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雅如玉,不染塵世霜雪」形容龍泉窯最適合不過。
龍泉窯在龍泉縣境不僅有蘊藏豐富的制瓷原料,龍泉窯丘陵都盛產松柴可作燒瓷的燃料。據浙江省文管會的調查,在龍泉縣發現的青瓷窯址有大窯、金村、溪口、梧桐口、小白岸、大白岸、道泰、山頭窯、松溪、安福口、安仁口、筆架山、項戶、安福、碗圈山、馬坳、大方、岑腳、周牆、大棋、下村、黃金坑、武溪等二十三處,其中以大窯和金村兩地窯址最多,質量也最精,南宋時期大窯的窯址由北宋二十三處發展到四十八處,窯場數量成倍的增長。
從窯址遺存的早期標本可以看出,龍泉窯創燒於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是龍泉窯的鼎盛時期,元代在燒大件器物的技術上有突破,明中期後逐漸走向衰落。工匠有的遷往江西等地,另行建窯,仍燒龍泉釉瓷器。
故宮博物院藏品中有帶康熙五十一年銘文的龍泉窯,這可以作為龍泉窯的資料,此後看不到清代龍泉窯的傳世器所見。都是景德鎮的仿燒品,文獻裡也有景德鎮仿燒龍泉釉釉料配方的記錄。龍泉窯燒瓷有八百年的悠久歷史。早期以日用品如盤、碗、壺等為主,盆、缽、罐也少量燒制,造型製做工整,底部修理平滑,器物比較普遍地使用刻花,劃紋,此外還有波浪、雲紋蕉葉、團花和嬰戲等紋飾;在大窯、金村、王湖、安福等窯址中這類標本都很豐富。早期產品在器形、裝飾與釉色各方面與越窯、溫州窯、婺窯有相似的特徵。
龍泉窯在南宋中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器物造型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闊而矮。具有穩重感。早期的器物仍繼續生產,並出現了爐、瓶、盆、渣鬥、塑像等器物,器皿造型很多,每種器物都有多種式樣,爐有鼎式爐、蔥管足爐、八卦爐、四足爐、奩式爐等等,瓶有膽式瓶、鵝頸瓶、龍紋瓶、虎紋瓶、帶蓋瓶和五管瓶等等。釉晶亮透明如鏡,裝飾以刻花為主,篦紋逐漸減少,碗口多花口,花口下碗壁多凸起五條直線,碗內刻雲紋的較多,有的碗分為五等分劃線,內劃「S」形紋飾,劃飾簡練快速;碗心印陰文「河濱遺範」或「金玉滿堂」,四字的也比較多。
龍泉窯的興盛期可能開始於南宋中期,至於通常作為龍泉青瓷的代表作品,成為釉色之美的頂峰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器的燒製成功,可能始於南宋晚期。窯址遺存的大量瓷片,按胎色可分為白胎和黑胎兩類,而以白胎為主,約佔總數十分之九以上。黑胎青瓷可能是仿南宋官窯的產品,白胎青瓷則是代表龍泉窯系特點的龍泉青瓷。這一時期器物造型更加多種多樣,有各類盆、碟、盤、碗,盞、壺、渣鬥等日用品,也有文房用文具水盂、水注、筆筒、筆架、棋子,還有鳥盞與佛前供器的各式香爐以及八仙塑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出現了不少模仿古代銅器和玉器造型的器物,仿銅器的有鬲、觚、觶、投壺等器,仿玉器的有琮。表明龍泉青瓷工藝上的成就已受到社會各階層的重視。
青瓷的歷史遺蹟可以追溯到戰國、春秋,浙江地區燒造,統之悠久,歷代燒制青瓷的匠師也都十分重視青瓷釉色與質地,晉人形容甌窯青瓷為「縹瓷」,唐人稱越窯釉質「如玉似冰」,釉色為「千峰翠色」、「秘色」。但是成為青瓷釉色與質地之美的頂峰,則是宋代窯工創造的龍泉青瓷,它是巧奪天工的人工青玉,宋代龍泉青瓷每一個碎片,至今仍讓我們為它的美感所傾倒。
龍泉青瓷的燒造工藝為了對龍泉青瓷的燒造工藝進行科學的總結,1959年,中央輕工業部和浙江省輕工業廳邀請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中央輕工業部矽酸鹽研究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浙江美術學院以及龍泉瓷廠等單位,對歷代龍泉青瓷的原料燒制工藝、呈色、造型裝飾作了研究,他們收集了五代至明各歷史時期中較有代表性的青瓷標本,作了細緻的觀察和分析研究。他們研究了龍泉地區的原料,胎釉的組成,釉層厚度,燒成溫度,氣氛以及顯微結構等等因素對釉色的影響。
龍泉窯不少窯址裡也遺留有大量的標本,龍泉窯瓷器,其造型、花紋雖可與其他瓷窯標本比較,參考斷代,但若考慮到龍泉留興起較晚,在其未能進入遠地廣大市場與其他先進瓷窯爭勝之前,同樣的造型、花紋其實際生產時間可能要比其他瓷窯為晚,至於宮廷、官府燒造的「官樣」瓷器,流行亍民間與民窯大量燒造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