1976年韓國新安海底沉船發現的龍泉窯產品中也有龍銜環耳瓶,可說是深受世人喜愛。

日本社會非常喜愛青瓷,尤其是龍泉窯青瓷,在8件定為國寶的中國陶瓷中就有3件龍泉窯青瓷。史籍《仁和寺御室御物實錄》中說「青瓷多盛天子御食,是大臣朝夕之器」。13世紀之後,日本貴族階層流行茶道,以收集中華唐物為榮,龍泉青瓷花瓶作為茶席中不可或缺之物,備受追捧。

此器盤口周正,外撇幅度大,束頸,上下各飾凸起弦紋三道,頸兩側對飾雙龍銜環耳,圓環靈秀圓潤,宛然如玉鐲。溜肩,圓腹微垂似水滴,腹部通體印花纏枝牡丹花卉紋,枝脈柔韌彎卷,自然形成的四開光內,飾盛開的牡丹朵花,俯仰相間,雍容多姿,印花清晰,頗具立體感,花大葉小,時代特徵鮮明。

下腹部飾菊瓣紋一周,亦是精細有佳。底承外撇圈足較高,足心微凸,足脊露火石紅色護胎釉。通體施龍泉青釉,柔和淡雅,青翠碧綠,溫潤如玉,釉層肥厚,釉薄處顯現潔白的胎骨,青與白的對比,更加襯託出青釉之雅麗。牡丹乃國花之王,纏枝牡丹,又名「萬壽藤」,寓意花開富貴,吉慶祥瑞。

此器雋雅靈動,頗有上古銅器遺韻,釉色瑩潤無匹,紋飾精湛細膩,瓶身自上而下的線條自然流暢,協調勻稱的比例呈現出一種超然的形態美,代表了龍泉青瓷的最高水平,在中國青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且成對保存,更顯難能可貴。

存世的龍泉窯作品多為鳳耳瓶、紙捶瓶、直頸瓶和貫耳瓶,雙耳銜環瓶且帶弦紋者並不多見。可參見浙江省博物館藏「元 纏枝牡丹瓶」,尺寸較本品略小,造型、紋飾均相一致,見《龍泉窯青瓷》。

日本出光美術館藏有一例,見《開館十五周年紀念展圖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所藏的一件龍泉窯仿古瓶,亦是雙耳銜環,惟器身素淨,無如此件之裝飾。另可參考香港蘇富比1997年11月4日拍品,編號1389,一件龍泉窯環耳瓶,裝飾手法與此件類似。另外一件2010年10月10日倫敦蘇富比拍出的環耳瓶,編號188,均為同時期的典型器物。

吉州窯是宋代著名的民間窯口,創燒於唐末五代時期,以燒造罐、瓶、盤、碗日常生活用瓷為主。吉州窯在制瓷業交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兼採宋代南北名窯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宋代吉州窯器物裝飾手法極為豐富,此拍品所應用的「白釉彩繪」是在磁州窯的影響下創燒的,開後來景德鎮青花瓷之先河,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

此件吉州窯梅瓶形體飽滿,線條豐腴優美,時代特徵鮮明。唇口,斜直頸較粗,豐肩,長弧腹,底承圈足。口沿施醬褐色釉,餘部外壁通體施米白色釉為地,以醬釉描繪纏枝卷草紋,枝蔓柔韌多姿,流暢生動,卷草作旋渦狀排列,繁而不亂,極具裝飾性,紋飾線條均刻以陰線,使其更有立體效果。底承圈足,無釉露米黃色胎體。

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於梅瓶的用途,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從它產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於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

隨著社會的發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已成為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標誌和風水寓意的象徵。明代中晚期以後,梅瓶的觀賞陳設性作用則越來越明顯。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於陳設裝飾有關。

▲ 北宋 吉州窯剔犀紋梅瓶|香港佳士得,2015年,HK$292萬成交

此類以卷草紋為飾的吉州窯作品極為少見,類似者可參考一件「北宋吉州窯剔犀紋梅瓶」,著錄於《古韻天成:臨宇山人宋瓷珍藏展覽》,後於香港佳士得2015年售出,成交價HK$292萬。另可見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吉州窯梅瓶,圖《東京國立博物館圖版圖錄:中國陶瓷篇I》。

地點:廈門源昌凱賓斯基大酒店

預展日期:2019/12/29-30
拍賣日期:2019/12/31

《盛古吉金》-銅器專場|1pm
  中國畫畫一|1pm
《尚古存珍》-古董珍玩專場|2pm
  中國畫畫二|3pm
《香稷馨香》-威士忌·白蘭地·茅臺專場|5pm
《乾坤髹飾》-古代漆器專場|7:30pm
《璀夜集》-中國書畫及古代藝術珍品專場|8:30pm
《桃華》-中國古事專場|9pm
《長廊回眸-宋之韻》-老窯專場|10pm

相關焦點

  • ★4期★【老古董高端微拍平臺】 越窯青瓷專場拍賣預展(8月18日晚開拍)
    越窯青瓷專場拍賣時間:周四(8月18日)  晚上8點08分拍賣地點:《老古董》高端微拍平臺 大群入群需要認證,詳情聯繫群主微信號「ps18268817188」。微觀是目鑑的延伸和補充,微觀圖呈現不同器物年代老化、工藝特徵、礦物質染料等相關痕跡,更便於品鑑、斷定】★4期★【老古董高端微拍平臺】第4期越窯青瓷專場拍賣:★越窯青瓷專場簡介:越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瓷窯,也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
  • 傳承青瓷文化 越窯新顏迎新展在上虞開展
    圖集12月30日,「堅守與創新」——越窯新顏迎新展在紹興市上虞區羅步臻藝術館開展。展品作者、紹興市上虞區越窯青瓷研究所工作人員韓向東說,「我希望可以把越窯青瓷的技藝可以傳遞給現在年輕的孩子們,希望他們能在傳統手工藝中找到樂趣,堅持把青瓷做下去,我也會繼續堅持做青瓷。」 據悉,本次展覽展出作品39組共計73件,展出的作品既有越窯青瓷的傳統氣質,又融合了當代元素,拓展越窯青瓷的審美情趣。
  • 【戰報】保利拍賣系2017春拍最後「一戰」 保利廈門2.6億元圓滿收官
    6月26日下午5點31分,隨著拍賣師最後一聲落槌,保利廈門為2017年保利拍賣系春拍最後「一戰」
  • 從雞缸杯到官窯八方瓶,仇國仕和他經手的「天價」中國瓷器!
    繼201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以2.8124億港元刷新中國瓷器世界拍賣紀錄後,在2015年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一件以1.1388億港元成交的「南宋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再次引起關注。作為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及中國藝術品部國際主管,仇國仕(Nicolas Chow)無疑是這些「天價」的幕後推手。
  • 宋元明龍泉青瓷市場行情走俏:參閱歷次拍賣天價排行榜
    年,圖版515,後於香港蘇富比2015 年4 月7 日拍賣,拍品3632 號。茶會進行之時,茶人先小心打開罐口覆布,繼而剪開層紙,並且移除木蓋,最後才可取出茶葉。以石臼把新茶茶葉碾成粉末,即可留作衝泡。龍泉青瓷罐作為茶道器具並不常見,惟古籍確曾記載此事屬實。千利休曾去信京都大德寺僧侶春屋宗園(1529至1611年),述及豐臣秀吉(1537至1598年)於1585年10月7日在宮內舉辦之茶會所用茶具:「地下藏一砧青瓷茶葉罐,外以網結包覆。」
  • 抓住秋拍的尾巴,廈門博美這場重器雲集的拍賣不得不看
    國內秋拍接近尾聲之際,小編驚喜地發現還有一場高品質大拍開槌在即,那就是廈門博美2020年秋拍。廈門博美長於古董器物的拍賣,古董專場一直做得有聲有色,突出拍品質量,強調性價比,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徵集渠道,歷年都能呈現出來源有緒、獨具看點的器物。
  • 中國越窯瓷器大觀
    中國瓷器大觀中,越窯瓷器一直被認為是瓷器之中的珍品。有關越窯瓷器的相關收藏知識與您逐一細說。一、越窯瓷器-基本概述越窯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其窯址所在地位於我國浙江省餘姚、上虞、慈谿、寧波和紹興地區等。由於古代時候這一帶屬于越州,因而得名為越窯。越窯青瓷在唐代晚期時就開始大量外銷,瓷器遠銷多國,為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越窯與龍泉窯的秘史,是一脈相承還是各不相同?
    五代 越窯青瓷鳥形杯 越窯當時主要製造青瓷;邢窯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越窯早期少量燒有黑釉瓷。如著名的德清黑瓷。
  • 窯火千年 青瓷不老-浙江新聞-浙江在線
    我們跟隨著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鄭建明教授的腳步,聽他娓娓道來——  自商周到戰國,浙江先民就在以德清為中心的東苕溪流域燒制原始瓷,其中不少已經達到成熟青瓷的水平。漢代以降,在以上虞為中心的曹娥江中遊地區,成熟青瓷興盛,產量極大提升。完成原始瓷器和成熟青瓷這兩次技術上的飛躍後,到唐代,青瓷開始在上林湖越窯迎來她的巔峰時刻。
  • 【大象視界】2.8億雞缸杯之後,「玫茵堂」傳奇再現香江!
    如果說讓朋友們說說近十年全球中國瓷器拍賣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大象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首先報出2014年香港蘇富比的玫茵堂藏雞缸杯的拍賣,五百年來最具市場人氣和民間知名度的名品,從Leopold Dreyfus 夫人、坂本五郎、桂斯.艾斯肯納奇到玫茵堂的顯赫傳承,再到龍美術館主人劉益謙先生以2.8億港元競得後任性的用它喝上一口茶,所有的一切或許放在幾十年後都會讓人們津津樂道。
  • 香港保利2018秋拍三場拍賣有關瓷器成交記錄
    至 90年代初於紐約蘇富比拍賣場上釋出,1992年6月3日,編號234。此後入藏於香港重要藏家張宗憲之雲海閣,後兩次上拍佳士得,佳士得香港,2000年10月31日,《絕妙色彩.張宗憲珍藏》,編號816;佳士得紐約,2005年9月20日,編號343。終入藏於北美十面靈壁山居舊藏。
  • 中國美學看宋瓷,黑不溜秋的建盞憑什麼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那建盞如何做到與同期的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一起討論下: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制瓷業發展可謂到到一個新的階段,燒制技術、產量、質量以及瓷窯的數量和規模都大大超過前代,大小瓷窯遍布全國,出現了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
  • 最好看的九件越窯竟然是他們
    越窯,這座中國最古老的青瓷窯口到底有什麼魔力,可以對後世的瓷器發展起到極為深遠的影響?這其中又有什麼代表性的器物呢?話不多說,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過千峰,奪翠色的越窯青瓷。在春秋戰國時期,地處吳、越兩國交接的寧紹平原長年紛爭不斷。由於當地礦產資源匱乏,傳說越王勾踐曾下令嚴禁用青銅製作下葬用的禮器,以保證前線的青銅武器充足。
  • 1923年建福宮大火,數千件國寶古董珍玩燒毀,燒剩下的一對成化鬥彩拍出千萬元!
    明成化鬥彩月季花高足杯成化鬥彩,釉色絢麗豐富,嬌豔如寶石。成化御窯廠燒造鬥彩小件前後僅10年,明代中後期已為藏家所慕,一件難求。高足杯器身小巧,釉質溫潤細膩,釉色鮮豔明亮,造型雅美。此類成化鬥彩存世寥寥,市場中2011年蘇富比曾售出一隻明成化鬥彩團蓮紋高足杯972.5萬元,是可諮比較的一例,出自玫茵堂舊藏。而兩件杯子的卻淵源頗深。
  • 一把青瓷「鑰匙」 開啟幸福之門
    2013年,文物部門對禁山窯址考古發掘後,古老的青瓷給村莊發展帶來了希望。2014年,禁山窯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大善小塢村黨總支書記董林苗帶著記者邊走邊介紹,大善小塢村是紹興3A級景區村,也是遠近聞名的綠色小康村,目前村子正藉助上虞區發展青瓷文化、建設瓷源文化小鎮的契機,打造美麗村莊。
  • show姚韻丨餘姚這個地方,有位青瓷匠人
    範江明1973年出生於河姆渡,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河姆渡村人。從事工藝品美術30年,是寧波市工藝美術大師、首屆浙江省工藝美術優秀人才。◆範江明近幾年來,他所創作的作品不斷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不僅在重要會見、大型會議上頻頻出現,還「遠赴」世界各地,成為寧波文化的重要禮儀「大使」。
  • 344、定窯與高麗青瓷的比較研究
    李墨也   內容摘要:高麗青瓷受越窯的影響產生於9世紀後期,在近500年的燒造歷史中,一直借鑑學習中國陶瓷。在晚唐五代這個時期,影響高麗瓷業的還是以越窯為主。  第二部分:北宋早期定窯與高麗窯(公元960---1070年)2.
  • 【大象視界】一輪大餐過後,香港馬上還有一場小清新的宋瓷拍賣
    而香爐所帶的木籤上赫然寫著:「鴻池傳來,砧青瓷千鳥香爐。」越窯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至西晉時期,在早期的中國藝術品中,「羊」就是一個經典的題材,從斑駁的巖畫到商代的「四羊方尊」,從漢代的「羊形銅燈」再到唐代的「三彩陶羊」。西晉時期的青瓷羊也稱得上是一個十分經典的題材,這種藏品在市場上不太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