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釉茶碗為何以建盞為首?是否能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2020-12-27 宋韻建盞

現在說到單色瓷器,很多人的反應都是青瓷和白瓷,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瓷器,深沉而含蓄,那就是釉瓷。

在青花瓷、白瓷、彩瓷作為主流收藏器的今天,誰能想到在宋代,黑釉建盞風靡整個宋朝,不僅普通老百姓在用,皇帝士大夫們也非常追捧。傳到東瀛之後,更是被日本人尊稱為「無上神品」,即便現在,曜變盞還是日本官方欽定的國寶瓷器。

那建盞這一隻小小的黑碗到底有何魔力,為何能成為釉瓷的代名詞?建盞與青瓷、白色三分天下是否言過其實?

討論中國的瓷器文化,是離不開歷史地理背景的,青瓷始於商代,歷史最為悠久。隋唐時期,瓷器工藝開始快速發展,到了宋朝,瓷器文化更是到達歷史上的一個高峰,所謂八大名窯就是那時出來的。

釉建盞的流行

宋代窯口一般流行單色釉,在青瓷、白瓷「霸屏」的時代,黑瓷正如它的顏色一樣,以黑馬之姿衝了出來,在宋代與青瓷、白色呈三分天下之姿,而生產的黑瓷窯口又以建窯建盞為尊。

但黑瓷出現的時間很早,釉中含鐵量越高,顏色越深,燒制技術在唐代就很成熟了。那麼建盞為何在宋代才風靡起來,受到人們的追捧呢?其實這與宋飲茶文化有關。

中華飲茶文化興於唐代,盛於宋代,而且不同朝代的飲茶文化是不同的。唐朝之前流行煮茶法,唐中後期又興起煎茶法,以至於到了宋代,點茶法又開始流行開來。

因為煎茶法所處的茶湯顏色偏黃,用白瓷盛裝會呈現出紅、黑、紫等不同視覺效果,而青瓷盛茶會讓茶湯發綠,更有美感,這也是唐代青瓷、白瓷盛行的原因。

至於建盞的流行,則與點茶法有很大關係。唐末五代點茶法替代煎茶法,然後鬥茶也開始盛行。宋代鬥茶,湯色鮮白者為優,湯花咬盞時間長、水痕出現更晚者為上。這種情況下,身為釉瓷的建盞就非常適合了。

黑釉茶碗為何以建盞為首

宋代建盞的流行,除了與當時風潮有關之外,還與當時皇帝的喜好有很大關係。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建窯生產的「供御」等底款的建盞不斷送到朝廷。其他窯口看到這一點,也開始燒制釉瓷,光福建境內就有好幾家窯口。

既然宋代燒制釉瓷的窯口也不少,為何偏偏建窯建盞最著名呢?宋徽宗又為何捨近求遠,一定要用千裡之外的建窯建盞呢?

其實,原因也不外乎三點:

1茶盞的顏色必須足夠黑

2盞的保溫性必須要好

3盞型必須要好,防止茶湯敲擊時溢出

而建盞就好像為此定製的一樣,釉色純正,色彩繁多,且擺脫普通釉瓷的單一性。加上建盞含鐵量高,胎體厚重,保溫性能好。此外,建窯盛產的束口盞,盞底夠深,且盞口下方有一圈注水線,有效防止了茶湯溢出,非常適合建盞鬥茶。

因此,建盞被稱為鬥茶神器,名副其實,它的地位自然也高於其他窯口,所以建盞也有「宋代第一茶器」的稱號。

建盞與青、白兩瓷能否「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這個說法看似有些誇張,但還是有一定的事實基礎的,畢竟在宋代,建盞風頭可是極大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建盞是為茶而生,正兒八經喝茶的茶具。而青瓷和白瓷這些窯口,不但製作茶器,瓶、碟等瓷器也是他們的業務範圍之內。因此,以建盞這種小的集合,對比青白這種大的集合不太合適。若單論茶具的話,建盞在宋代的地位則遠遠大於「三分天下」這個標準,獨領風騷還差不多。

綜上所述,建盞是宋代茶具的魁首,不過隨著飲茶風尚的變化,茶器的風潮也跟著變化,畢竟沒有誰是永遠的第一。雖然,建盞在近些年越來越火熱,但還是很難複製宋代的盛況。

宋韻建盞,專注建窯建盞文化傳承,想了解更多精品建盞或更多建盞相關的知識,歡迎評論私信~

相關焦點

  • 中國美學看宋瓷,黑不溜秋的建盞憑什麼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
    宋代瓷器主要是單色,或者是從一種色調漸變為另一種色調。宋代中國最為著名的五大窯口基本上主產單色釉,產品涵蓋青瓷、白瓷、黑瓷等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其中青瓷、白瓷都是基於隋唐五代的積累而進一步發展的,黑瓷則是異軍突起,在宋代突然與青瓷、白瓷呈三足鼎立之勢。
  • 陶瓷界三大巨頭:青瓷、白瓷、黑瓷!都是中華文明最燦爛的瑰寶!
    陶瓷種類繁多,數量眾多,通常可以概括為青瓷、白瓷和黑瓷。東漢至魏晉時期多為青瓷,南北朝時期則以白瓷為主,然後經過唐朝,到了兩宋時期,就是黑瓷的主場。青瓷青瓷又被稱為綠瓷。釉含有氧化鐵,因此展示出了青色,這也是為最早出現的瓷器。
  • 只知道福建建窯建盞,其他省份都有多少古代窯口競相模仿黑釉瓷?
    黑,是所有色彩疊加後最終的歸宿,可兼蓄萬物。從新石器時代的黑陶,到水墨書畫、玄纁冕服[注1],再到釉瓷器,黑一直是深受國人歡迎的傳統五色之一。釉瓷在東漢便已始燒,但燒瓷技藝最初發展的數百年,皇室民間皆偏好青瓷白瓷,唐朝有南青北白之稱;黑瓷的技術發展並不凸顯。
  • 建盞喝茶安全嗎?幾十塊錢的建盞有毒嗎?宋韻建盞為你解析
    中科院專家經研究發現,建盞釉為鐵系分相-析晶釉。建盞釉色由自然的窯變產生,坯體製成後,一次上釉,一次燒成,就可以燒制出不同的釉色。建盞釉的本質建盞釉中還有一個重要元素,那就是鐵。古代制瓷業的發展過程中,主流是顏色比較淺的青瓷和白瓷,尤其是白瓷,鐵元素的上色能力跟本就是最大「禍源」,能不要就儘量不要。不過,建窯的所在地水吉,山上基本都是含鐵量比較高的紅土,在這種地方做白瓷青瓷,就是拿自己的短處碰人家的長處,吃力不討好。所以想要那時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就得結合自身的情況,講究一個因地制宜,把劣勢做成優勢。
  • 中國八大名窯之一的建窯,黑釉茶盞獨樹一幟,好的建盞具備這3點
    建盞產自建窯,亦稱"建安窯"、"烏泥窯",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是宋代名窯之一。早在唐代時期,建窯就已經建成,那時建窯主要燒制一些青瓷茶具。直到北宋開始,建窯又憑藉所生產的黑釉茶盞而聞名遐邇。眾所周知對於建盞來說,鐵胎絕對是它的第一特質。建盞的胎體原料是水吉當地的粘土,而這種粘土的含鐵量很高,甚至為同時期其它窯口的數倍,亦遠高於青瓷、白瓷原料的含鐵量。鐵胎因含鐵量高,在外觀上顏色深沉,有粗礪感;物化性能上有重量,手持具壓手感。
  • 投資收藏界的新寵憑什麼是這隻黝黑茶碗?收藏家主要投資看這3點
    建盞,始於名窯林立的宋代,是建窯燒制的一款黑釉瓷器。宋人稱之為"甌"或"盞",今人大多統稱"盞"。在國人的固有印象中,總覺得青瓷和白瓷才是宋代單色瓷的審美主流。殊不知在鬥茶之風盛行的宋代,人們點茶時的首選茶器,卻是只黝黑的茶碗。
  • 日本瀨戶窯仿製龍泉窯青瓷,深受當時的武士和僧侶們的喜愛
    其中,中國青瓷一直是日本陶瓷生產模仿的對象,尤其是龍泉窯青瓷,甚至可以稱為日本人最喜愛的中國陶瓷。明仿龍泉釉暗刻花紋碟故宮博物院藏此碟應為景德鎮仿龍泉窯產品另闢蹊徑的模仿十二世紀末,繼承了猿投窯灰釉技術的瀨戶窯在愛知縣瀨戶地區開窯,之後歷經鎌倉時代(一一九二年左右一三三三年)、室町時代(一三三六年一五七三年)和安土桃山時代(一五七三年一六〇三年),逐漸繁榮並發展成為日本最上乘陶瓷的產地。
  • 我們今天之所以還能見到建盞,應感謝建盞的這七大奇蹟
    皇帝的背書,對於一個小茶碗,可以說是最高標準的待遇,在世界上罕見。第二奇、世界上最長的龍窯宋代窯址,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集鎮。遺址散落在水基鎮池中村、後井村的山坡上,包括蘆花坪、大渠後門、元坑、牛皮欄、營長前(總統嶺)、安危山(苗圩山),總面積12萬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喝茶使用的茶具,青花、白瓷、黑瓷,你喜歡哪種?
    一朵青花入夢來青花,高溫釉下彩之一,指白地青花瓷器。以含氧化鈷的鈷土礦為原料,在瓷胎上描繪圖案紋飾,然後罩一層透明釉,經1300攝氏度高溫還原焰燒制而成。鈷經高溫後呈藍色,著色力強,發色鮮豔,呈色穩定。我國唐代即有燒造,自元代以來一直是瓷茶具中最主要的品種。
  • 建盞擁有這3個不可思議的高光時刻,青瓷與白瓷紛紛表示望塵莫及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發表以後,"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一度成為了宋代喝茶的最高指示與擇器標準,達到了其他陶瓷比擬不了的巔峰地位。紺黑的建盞,立即變為最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輝許多年。自此,宋人於茶於器的審美情趣和美學風尚,發生了重大變化。建盞這麼厲害你知道嗎?
  • 那麼色彩斑斕的建盞有毒麼
    陶瓷種類繁多,細枝末節數不勝數,大抵可以囊括為青瓷、白瓷、黑瓷三種。東漢至魏晉多為青瓷,南北朝以白釉瓷為主,再歷盛唐到宋時,就到了黑瓷的主場。在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窯所產的黑釉盞,又名建盞。建盞乍看黯淡,細觀之下青黑釉面光亮如墨玉,暗藏星辰大海,閃現著"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無限魅力。
  • 建盞,以訛傳訛的天目碗(鄭培凱)
    禾目天目(兔毫) 日本佐賀県徴古館藏宋朝人喝茶,講究與現代不同,味覺的「喝」只是品鑑的最後一個步驟,之前還有視覺鑑賞的複雜程序。喝的茶不是芽葉散茶,而是茶餅研成的粉末,在茶碗中擊打成凝厚的泡沫,像浮起一層白蠟,稱之為沫餑。鬥茶的方法,一般是比較沫餑的成色與質地,是否潔白光鮮,是否凝聚厚實,還要看泡沫的持久度。要壓倒對方,打出最光輝燦爛的泡沫,就不能僅靠擊打的技巧,還得藉助最能發揮作用的茶碗。
  • 志野燒︱「釉似流雲脂如雪」
    ,和瀨戶黑一起被列為重要無形財產(類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戶初期 志野茶碗 中國的南宋時期,從日本來留學的僧人、工匠數以千計,其中以浙江者為最,故所見自然以閩、浙、贛之物居多,他們最鍾情的瓷器莫過於天目和青瓷
  • 什麼是建盞,建盞是什麼
    由於建盞只是一個茶碗,器型小且簡單,所以在器型方面的技術難度不大;建盞的主要特徵是黑釉表面分布著多姿多彩的斑紋,這些斑紋是在窯火中天然形成的,為了這些具有審美價值的釉面斑紋,古今中外的陶藝家嘔心瀝血,試圖尋找最合適的制瓷原料和探索最正確的燒成方法,經歷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但問世的優秀作品極少。因此,建盞藝術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是純粹的陶瓷藝術!
  • 宋代黑釉瓷屬建盞甲冠天下,經典斑紋形成的奧秘在這3點
    高溫時,結晶物質在釉面漂遊,分分合合,在縱向突起又沉入,突起變灰色,沉入就消失。▲鷓鴣斑的立體感和層次感所以鷓鴣斑形狀變化劇烈無常,有明顯的立體感、層次感。它燒成受坯、釉、窯溫和還原氣氛的嚴重製約,燒成範圍極窄。
  • 佳逸茶具|「釉」惑,了不起的白瓷
    看似樸實無華、平淡無奇的白瓷,卻最具有渾然天成的情趣和誘人的魅力。正是有了白瓷的陪襯才會有彩瓷的奼紫嫣紅,無論是釉下青花、釉裡紅還是釉上粉彩、琺瑯彩、五彩都離不開白瓷的白。而「甜白」是一種釉色,是一種不含鐵或含鐵量極低的一種透明釉,經過高溫焙燒呈現出的一種很白很白的釉色,沒錯就是甜,解釋為甜淨之意,故稱「甜白」。
  • 建盞界老司機們經常講的專用名詞是什麼?新手看懂這6個點就夠了
    宋代的點茶,在擊拂時茶湯所生白色湯色,黑釉茶盞為之襯色。玩而賞之,表現了點茶的無限魅力,建盞於其中則是凸顯了樸拙精實的宋代特色。然而在玩盞自得其樂的同時,關於這些建盞界的專有名詞你知道多少,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下關於建盞的這些相關知識。1、還原燒、氧化燒在陶瓷的燒制過程中,有兩種燒制方法,分別叫做氧化燒跟還原燒,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燒制方法。
  • 承北啟南——定窯白瓷
    承北啟南——定窯白瓷定窯瓷是中國古代白瓷大成者。早在約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陶器,原始青瓷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時期,最早被稱為白瓷的是北齊範粹墓出土的7件瓷器,但其釉色青黃,也有人認為不能算作真正的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