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看宋瓷,黑不溜秋的建盞憑什麼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2021-01-18 建盞

宋代瓷器主要是單色,或者是從一種色調漸變為另一種色調。

宋代中國最為著名的五大窯口基本上主產單色釉,產品涵蓋青瓷、白瓷、黑瓷等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其中青瓷、白瓷都是基於隋唐五代的積累而進一步發展的,黑瓷則是異軍突起,在宋代突然與青瓷、白瓷呈三足鼎立之勢。

在已發現的宋代窯址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能見到黑瓷,尤其是黑釉盞的產量極大。而生產黑釉盞的窯口,又以建窯為尊。那建盞如何做到與同期的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一起討論下: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制瓷業發展可謂到到一個新的階段,燒制技術、產量、質量以及瓷窯的數量和規模都大大超過前代,大小瓷窯遍布全國,出現了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

此外,宋代瓷器加彩已較盛行,並掌握了窯變、裂冶技術,南北各瓷窯產品均各具特色,為世所珍。

宋代窯口一般流行單色釉,"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宋徽宗一句看似隨意的詩句,卻道出了宋人在單色瓷器上的美學意境表達。

宋人不尚奢華,鍾愛自然,對精緻生活的執意追求,便成就了宋瓷經世之美。它器形優雅、釉色純淨、圖案清秀,體現了宋代人們所追求的簡潔、素雅的審美觀念。

就是在這樣的美學背景下,作為黑釉瓷的建盞逐漸地開始被接受認可,突破了宋代"南青北白"的局面,有了和青瓷、白瓷一爭高下的實力。

除此之外建盞能在宋代風靡起來,受到人們的追捧,這與宋時的飲茶文化也有莫大的關係。

鬥茶引領黑釉盞時尚

唐宋是中國茶文化蓬勃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但飲茶風俗卻不盡相同。

唐朝時期以前,盛行煮茶法,即茶葉進行加水長時間熬煮後飲用,比較原始簡單沒有過多的講究;

唐朝中後期,陸羽興起了了唐代煎茶法的風潮,當時的飲茶者對茶器的釉色也越來越講究。陸羽從茶碗與茶色的關係問題出發,解釋了為何越窯青瓷傳統茶具受到人們廣泛推崇;

唐代煎茶法所出茶湯表面顏色使用偏黃,若用白瓷、黃瓷、褐色作為瓷器以及盛裝,茶湯會呈現出紅、紫、黑等不良影響視覺設計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湯不僅顏色發綠,更加有美感。故在唐代煎茶法盛行的時候,青白瓷茶具自然是最受歡迎的。

隨著宋代飲茶習俗的改變,點茶法代替煎茶法成為主流,到北宋達到巔峰,相應的鬥茶法也開始盛行。

這類鬥茶活動的評判標準沒有現在這樣複雜,主要是通過其茶的湯色和湯花來決一勝負的。

其中湯色指的就是其茶在泡出來之後,茶水的顏色。以純白色為上乘,其次青白、黃白、灰白為次之。如若所泡指茶的湯色為純白,則表明其茶質新鮮,煮茶使火候恰到好處;如若其湯色偏青,則表明煮茶時火候不夠;如若湯色呈灰,則是表明火候太老;如若泛紅,則是表明其茶葉在烘焙的過程中,火候太大而過了頭,都不能在鬥茶中優勝出來。

而湯花則是在倒茶的過程中,茶湯上所泛起的泡沫。其中湯花也有優劣之分,如若其湯花的色澤為鮮白色,即為上乘,其他為下乘。最後還可以通過其水痕還決定其茶的有優劣,其茶湯水痕出現早者為下乘,出現晚者為上乘。

憑什麼建盞是鬥茶的最佳茶器之選?

這種鬥茶方法,對茶盞提出了要求:一要茶盞的造型有利於察看鬥試的勝負;二要茶盞不易散熱,耐熱;三要能夠襯託出茶色的鮮白。

無論是建盞的造型、胎質或釉色都完美符合這種鬥茶的方式,因此隨著鬥茶的流行,建盞也隨之風行起來,文人墨客爭相購之並以此為榮。這樣的茶文化之下,再使用青、白瓷就不合時宜了,黑瓷更為合適。而黑瓷茶器中,建盞倍受推崇,逐漸代替青瓷成為主要茶具。

根據上面所提到的,建盞應當是宋代茶具的魁首,就和越窯青瓷是唐代茶具之首一樣。這個結論不在於抬高建盞,貶低青瓷、白瓷茶具,而是對宋朝飲茶風尚的一個客觀描述。其實茶客對於茶具的審美,與茶文化密不可分,是隨著飲茶習俗變化發展的,沒有誰是永遠的第一。唐朝越窯青瓷為尊,宋朝建盞為尊,到明朝開始,就是白瓷為尊了,因為明朝盛行泡茶法,白瓷能夠顯示出不同茶湯的顏色。

近年來,建盞在拍賣市場上勢頭愈發強勁,加上民間宋代鬥茶法開始復興,建盞重新進入大眾視野,有再現宋代盛況的跡象。因此小編將「三分天下」的提法進行辨析,希望藉此同盞友探討建盞的歷史地位,以古鑑今。

您如果需要了解相關瓷器知識,或者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後臺私 信筆者一起探討,少走彎路,避免入坑。

相關焦點

  • 黑釉茶碗為何以建盞為首?是否能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那建盞這一隻小小的黑碗到底有何魔力,為何能成為釉瓷的代名詞?建盞與青瓷、白色三分天下是否言過其實?討論中國的瓷器文化,是離不開歷史地理背景的,青瓷始於商代,歷史最為悠久。隋唐時期,瓷器工藝開始快速發展,到了宋朝,瓷器文化更是到達歷史上的一個高峰,所謂八大名窯就是那時出來的。
  • 陶瓷界三大巨頭:青瓷、白瓷、黑瓷!都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瑰寶!
    從商代,經西周、春秋戰國至東漢,瓷器一直都在發展當中,可以這樣說,中國就是就是瓷器的故鄉。陶瓷種類繁多,數量眾多,通常可以概括為青瓷、白瓷和黑瓷。東漢至魏晉時期多為青瓷,南北朝時期則以白瓷為主,然後經過唐朝,到了兩宋時期,就是黑瓷的主場。
  • 最受人喜愛的十大宋瓷品種,你最愛哪一種?
    中國陶瓷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是國人審美追求的一種意境表達,而宋瓷將這種自然風韻之美發揮到了極致。  宋代瓷器受人喜愛的品種主要有哪些?請看看了解了解:  一、河南汝州汝窯瓷器
  • 宋瓷成為市場「俏貨」勢不可擋!
    宋瓷以五大名窯領銜,龍泉、耀州、磁州等南北窯廠紛繁並立,各競風流。  有的釉色奪目,有的以刻工取勝,有的則開創了後世瓷畫的先河,此風至元代仍有延續。    定窯:邁入億元豪門  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為宋代白瓷的典型代表,從問世以來即廣受推崇。  元人劉祁《歸潛志》賦詩讚曰:「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 色出天青,釉成開片,宋瓷之美,叫獨特
    「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簡簡單單兩句詩,卻道盡了汝窯青瓷的色澤之美。這種煙雨過後的天空之青,不僅打動了宋徽宗溼潤的藝術心靈,使其下旨燒制天青之瓷,也開啟了中國的瓷器時代,造就了瓷器美學的巔峰。陶瓷,歷來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代表。就連瓷器的英文單詞China,在國際語言中都是「中國」的代稱,可見其聯繫之緊密。
  • 建盞喝茶安全嗎?幾十塊錢的建盞有毒嗎?宋韻建盞為你解析
    宋代建窯釉瓷,通常會在建盞上布滿精美的釉,但上面參差多態的釉色,會讓很多新入門的盞友產生疑問,建盞喝茶真的安全嗎?甚至有人還會藉此傳播,建盞有毒不能喝茶的謠言。其實這是不對的,建盞的獨特技藝,雖然使用了含鐵量很高的原材料,但它的代價是降低可塑性和成品率。有人不喜歡建盞很正常,但建盞不應該背上「有毒」的名頭。
  • 只知道福建建窯建盞,其他省份都有多少古代窯口競相模仿黑釉瓷?
    釉瓷在東漢便已始燒,但燒瓷技藝最初發展的數百年,皇室民間皆偏好青瓷白瓷,唐朝有南青北白之稱;黑瓷的技術發展並不凸顯。直到宋朝,釉瓷才遇到最好的時代。因點茶需要,以建盞為代表的黑釉茶碗成為宋代茶人首選。規模化燒制黑瓷的窯口遍布宋土。
  • 建盞擁有這3個不可思議的高光時刻,青瓷與白瓷紛紛表示望塵莫及
    紺黑的建盞,立即變為最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輝許多年。自此,宋人於茶於器的審美情趣和美學風尚,發生了重大變化。建盞這麼厲害你知道嗎?1.皇帝親自下場背書宋代有名的文藝皇帝宋徽宗趙佶(1082-1135),可謂是皇帝中為盞痴狂的第一人,其在所著《大觀茶論》中談道建盞:"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 那麼色彩斑斕的建盞有毒麼
    陶瓷種類繁多,細枝末節數不勝數,大抵可以囊括為青瓷、白瓷、黑瓷三種。東漢至魏晉多為青瓷,南北朝以白釉瓷為主,再歷盛唐到宋時,就到了黑瓷的主場。在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窯所產的黑釉盞,又名建盞。建盞乍看黯淡,細觀之下青黑釉面光亮如墨玉,暗藏星辰大海,閃現著"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無限魅力。
  • 中國陶瓷六大窯系之一青白瓷
    青白瓷又稱影青瓷,是介於青瓷與白瓷之間的一個新的瓷種。由於青白瓷燒造地方廣泛,影響深遠,故被列為中國陶瓷六大窯系之一。晚唐五代期間,北方白瓷和南方越窯青瓷的壟斷地位、尤其是白瓷的暢銷,使得江南大部地區的瓷窯為擺脫壟斷局面而仿燒類白瓷,然而事與願違,南方土質的特性很難燒出色澤純白的白瓷,隨之而出的青白瓷就此誕生了。這種必然中出現的偶然現象,引起了急於擺脫困境的大部分江南瓷窯的高度關注,它們開始紛紛試燒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此形成了以江南瓷窯為主體的龐大的瓷窯體系。
  • 瓷質茶具的養護秘籍,都在這裡了
    瓷器茶具又可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早在唐時,河北邢窯生產的白瓷器具已"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白瓷以景德鎮的瓷器最為著名,其它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茶具也各具特色。
  • 喝茶使用的茶具,青花、白瓷、黑瓷,你喜歡哪種?
    我國唐代即有燒造,自元代以來一直是瓷茶具中最主要的品種。青花瓷雖然深受國人的喜愛,在國際上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符號,有「中國藍」的美稱,它本身卻是對外國先進技術「拿來」的結果。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三次西徵,帶回了製作青花瓷器的呈色劑——含氧化鈷的「蘇麻離青」。
  • 344、定窯與高麗青瓷的比較研究
    當時的越窯瓷業不僅對中國南北方青瓷影響很大,就是對中國白瓷的工藝技術和裝飾技法也影響深遠。從目前高麗窯出土的情況可以看出:由于越窯成熟的窯爐、裝燒工藝、泥料處理方法、器物成型等等,這一系列技術的直接引進,使高麗青瓷快速成熟。部分比較先進的窯廠,優質青瓷甚至接近鼎盛時期的翡色,主要代表為晚唐時期玉璧底、玉環底式器物(圖5)。從快速成熟的速度看,應存在越窯窯工直接交流的情況。
  • 中國傳統文化,瓷器文化,北方白瓷
    隋唐墓中瓷器總的看來,中小型墓中隨葬白瓷的情況較多。白瓷常常與其他釉色瓷器共出,如青瓷、黃瓷、褐瓷、醬瓷等,只出白瓷的墓葬,在河北臨城發現較多。隋唐墓葬出土的白瓷臨城是邢窯所在地,曲陽是曲陽窯(入宋以後稱定窯)的所在地。它們都有極佳的白瓷來源。安陽是北齊及隋的重鎮,那裡出土的白瓷僅見於隋唐前後。
  • 承北啟南——定窯白瓷
    承北啟南——定窯白瓷定窯瓷是中國古代白瓷大成者。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陶器,原始青瓷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時期,最早被稱為白瓷的是北齊範粹墓出土的7件瓷器,但其釉色青黃,也有人認為不能算作真正的白瓷。
  • 投資收藏界的新寵憑什麼是這隻黝黑茶碗?收藏家主要投資看這3點
    建盞,始於名窯林立的宋代,是建窯燒制的一款黑釉瓷器。宋人稱之為"甌"或"盞",今人大多統稱"盞"。在國人的固有印象中,總覺得青瓷和白瓷才是宋代單色瓷的審美主流。殊不知在鬥茶之風盛行的宋代,人們點茶時的首選茶器,卻是只黝黑的茶碗。
  • 古人對白色的情感糾結,白瓷坎坷的前世今生
    青瓷是中國誕生最早、譜系最龐大的瓷器種類,白瓷則是青瓷的演變和升華。簡言之,將青瓷胎釉裡的鐵和雜質去除的越多,呈現效果就越白。因此,白瓷的出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商代的原始青瓷,到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真正白瓷,這個過程至少延續了一千多年。
  • 【大象視界】一輪大餐過後,香港馬上還有一場小清新的宋瓷拍賣
    紐約佳士得「價值連城」的建盞刷新世界紀錄!之所以選擇在庫房探訪老窯瓷器,那是因為這是一個拍賣價格彈性很大的門類,就在上個月,一隻有著顯赫傳承的建盞在紐約拍出了約合7800萬人民幣的天價,難怪有行業人士說,對於宋瓷,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拼理解」的時代,相同窯口的類似器物,傳承、顏色、路份、是否出土的差異會使得價格天差地別,而相反,品相問題對於價格的影響顯得十分微妙(7800萬建盞的品相就並不完美)我們一起上手看看他們這次比較值得一提的宋瓷吧
  • 只因ROSE節來了,一年一度的宋瓷嘉年華還可雲觀看.
    而青白瓷正是體現了春天的活力與希望,是嫩,是水波蕩漾,是清風拂面,是飄飄然的享受!青白瓷的精彩之處在於釉色和器型之中蘊含的活力和激情。青白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所有玩宋瓷的人都知道青白瓷,可是沒幾個人真正去理解它。
  • 中國八大名窯之一的建窯,黑釉茶盞獨樹一幟,好的建盞具備這3點
    建盞產自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是宋代名窯之一。早在唐代時期,建窯就已經建成,那時建窯主要燒制一些青瓷茶具。直到北宋開始,建窯又憑藉所生產的黑釉茶盞而聞名遐邇。那麼說到一個好的建盞,應該要具備哪些特質?今天小編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1.第一特質——鐵胎首先看器物最直觀的無非就是胎、釉、造型這方面,很多人拿到建盞就習慣直接翻過來看盞底,觀察盞的胎質、施釉和修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