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古鎮水吉,千年建盞(合集,有增改) 附民國老照片與央視視頻

2021-02-19 建盞

▲ 點擊藍字「建盞」關注最有料的建盞自媒體

宋代茶具翹楚——建盞

緣何誕生在古鎮水吉

歷經輝煌與沉寂

誕生已千年的建窯建盞

是怎樣重回世人視野的?

本文為您解答

(合集在上下篇基礎上進行了增改)


原創:建盞為什麼必然誕生在水吉

(十問建盞:第六問)合集

文/建盞君

自建陽城區驅車數十分鐘,可至閩北重鎮水吉。水吉鎮地處建陽區東部中心、南浦溪中遊,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當地古蹟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建窯遺址外,還有大覺禪院(據傳始建於宋末元初,明代重修的佛寺)、文武殿(同時供奉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八角井以及不少舊居、祠堂(如周敦頤後人所建「宋大儒周濂溪先生祠」)。

清華一位羅姓博士撰文描寫水吉遊記時曾說,根據建設部標準,水吉鎮完全有資格申請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古鎮之稱,名副其實。



▲水吉文武殿

(對聯全文為:吉水上遊文昌數第一,八角太平關帝獨有名。)

閩北地形多為丘陵,山青水秀,氣候宜人,自古是著名的產茶區。福建知名牛奶品牌長富牛奶的牧場,就全都設立於閩北,可見此地生態環境之佳。

建陽周圍的武夷山、建甌、政和均為知名茶產地。而位於建陽的水吉鎮雖然繼承了閩北的地理、氣候條件,卻異軍突起,並非以茶聞名,而是以茶盞聞名,究竟是為什麼?

或者反過來問,為什麼宋人最為推崇的黑釉茶碗,沒有誕生在其他地方,偏偏就誕生在這裡?

這得從古法燒制瓷器需要的條件說起。五代至宋,瓷器的燒制工藝比唐代有長足的進步,商業也蓬勃發展。

若想燒出建盞這樣獨特的析晶黑釉瓷碗,並將產品行銷到各地,成為風靡全國、暢銷海外的流行品,其產地需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一、周圍要有足夠的燃料,以應對大規模燒瓷的能量消耗;

二、要有適宜的地理環境,即有傾斜度但是斜率不會太高的山坡,以便建造一定規模的龍窯;

三、要有便利的運送渠道,即發達的交通以供外銷;

四、最關鍵的一點,要有原材料,即含鐵量高,能形成析晶的胎土、釉料。

而水吉正好滿足這四個條件。

首先,水吉地處丘陵地帶,遍地環山,但山丘海拔都不會太高,坡度適當,可依山形建造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超長龍窯。

其次,豐沛的雨水和適宜的土壤、氣候造就了漫山遍野的茂密植被,令水吉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

水吉鎮木材蓄積量2.9萬立方米,年採伐木材2.2萬立方米,龍窯柴燒所需的燃料完全不用發愁。

▲建窯蘆花坪遺址附近的荷花池

遠處的山丘滿是茂林修竹

第三,古時陸路條件較差,不如現代的公路平穩,尤其丘陵地區,更是顛簸。建盞作為瓷器不但易碎,且分量不輕,長途運輸時若走陸運,難免碰撞損毀,成本也太高。以水運為主,陸運為輔,才能降低損耗和運輸成本。

水吉背靠閩江支流建溪的主要支流南浦溪,本身就曾是閩北的大型古碼頭,建窯所在的池中、後井二村離南浦溪更是極近。

建溪為古閩北水陸交通要道。與之相連的南浦溪往上遊走可北上出省,直指中原。往下遊走可通向閩江,奔流入海。有如此便捷的水上通道,建盞的外銷自然極為方便。

符合以上三點的窯口,國內其他地區也能找得到。但第四個條件,只有水吉才具備。

水吉本地的高含鐵量粘土在宋代獨一無二,就連最近的建窯系窯口——武夷山遇林亭窯,胎土含鐵量都比建窯低不少(鐵胎的重要性看這裡)。距離更遠的其他窯口,就更難找到類似建窯的胎土了。


▲遇林亭窯與建窯的地圖直線距離

此外,距離水吉不到40公裡就是建甌市東峰鎮,即宋代北苑御茶園所在地。學者推斷,宋代官員奉皇命監理北苑御茶園時,很可能同時監理建窯的貢瓷燒制。頂級貢茶頂級供御建盞一同進貢,甚為合理。

據研究,池中、後井之間約有12萬平米的山地都存在建窯遺址堆積;建窯極盛時期,有數十座龍窯同時在燒造建盞,且每座龍窯規模都不小。而同時代全國上下各大窯口中,有超過1/3的窯口發掘出黑瓷,光福建地區仿燒建盞的窯口就不少。

▼點擊下方視頻,查看央視節目對水吉龍窯遺址的介紹

正因為有著無法替代模仿的胎釉、適宜的氣候地理條件和宋代茶文化盛行的氛圍,才令神秘莫測的建盞誕生在水吉,才使建盞獲得皇帝為之背書的「民窯官用」背景,也導致建窯在宋代盛極一時。

雖然建窯在宋末元初因飲茶風俗的流變,逐漸停燒黑釉瓷,但在千年之後的工業社會,代表著黑釉瓷燒制技藝最高峰的建窯建盞,仍然牽動海內外陶瓷研究者、手工藝者、收藏者的心。

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陳瀏《陶雅》記載:「近有閩人掘地,所得古盞頗多,質厚色紫黑。」

民國十八年(1929年),《建甌縣誌》(水吉曾長期隸屬於建甌)曾記載,有人從水吉的宋代建窯遺址盜挖黑釉碗,銷往上海、日本。

建盞開始被一些洋人認識到是珍貴的寶物,但它的燒制方法、製造者、作用、使用者、文化背景,在當時都是不解之謎。 

1932年~1933年間,就職於海關的美國人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James Marshall Plumer,1899~1960)在福州的一家古玩店買到建窯黑釉盞,打聽到它來自閩北的水吉之後,普拉瑪氏就開始策划去窯址調查。 


▲普拉瑪氏查詢到的建寧府八縣總圖,點擊可放大

【註: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升建州為建寧府,轄境包含今建甌以北建溪流域和周寧、壽寧兩縣,治所位於今建甌。 元朝時改建寧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回建寧府,下領圖中八縣。】

1935年6月,普拉瑪氏從上海取道浙江進入閩北,到水吉當地調查建窯遺址。到達目的地後,他大為驚嘆,寫道:

「這裡就是建盞的生產地,也是我夢想許久、千裡迢迢來尋找的東西。」

在尋訪途中,普拉瑪氏拍攝記錄了當年水吉的風貌,並運走大量殘片標本,加上在福州收購的整器,悉數運回故鄉美國。這些珍貴樣本,如今多保存於美國密西根大學美術館。

▼以下為普拉瑪氏尋訪建盞之旅中,拍攝的照片資料






離開中國後,普拉瑪氏發表了建窯的調查成果,成為西方第一個發現建盞真實來源的人,引起轟動。可惜當時民國政府不重視,也無力組織本國專家團隊對建窯進行考察和保護。

建國後,文物考古工作逐步走上軌道。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後,宋伯胤、馮先銘、葉文程、曾凡等一批國內知名專家及山崎一雄、林屋晴三、路易·艾黎等一批日本、美國、紐西蘭、英國、新加坡、韓國及馬來西亞等國的專家,先後對建窯進行了科學考察。

1954年,華東文物工作隊福建工作組對水吉窯進行考古調查。帶隊專家宋伯胤先生曾在蘆花坪窯址堆積中採集到一件帶「紹興十二年(1142)」銘刻的匣缽,對確定建窯的制瓷年代具有實證的意義。

1960年,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對蘆花坪窯址進行首次發掘,發掘面積約90平方米,出土標本千餘件。

1977年,福建省博物館、廈門大學歷史系和建陽縣文化館聯合對蘆花坪進行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208平方米。

1985年,建窯遺址被福建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福建省博物館聯合組成建窯考古隊,對建窯遺址進行全面調查和重點發掘,揭露多座窯爐遺蹟。


2001年,建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次考古發掘,出土窯具、工具、瓷器標本逾萬件。

在建窯遺址考古工作持續開展的同時,專家們對建盞燒制工藝的恢復研究也一直在進行:

1979年開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部門和單位共同研究恢復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經過數年努力,最終成功燒制出了仿宋建盞。

2009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23日,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宋代建盞在拍賣市場上逐漸受到理解與欣賞,成交價節節走高。現代工藝師的燒盞技藝也逐漸走向成熟,湧現出不少佳作與精品。

從水吉到整個閩北,乃至福建省、大陸其他省市、臺灣、日本和西班牙都有人在研究、仿燒建盞。現代的建盞工藝品也開始形成穩定的消費市場。


▲日本美濃陶藝協會第四代會長 林恭助

將仿燒的曜變天目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收藏

如今走在水吉的街道上,不但能聞到當地知名小吃水吉扁肉的香味,亦能發現不少建盞的招牌,仿佛飄著陣陣茶香。

窯窯火能重新開始燃燒,是建盞之幸,亦是愛盞之人的幸運。縱然時隔千年,世殊時異,人心嬗變,但總有人因為各種緣由愛上建盞,甚至為之沉迷。

他們之中有以傳承建盞文化為理想的學者,有以恢復宋代建盞製造工藝為目標的陶人,有以手捧建盞緬懷簡古淡泊之美為人生樂趣的藏家。

▲如今的大路後門窯址側景(最長龍窯)


▲大路後門龍窯旁的捐贈登記碑

這些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國界的人們,逡巡在水吉的土地上,為沉睡多年才甦醒的建窯帶來勃勃生機,續寫著建盞與這片土地的不解之緣。

中國傳統文脈歷經多舛的劫難至今未斷,因為總是有人在堅持傳承,而建盞,亦然。

-本篇完-

本文為十問建盞系列的第六問。

閱讀前五問,請點擊以下標題跳轉▼

第一問:為什麼說建盞是偉大又含蓄的器物

第二問:為什麼說建盞是未來最具投資價值的瓷器

第三問:為什麼建盞的胎至關重要

第四問:為什麼建盞燒制需要高溫厚釉

第五問:玩建盞不能不知道的術語有哪些?

若喜歡以上原創文章,歡迎分享。

閱讀更多原創文章,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建盞

微信號:jianzhanwenhua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原創文章

相關焦點

  • 福建15個小眾古鎮,輕鬆看遍八閩之地歷代繁華
    位於福安市西部,面積18.5平方公裡,自古便有「福安好穆陽」之稱,穆陽是閩東千年古鎮,2017年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2019年獲批福建省第六批歷史文化名鎮。 13 水吉古鎮 福建南平建陽,水吉古鎮,千年建盞源此出,吉水之地古韻長。這裡是閩北重鎮,地處建陽區東部中心,南浦溪中遊。水吉歷史悠久,名勝古蹟至盡尚存,有文明中外的宋代建窯遺址,有建於明末清初閩北佛教名寺之一的大覺寺。
  • 水吉蔡氏三兄弟的建盞心
    建盞,一個越來越被人們熟知的名詞,收藏市場炙手可熱的藏品,建盞的傳承離不開水吉人的堅持,建盞的再度興盛亦離不開水吉人的努力。
  • 柴燒建盞只是一個噱頭嗎?具體的柴燒工序如何?又有什麼意義?
    建盞,作為黑瓷燒制技藝的頂峰,曾經宋徽宗趙佶欽定的御用茶器,在宋代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盞」。雖然經過八百年之久的斷燒,但現在建盞還是重現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而現在從事燒制建盞的匠人當中,根據不同的創作思想和風格,分出了不同的流派。古法「柴燒」便是其中之一。探索柴燒建窯位於福建建陽水吉鎮,故燒制出來的茶器被稱為建盞。以本地特有的高含量鐵元素黏土,燒制風格獨特的釉瓷而著稱,建盞是為代表瓷器,為宋徽宗所喜愛。
  • 福建建陽建盞茶具喝茶的好處是什麼?為何越來越多人用茶具建盞?
    建盞之所以叫建盞,是因其產於當時的建州建窯,也就是現在的南平建陽,建盞始於唐末,盛行於兩宋,最權威的莫過於宋徽宗對其的稱讚。建盞之所以為建陽特產,是因建盞的一大特點,鐵胎鐵胎當然是鐵了,建陽水吉的紅土含鐵量為8%左右,是別的地方所不能比擬的。所以買建盞,看產地,選商家,有長期買賣關係的一般不會坑。
  • 央視段子手朱廣權爆笑視頻合集在線 朱廣權段子是臺本嗎?
    央視段子手朱廣權爆笑視頻合集在線 朱廣權段子是臺本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他的消息吧!連日來,全國各地迎來降溫,寒潮一股又一股。央視段子手朱廣權一直在線,寒潮有多強?來看花式播報!「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沒錯,發明這句話的央視段子手朱廣權又有新作了!央視段子手朱廣權爆笑視頻合集在線,經典語錄合集,朱廣權講段子集錦視頻。
  • 建盞淚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形成的原理是什麼?代表怎樣的意義?
    在建陽水吉,曾經有這麼一個傳說,釉淚是古時的一位窯工青梅竹馬的愛人離別之時,留下的眼淚凝結,因此釉淚友情,代表了無限的愛慕和思念。不過,傳說畢竟是傳說,建盞釉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形成的原理又是什麼呢?建盞釉淚的垂而不落,是其獨特的一種美,因為當釉水過分下落之時,會沾到窯上,影響建盞的美觀,成為建盞的瑕疵。所以很多盞友醉於這種釉淚美,都希望得到一隻帶有釉淚的建盞。完美釉淚的產生需要滿足哪些條件燒制建盞時,首先要看窯內溫度,是否超過了1250度,因為只有在這個溫度下,才可以使釉水順暢地流動。
  • 什麼是建盞,建盞是什麼
    導言  如果說,藝術品就是具有審美價值的人工技術製品,那麼,我們在鑑賞建盞時,就應該關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建盞究竟美在哪裡;二是製作建盞的技術難度有多大。  在晚唐五代時期,建窯僅是一個生產青釉器和醬釉器的普通窯場,後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為建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從青釉→醬釉→普通黑釉→建盞釉,這個過程是漸進的,其顯著特點是,坯與釉的氧化鐵含量越來越高,釉層越來越厚,使燒制工藝難度加大,生產成本提高。宋代初期建盞的出現,反映出鬥茶藝術對茶具的講究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
  • 【汝州歷史記憶】民國時期到60年代汝州老照片集
    厚重汝州原創,拍攝於2016.09.11於汝州文廟北院手機拍攝,
  • 蔡炳盛:千年窯火前,30餘年的堅守,只為奉獻一隻人間良器
    歷史上,曾有一種絢爛而縹緲的茶盞,內部斑核密集,如同深夜海邊的星空,又似神秘無盡的黑洞。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可愛」的大師,聽聽他那在千年窯火前不變的匠心—— 斷代文化應該被認知和傳承
  • 湖南一個古鎮被無視,拍了部電影改了名字後,遊客依然不增!
    湖南省湘西有許多美麗的景點,其中最著名的是鳳凰古城。這幾年鳳凰古城因為收費問題一直備受爭議,現在收費免費後,然後又恢復了遊客聚集的狀態。在湘西,還有一個低調的芙蓉鎮,位於永順縣。芙蓉鎮的名字因為一部電影而改變了。這個古鎮原名「王村」,遠不如芙蓉鎮富有詩意,更容易讓人記住。
  • 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芙蓉鎮
    芙蓉鎮是一座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古鎮,也是一個山城,原名王村,位於酉水之陽,距縣城48公裡。原為西漢酉陽縣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達洞庭,自古為永順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稱。因宏偉瀑布穿梭其中,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 66張圖詳解建盞釉色!!!(建議收藏)
    ▲ 點擊藍字「建盞」關注最有料的建盞自媒體釉色是建盞的靈魂如何理解建盞
  • 千年古鎮楓林如何續寫文化新篇
    粗略翻閱,可以了解:楓林古鎮的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東晉時期,就有中原士族遷入開發楓林這片土地。初唐時期,楓林村落已經初具規模,村西就是楠溪江中遊重要的水運碼頭昭浦,航運的發達促成浦亭街的繁榮,進而吸引許多名門望族來此居住,共同開發這片肥沃的土地。前人描述這裡的地理形勢,有「前巖紗帽,後峰筆架,獅水瀠洄,象山聳立,左蟾躍,右鷹翔,龍盤虎踞,景無所匹」之說。楓林原名豐裡。
  • 民國名媛林徽因,年輕時到底有多美?這組老照片驚豔了時光
    民國名媛林徽因,年輕時到底有多美?這組老照片驚豔了時光經常有人說「美人在骨不在皮」,意思就是漂亮美麗的人骨相比皮相重要。現在著重介紹的是民國名媛林徽因,她的顏值氣質,讓接觸過她的人為之驚嘆,讚美她為「人豔如花」、「林下美人」,現在一組老照片見證玄機,簡直驚豔了時光。
  • 《先生》《蘇東坡》《西南聯大》……寒假紀錄片視頻合集(附310部名著聽書合集)
    《先生》聚焦民國國家講壇上的大家身影,揭示中國教育的宏觀走向和個性榜樣,梳理中國教育百年間的重大事件、觀念嬗變,旨在溯源問脈,固本圖新。餘音嫋嫋裡是千年前範仲淹先生的長嘆:「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先生,一個稱謂,一種修為,一部紀錄片。
  • 為什麼幾十塊的建盞買不到?九塊九和幾百上千的建盞差別在這3點
    ▲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隨便到網上一搜,可以發現各類建盞五花八門,價格也是參差不齊,便宜的有九塊九包郵,貴的有幾百上千的,甚至萬元以上者也不在少數。這種情況一定會讓入門不久的盞友一頭霧水,九塊九和幾百上千塊的建盞差別在哪呢?
  • 江蘇文藝的民宿,隱於在千年古鎮,值得一遊
    江南多古鎮,「小橋、流水、人家」是這幾個古鎮普遍存在的真實寫照,粉牆黛瓦是江南古鎮初識時留下在腦海中的一抹記憶,如果從更深的層面去挖掘,就會發現它各具特色,如周莊的華美,烏鎮的秀麗,西塘的靈性,與這些標籤相比,同裡古鎮顯得更加小家碧玉。
  • 中國最美的6個古鎮,周莊古鎮第3,第1堪稱國內最有魅力的古鎮
    文/嗡嗡探店 個人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找不到答案的時候,就去看一看這個世界。中國最美的古代鎮子,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哪裡?你知道我們國家最美的6個鎮子嗎?6.大圩古鎮它在我們國家的廣西,人們對這個地方的印象就是青石板的路面、青色的瓦房、美麗的灕江水以及古人走過的小橋,這個地方是我們國家南北地區商人的聚集地,非常的繁華和熱鬧,根據資料了解到這個地方是北宋時期修建的,在民國的時候就已經非常的繁華了,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這裡有著很深厚的歷史文化。
  • 一座「低調」的千年古鎮——餘西古鎮
    在位於長江口北岸的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上,有個容易被人遺忘的古鎮——餘西古鎮。古時候,這裡是黃海之濱,南北朝中期出水,唐末與大陸相接,那時,所有的人間煙火、璀璨文化都被漫漫黃水所塵封。
  • 武漢這座千年古鎮,在歷史上文教興盛人才輩出,是兵家必爭之地
    倉埠鎮位於武漢市新洲區武湖之濱,在漫長的歷史中,靜靜地度過了2000多年的歲月,倉埠以前被稱為乘坐龍鎮,從以前的陸路交通就很方便,明朝時期,官家在這裡建了糧食儲藏所,用來儲備軍糧,古鎮也因此改為「倉子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