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0 00:02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單暉 瀏覽:3249
今年5月,浙江省發改委發文的首批「千年古城復興」計劃名單中,我市永嘉縣楓林榜上有名,這也是我市唯一入選的「千年古城」;緊接著,杭溫高鐵楠溪江站落戶楓林,並緊鑼密鼓地進入了施工。楓林,這個曾經一度不在楠溪江旅遊開發熱潮中的歷史文化古鎮,而今終於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楓林,你還好嗎?面對新時期接踵而來的機遇,楓林將給人們帶來怎樣的變化與驚喜?且隨記者走訪楓林。
□晚報記者 戴江泓
「小溫州」曾是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線裝書局新近出版了由永嘉縣地方志研究室編著的《楓林古鎮研究》一書,整整100多萬字。粗略翻閱,可以了解:楓林古鎮的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東晉時期,就有中原士族遷入開發楓林這片土地。初唐時期,楓林村落已經初具規模,村西就是楠溪江中遊重要的水運碼頭昭浦,航運的發達促成浦亭街的繁榮,進而吸引許多名門望族來此居住,共同開發這片肥沃的土地。前人描述這裡的地理形勢,有「前巖紗帽,後峰筆架,獅水瀠洄,象山聳立,左蟾躍,右鷹翔,龍盤虎踞,景無所匹」之說。
楓林原名豐裡。明朝時,因村南前山遍布楓香樹而易名為楓林。由於聚居人口眾多,文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加上楓林因山水環繞,地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近代史上,更是浙南軍政重鎮,是楠溪流域的經濟、政治、教育文化中心,有「楠溪第一村」和「小溫州」之稱。
明洪武二年(1369),楓林設鎮以防倭寇入侵;清雍正十三年(1735)設立永嘉縣丞署,管轄永嘉縣甌江北岸的十都二社,與甌江南岸的縣城鹿城相呼應。1930年5月,浙南紅軍遊擊隊在楓林惠日寺整編為紅十三軍,記載於《中國紅軍發展史》《中共浙江黨史》和《中共溫州黨史》等史冊。抗日期間,楓林駐有浙江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浙江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浙甌日報》江北分社、永嘉縣政府等,並駐陸軍21師和暫編33師師部,兵員最多時達8000人。
文人學士輩出,遺存文物古蹟眾多
說起楓林歷史,鎮委書記吳理俊自豪感滿滿。楓林古鎮始建北宋崇寧五年,早在宋朝以前,遷居楓林的姓氏就有30餘姓,永嘉學派學者中,就有丁昌期、劉安節、劉安上、徐自明等人的家族聚居於此。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他少年時期就曾經在楓林檔溪村的溫州學正劉進之創辦於家鄉的法慧書院裡讀書。葉適晚年為少年同窗、劉進之的兒子劉子怡寫墓志銘時提到:他師從劉進之求學之時,楓林文風鼎盛,足以與溫州城並駕齊驅。那時的楓林已經有「楓葉地,稱樂土」的美譽,世家莊園宅第遍布,書院林立,學者輩出。
徐姓是楓林古鎮後來居上的楠溪名門望族。據史料記載。公元1106年春天,楓林柯家牡丹盛開,邀請四方文人墨客舉行牡丹詩會,徐姓始祖徐公儀乘著酒興題《牡丹詩》:「魏紫姚黃未足誇,元龍百尺有王花。一枝丹萼開連理,兩朵紅雲捧日華。」受到柯家主人賞識,就招贅為女婿。明清時期,徐氏宗族有各類生員400餘名,舉人11人,武舉人3人,進士1人。科舉廢除後,欽賜師範科舉人2人,辛亥科孝廉方正1人。科舉人士,或治學,或行醫,或從商,或積極參政,使楓林成為一個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生員社會。晚清民國時期,楠溪高等小學、永嘉縣私立濟時中學和永嘉縣立簡易師範學校先後在這裡創辦,楓林是甌江北岸官方辦學中心,與溫州城南北呼應。楓林鄉賢還創辦溫州織錦學堂和永嘉貧民習藝所,是溫州最早的職業學校。900多年來,楓林文人學士輩出,遺存文物古蹟眾多,楓林也有了「東甌名鎮」的美譽。
當代,楓林名人在世界上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如徐定超嫡孫臺灣新竹高科技工業園創始人徐賢修、曾孫美國天文學會會長徐遐生,被譽為「徐氏科學雙星」,父子先後出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再如美國商務部原助理部長黃建南、中國臺灣《商業周刊》媒體集團總裁金惟純分別在國際金融界、傳媒界享有較高的聲譽。
古街鎮格局完好,期待進一步修護開發
記者一行人從楓林古街——聖旨門街開始,一路尋訪古鎮人文遺蹟。多年來執著研究楓林歷史的徐逸龍自告奮勇做起了導遊。
聖旨門街,原來叫中央街明,成化二十年(1484)憲宗為表彰楓林鄉賢徐尹沛的尚義精神賜建聖旨門,文官到此出轎,武將到此下馬,以示對徐尹沛兄弟高尚風格的敬意。鼎盛時期,聖旨門街正常營業的店鋪近千家,如乾壽堂藥店連溫州城裡都開有分號,「裕大」在溫州城裡也有分機構。聖旨門街兩旁水榭亭閣、老屋舊牆、門臺古井比比皆是,每走一步,古老和滄桑就相隨左右。介紹起楓林的人文古蹟,徐逸龍如數家珍:南宋狀元、禮部尚書木待問故居,清末監察御史徐定超的故居、御史祠,祖傳六世的乾壽堂藥店,木待問墓、七宅房、醉經堂,還有朱自清和馬公愚避戰禍棲居的謙益堂……難怪,有專家稱,楓林古鎮不僅保存下了明代店鋪的活標本,還保存著中國最為傳統完整的耕讀模式。
1985年,楓林被命名為永嘉縣「武術之鄉」和「象棋之鄉」。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近年來,楠溪江流域興起旅遊開發熱,歷史古鎮楓林一度被冷落,相比相鄰的巖頭麗水街,楓林的修繕與保護顯然滯後。吳理俊表示:「我們期待楓林抓住新時期機遇,更科學地修護和開發,從而書寫好楓林的文化新篇章。」
重振文化體育,發展高鐵商旅新出路
吳理俊告訴記者:多年來,由於財政資金短缺,古鎮修護一直是紙上談兵。歷史遺蹟得不到更好的保護和修繕,也就談不上旅遊開發。而今,杭溫高鐵楠溪江站在楓林落戶並得以順利施工,是重振楓林經濟文化的大好良機,加上省發改委的「千年古城復興」計劃,全鎮上下群情激昂,期待擼袖大幹,重樹千年古鎮雄風。
「除文人學士輩出外,曾是軍政要地的楓林,民間還尚武,楓林有每年農曆二月舉辦武術節社戲習俗,浙南各地的武術隊、武術愛好者都會匯聚楓林祠堂戲臺表演武術,開展友誼賽。我們計劃重力打造楓林體育武術公園,打造更廣闊、更具影響力的武術交流平臺,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武術愛好者匯聚到楓林來。」吳理俊介紹,在做強做大楓林武術平臺的同時,投資1.3億元的楠溪江綠道楓林段一期基本完工,國際青年野營拓展訓練基地建設漸入佳境,楓林鎮委鎮政府正深度謀劃高鐵旅遊綜合體的規劃和打造,屆時,歷史文化名鎮與高鐵商旅齊頭並進,續寫楓林古鎮新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