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瓷器主要是單色,或者是從一種色調漸變為另一種色調。
宋代中國最為著名的五大窯口基本上主產單色釉,產品涵蓋青瓷、白瓷、黑瓷等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其中青瓷、白瓷都是基於隋唐五代的積累而進一步發展的,黑瓷則是異軍突起,在宋代突然與青瓷、白瓷呈三足鼎立之勢。
在已發現的宋代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能見到黑瓷,尤其是黑釉盞的產量極大。而生產黑釉盞的窯口,又以建窯為尊。那建盞如何做到與同期的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一起討論下: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制瓷業發展可謂到到一個新的階段,燒制技術、產量、質量以及瓷窯的數量和規模都大大超過前代,大小瓷窯遍布全國,出現了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
此外,宋代瓷器加彩已較盛行,並掌握了窯變、裂冶技術,南北各瓷窯產品均各具特色,為世所珍。
宋代窯口一般流行單色釉,"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宋徽宗一句看似隨意的詩句,卻道出了宋人在單色瓷器上的美學意境表達。
宋人不尚奢華,鍾愛自然,對精緻生活的執意追求,便成就了宋瓷經世之美。它器形優雅、釉色純淨、圖案清秀,體現了宋代人們所追求的簡潔、素雅的審美觀念。
就是在這樣的美學背景下,作為黑釉瓷的建盞逐漸地開始被接受認可,突破了宋代"南青北白"的局面,有了和青瓷、白瓷一爭高下的實力。
除此之外建盞能在宋代風靡起來,受到人們的追捧,這與宋時的飲茶文化也有莫大的關係。
鬥茶引領黑釉盞時尚
唐宋是中國茶文化蓬勃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但飲茶風俗卻不盡相同。
唐朝時期以前,盛行煮茶法,即茶葉進行加水長時間熬煮後飲用,比較原始簡單沒有過多的講究;
唐朝中後期,陸羽興起了了唐代煎茶法的風潮,當時的飲茶者對茶器的釉色也越來越講究。陸羽從茶碗與茶色的關係問題出發,解釋了為何越窯青瓷傳統茶具受到人們廣泛推崇;
唐代煎茶法所出茶湯表面顏色使用偏黃,若用白瓷、黃瓷、褐色作為瓷器以及盛裝,茶湯會呈現出紅、紫、黑等不良影響視覺設計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湯不僅顏色發綠,更加有美感。故在唐代煎茶法盛行的時候,青白瓷茶具自然是最受歡迎的。
隨著宋代飲茶習俗的改變,點茶法代替煎茶法成為主流,到北宋達到巔峰,相應的鬥茶法也開始盛行。
這類鬥茶活動的評判標準沒有現在這樣複雜,主要是通過其茶的湯色和湯花來決一勝負的。
其中湯色指的就是其茶在泡出來之後,茶水的顏色。以純白色為上乘,其次青白、黃白、灰白為次之。如若所泡指茶的湯色為純白,則表明其茶質新鮮,煮茶使火候恰到好處;如若其湯色偏青,則表明煮茶時火候不夠;如若湯色呈灰,則是表明火候太老;如若泛紅,則是表明其茶葉在烘焙的過程中,火候太大而過了頭,都不能在鬥茶中優勝出來。
而湯花則是在倒茶的過程中,茶湯上所泛起的泡沫。其中湯花也有優劣之分,如若其湯花的色澤為鮮白色,即為上乘,其他為下乘。最後還可以通過其水痕還決定其茶的有優劣,其茶湯水痕出現早者為下乘,出現晚者為上乘。
憑什麼建盞是鬥茶的最佳茶器之選?
這種鬥茶方法,對茶盞提出了要求:一要茶盞的造型有利於察看鬥試的勝負;二要茶盞不易散熱,耐熱;三要能夠襯託出茶色的鮮白。
無論是建盞的造型、胎質或釉色都完美符合這種鬥茶的方式,因此隨著鬥茶的流行,建盞也隨之風行起來,文人墨客爭相購之並以此為榮。這樣的茶文化之下,再使用青、白瓷就不合時宜了,黑瓷更為合適。而黑瓷茶器中,建盞倍受推崇,逐漸代替青瓷成為主要茶具。
根據上面所提到的,建盞應當是宋代茶具的魁首,就和越窯青瓷是唐代茶具之首一樣。這個結論不在於抬高建盞,貶低青瓷、白瓷茶具,而是對宋朝飲茶風尚的一個客觀描述。其實茶客對於茶具的審美,與茶文化密不可分,是隨著飲茶習俗變化發展的,沒有誰是永遠的第一。唐朝越窯青瓷為尊,宋朝建盞為尊,到明朝開始,就是白瓷為尊了,因為明朝盛行泡茶法,白瓷能夠顯示出不同茶湯的顏色。
近年來,建盞在拍賣市場上勢頭愈發強勁,加上民間宋代鬥茶法開始復興,建盞重新進入大眾視野,有再現宋代盛況的跡象。因此小編將「三分天下」的提法進行辨析,希望藉此同盞友探討建盞的歷史地位,以古鑑今。
您如果需要了解相關瓷器知識,或者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 信筆者一起探討,少走彎路,避免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