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窯與龍泉窯的秘史,是一脈相承還是各不相同?

2020-12-25 騰訊網

藏友們好,之前筆者寫過一篇龍泉窯的帖子,反響是挺大的,所以今天我們來說說關于越窯的,不知道各位藏友大概了解多少呢?開篇還是老規矩,先來了解一下越窯的歷史。

歷史起源

窯址

越窯呢,是咱們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谿、寧波等地。生產年代自東漢至宋。唐朝的時候是越窯工藝最精湛時期,居全國之冠。

五代 越窯青瓷鳥形杯

越窯當時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臺,主要製造白瓷。所以在當時也有一句話叫做"南青北白",說的就是我們南越北邢。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越窯早期少量燒有黑釉瓷。如著名的德清黑瓷。

五代 越窯青釉刻花卉紋帶蓋執壺

越窯瓷器的工藝特點

器型

越窯的器型品種十分豐富,有各種日用瓷、陳設瓷、祭祀瓷和殉葬用的冥器。

釉色

早期越窯釉色為淡青(蛋清)色和灰青,主要為唐代以前。唐代多黃釉,後逐漸減少,晚唐時出現了「秘色」。北宋多青釉,少量釉色略微偏青灰色也有部分為青黃色。越瓷釉水清亮,釉層透明,光澤度好。

五代 越窯秘色線刻鳳凰紋捧盒蓋

文飾

早期越窯不太注重花紋裝飾,多雕、鏤空和堆塑為主,少量採用簡單的紋飾做局部裝飾,如西晉時期的動物造型器、罐、盂類和一些殉葬用冥器,大量作堆塑設計。唐代多採用素麵,加刻瓜楞的手法表現器物的線條美,如藏友的藏品有想要點評,可與壹叄玖貳,貳壹玖,叄伍伍壹交流同時部分器物局部也使用花紋裝飾,少量陳設器在釉下加繪褐彩,如「連座獸足香薰」。五代逐漸使用刻花、劃花、雕花、印花等技法做大面積花紋裝飾。

五代 越窯秘色線刻鳳凰紋捧盒蓋

胎質

越窯胎體多數偏厚重,質地堅緻,胎色多為青灰色和灰白色。早期由於煉泥工藝還不成熟,胎泥中含有沙礫,燒成後凸於器表,造成不光潔,有氣孔和分層現象。到唐代中期,煉泥工藝的改進完善,這一現象才得到了改善。

五代 越窯蘆雁紋粉盒

說完越窯的工藝特點,又到了我們藏友最感興趣的部分了,我們的鑑定部分。有藏友就說,那你怎麼不開始就直接說鑑定部分呢?其實很大程度上我們都可以從越窯的工藝特點去了解及辨別的,所以筆者寫的都是有用的。不過回歸正題,開始鑑定。

如何鑑定

一、釉色與胎體

釉色與釉料的化學組成成分與燒成氣氛切切相關,因此所呈色調鑑定其時代也有一定的幫助。

1)初唐時期,採用了浸釉法,往往浸釉不到底,因此燒成後,未施釉的下半腹至底部呈現了胎體的色調;另一方面在初唐時期 ,越窯雖然在窯爐結構上獲得了改善,但燒造的氣氛除一部分還原焰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有很大一部分弱還原焰或氧化焰呈色便為青泛黃或米黃色。

2)中唐時期,尤其是元和朝後,越窯匠師發明並使用匣缽裝燒製品。這類製品的釉色多為青色,因此凡用匣缽燒制的瓷器色調絕不可能現像初唐時期半釉和青中泛黃或米黃色的情況。因此說中唐的越窯製品釉色以青為多。但由於各窯原料、窯爐和釉料配方差異,所以呈色也略有差別。

五代 越窯青釉葵式盌

3)晚唐時期,由于越窯制瓷業的發展,中心窯場上林湖大量器物用匣缽燒制,使這一時期越窯青瓷的釉色大為改觀,另上窯爐燒造技術改善與提高,使製品呈色以青翠色為主,所出土的「貢窯「燒制的秘色瓷就是典型的器物。其中有的大器也有青中泛黃釉色,唐水邱氏墓出土香燻就是一例。唐未到五代初,所燒的器物多為滿釉,呈色達到青翠、湖綠,釉面「似水」、「類玉」,晶瑩滋潤。

北宋 越窯秘色瓷鹿

4)五代北宋時期,大批」貢瓷」色澤以青綠色為主,釉面光潤。一般民用瓷是以青為主。到了北宋晚期釉色則以青灰為主。

從鑑定角度考慮,初唐時期

北宋 越窯多稜瓶

絕對不可能有湖綠色的色澤,因此湖綠色釉,應考慮屬於五代或北宋這個年份段。若是米黃色釉應當考慮中唐段這個年分段,它不可能是五代北宋時期作品。這當然是一般的共性,有時候極個別例子也不能排除,不得靠鑑定者結合其他條件給予綜全研究。

二、裝燒的方法

在鑑定中,辨別器物的裝燒工藝十分重要。因為每個窯口裝燒工藝除有共性以外,還有它自己的個性,這個個性就越窯而言,恰恰為我們鑑定提供了一個依據。

越窯器物裝燒,首先應考慮它是否用匣缽裝燒還是明火迭燒。這是中第一個直覺。凡是用匣缽燒器物,其內底可以說是沒有支燒印痕,僅僅在外底有一周泥點印痕。

1)初盛時期,隨著人們從席地而坐逐步發展成用桌椅配套座飲、會客,因此許多瓷器從較大器形逐步為端巧多樣的造型所代替。施釉也由半釉向滿發展。所支燒的器物,例如碗類,往往用豆狀的泥點,排列在內底,顆粒一般四至六顆不等。

五代 越窯青釉刻蓮瓣紋蓋罐

2)中唐晚期到晚唐,越窯窯工在間隔窯具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創新,各種形式的間隔窯具的出現,反映在使用時泥點遺痕也有很多變化。初盛唐所用間隔窯具粗大,用泥點分隔顆粒也就碩大,中晚唐時大量採用薄形間隔具,因此泥點的分子亦採用了比豆狀更為好看的松子狀泥點,松子狀排列細密有規律。

3)五代時期,越窯生產器皿不但品種豐富,而且釉色青翠、湖綠。在間隔窯具製作上也應物帛宜,極其規整,所遺留的泥點支燒印痕也與晚唐時期大不一樣。首先是採用的間隔窯具是扁平、扁餅形式,因此散布的泥點多呈長條形,松子狀,排列稀而有規律

明 千字款越窯花口盤

總之,在鑑定中要十分注意泥點印痕的變化與特徵。支燒特徵也不是所有窯口都有,但可以說絕大多數窯口都有自己的支燒特徵。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了,感謝各位看官,喜歡的麻煩點讚收藏加關注,後續還會持續更新,我是喜歡文物,愛好收藏,中意古玩的話天下說收藏,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中國越窯瓷器大觀
    一、越窯瓷器-基本概述越窯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其窯址所在地位於我國浙江省餘姚、上虞、慈谿、寧波和紹興地區等。由於古代時候這一帶屬于越州,因而得名為越窯。越窯青瓷在唐代晚期時就開始大量外銷,瓷器遠銷多國,為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清雅如玉,不染塵世霜雪——龍泉窯
    用「清雅如玉,不染塵世霜雪」形容龍泉窯最適合不過。龍泉窯在龍泉縣境不僅有蘊藏豐富的制瓷原料,龍泉窯丘陵都盛產松柴可作燒瓷的燃料。龍泉青瓷刻花大盤龍泉窯在南宋中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器物造型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闊而矮。具有穩重感。
  • 青翠之間宋代龍泉窯瓷器風格嬗變
    從擺脫傳統刻劃裝飾工藝的束縛開始,至厚釉工藝的出現與成熟運用,龍泉窯不斷吸收技術、創新產品,從而形成了如今為人所熟知的產品風格。也正是在此基礎之上,在社會歷史、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綜合因素的作用下,龍泉窯最終成為了規模龐大、行銷海內外的重要青瓷窯場。 龍泉窯是繼越窯之後最重要的青瓷產地,具有悠久的燒造歷史,其中宋代是其形成自我風格的重要時期。
  • 龍泉窯之美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南宋時期龍泉窯得到空前的發展,龍泉青瓷進入鼎盛時期。這時,曾在唐和五代盛極一時的越窯青瓷業已凋零,唯有龍泉青瓷質量顯著提高,馳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色就是在南宋龍泉窯中燒製成功並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峰。
  • 2019年最後拍賣 | 從越窯青瓷到玫茵堂鬥彩的廈門博美
    另見耿寶昌先生著《明清瓷器鑑定》第236頁,圖403,與本品器型相同。相類似青花作品遍查公私著錄並不多見,1987年香港蘇富比拍賣過一件「清雍正 青花折枝花果紋瓶」,與本品相同。器型、尺寸、紋飾相同,僅釉色不同的黃釉青花器,見北京翰海2011年5月21日拍賣「清雍正 黃地青花三果紋尊」,RMB 2,645萬成交。
  • 宋代龍泉窯青瓷珍品
    龍泉窯位於浙江省龍泉縣境內,窯址遍布於大窯、金村、溪口等地。浙江餘姚、上虞一帶自三國、兩晉以來,即以燒制青瓷著稱。因此北宋龍泉青瓷窯業的發展,深受鄰近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宋 龍泉窯 菱花式洗圓口,直壁下斂,圈足。周壁稜起次序相間形如菊瓣。施青釉,滿布棕色及淡茶色細碎開片紋。圈足內滿釉,露胎一圈塗褐色汁。南宋 龍泉窯 青瓷鬲式爐取樣於銅鬲(lì)造形,侈口折邊,短頸碩腹,三乳足向外斜伸,肩部稜起弦紋一周,並接腹部三條直向至足的稜痕;釉色粉青無紋片,瑩潔滋潤,邊稜多呈淺白色。
  • 北京禾穀上海秋季拍賣會——同一藏家日本回流之龍泉窯篇(一)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其主要產區在浙江省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的產品相似。
  • 龍泉窯明代以後淡出歷史舞臺的原因
    每一類都分素麵無紋與刻花兩種,花紋相同的器型規格也基本一致。除梅瓶、玉壺春、執壺等器型削足墊燒外,大部分裹足施釉,外底部掛掉一圈釉,用來墊支具。 明朝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有這樣一段描述:「價高而微課逐厚,自後器之出於琉田者,已麄陋利微,而課額不減,民甚病焉。」
  • 歷代龍泉窯瓷器賞析
    宋代龍泉窯青釉花觚(對)    宋代龍泉窯青釉花觚(對)-口    宋代龍泉窯青釉花觚(對)-局部    宋代龍泉窯青釉花觚(對)-底    龍泉窯是宋代著名青瓷產地,位於浙江省西南部龍泉縣。龍泉窯早期以習見的盤、碗、壺為主,缽、罐也少量燒制,器物製作工整,器底修坯平滑。
  • 最好看的九件越窯竟然是他們
    越窯,這座中國最古老的青瓷窯口到底有什麼魔力,可以對後世的瓷器發展起到極為深遠的影響?這其中又有什麼代表性的器物呢?話不多說,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過千峰,奪翠色的越窯青瓷。在春秋戰國時期,地處吳、越兩國交接的寧紹平原長年紛爭不斷。由於當地礦產資源匱乏,傳說越王勾踐曾下令嚴禁用青銅製作下葬用的禮器,以保證前線的青銅武器充足。
  • 傳承青瓷文化 越窯新顏迎新展在上虞開展
    圖集12月30日,「堅守與創新」——越窯新顏迎新展在紹興市上虞區羅步臻藝術館開展。展品作者、紹興市上虞區越窯青瓷研究所工作人員韓向東說,「我希望可以把越窯青瓷的技藝可以傳遞給現在年輕的孩子們,希望他們能在傳統手工藝中找到樂趣,堅持把青瓷做下去,我也會繼續堅持做青瓷。」 據悉,本次展覽展出作品39組共計73件,展出的作品既有越窯青瓷的傳統氣質,又融合了當代元素,拓展越窯青瓷的審美情趣。
  • 在龍泉窯青瓷傳入日本的全盛時期,日本瀨戶窯對其仿造達到了頂峰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龍泉窯青瓷傳入日本的全盛時期十三、十四世紀,被大量運至日本的中國陶瓷(包括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福建青瓷、白瓷、黑釉瓷)以龍泉窯青瓷的數量最多,特別是南宋後期龍泉窯所生產的高檔粉青瓷在日本尤為珍貴,在室町時代後期到桃山時代深受茶師們喜愛。
  • 龍泉窯到底有多美?看完這10器物我驚呆了
    古代的龍泉窯器物多不多?多。
  • 論美女,還是要看《孝莊秘史》和《太祖秘史》
    一轉眼,《孝莊秘史》已經播出十八年了。當年這部劇在湖南衛視首播,收視率高達23%,後來被臺灣三立電視臺購入,創造了三立開臺以來的收視高峰。首先來說說「秘史系列」的巔峰之作《孝莊秘史》。說實話,草莓小時候真的不能get寧靜這種比較野性的美貌,反倒是長大後被迷得一塌糊塗,尤其是最近的《浪姐》,直接被她圈粉。
  • 連線鑑寶 | 這件陶瓷爐會是龍泉窯器物嗎?
    藏友李先生說,他的這件爐子看上去特別漂亮,是之前他花兩千元買下來的,應該是浙江龍泉窯的青瓷。「你看它看上去特別的圓潤,而且這個瓷看上去又有玉的顏色,好像白玉一樣的,青色的玉,看上去特別的舒服,因為我的青瓷就是龍泉青瓷,就是浙江龍泉窯口的。」李先生這麼說道。讓藏友李先生這麼認為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覺得這個瓷爐有使用過的痕跡。
  • 日本瀨戶窯仿製龍泉窯青瓷,深受當時的武士和僧侶們的喜愛
    其中,中國青瓷一直是日本陶瓷生產模仿的對象,尤其是龍泉窯青瓷,甚至可以稱為日本人最喜愛的中國陶瓷。明龍泉窯凸花勾蓮瓶故宮博物院藏瀨戶窯仿造生產了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福建青瓷和白瓷、建盞(建窯的黑釉茶碗)以及江西贛州窯小壺(茶葉罐)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