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與更新」 讓千年古鎮社區更宜居

2021-01-18 人民網

編者按: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今年6月,十一屆上海市委九次全會以此為主題,審議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見》。

在人民城市建設過程中,上海基層街鎮取得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創新經驗,遇到了哪些難點、痛點問題,今後有哪些規劃和暢想?人民網上海頻道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欄目,以「我們的城市」為主題,聯合推出「上海街鎮書記面對面」系列訪談,今天推送第七期——金山區楓涇鎮。

視頻製作:鄔迪

楓涇是一座典型江南古鎮,始建於南北朝,距今已有1518年,這裡 「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巷」,這裡有眾多清代的建築, 「流淌著」悠長的古韻。

楓涇又是滬郊的特色小鎮,地理位置優越,是滬杭發展軸線上的重要節點城鎮,1小時交通圈可覆蓋上海、杭州、寧波、紹興、嘉興等長三角16個重要城市。

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黨委書記張斌

如何讓大城繁華、小鎮美麗?上海市金山區楓涇鎮黨委書記張斌說道,楓涇鎮以「保護和更新」為總的發展原則,以「古鎮更新、產業更新、社區更新、鄉村更新」為內涵,用微更新讓古鎮及社區更加宜居。

「有能力建N個新城,絕無本事再造一個千年古鎮」

 「我們有能力去建N個新城,但絕無本事再造一個千年古鎮。」 張斌坦言,「古鎮是楓涇的第一名片,要保護好、傳承好。為了保護這樣千年古鎮,在特色小城鎮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她。」

古鎮風貌

住在古鎮旅遊景區裡,開門是風景,鄰居是茶友,是否令人羨慕?然而居民也有煩惱,那就是漏雨和白蟻。

「古鎮首先是用來住的,然後才是用來看的。」張斌強調,在古鎮更新過程中,楓涇堅持「一個堅守」,即妥善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

2017年10月開始,楓涇鎮針對古鎮內南大街、清風街、趙家弄、上塘街等老街的危舊房屋啟動古鎮老舊住房解危修繕工程,使得4萬餘平方米的老舊危房重現生機,改善了古鎮900多戶居民的生活。

2019年11月下旬,楓涇又啟動了第二輪老舊危房修繕工程,將2.27萬平方米老房納入改造計劃,項目惠及和平、友好、新楓3個居委會總計447戶居民。

古鎮老舊危房修繕工程

「在改造中,印象讓我最深的是,居住在上塘街144號的老王,他們家因為門的寬度不夠,這些年來遲遲沒能用上冰箱。」張斌說:「我們在施工過程中開展了人性化的微調,對這戶居民的家門進行了10多釐米的加寬處理,之後,這戶居民立馬買了新冰箱。」

為了從根本上改善群眾住房條件,確保危房改造工作落到實處,楓涇鎮整個改造工作採取「對房不對人」「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工作思路。房屋雖然經過修繕,但依舊保留古鎮風貌,仿舊的門板古色古香,屋頂上的椽子有序交錯,支撐著「落戧屋」式屋頂。

「留住神韻,提升居住體驗,這才讓『住在景區』成為眾人都羨慕的一件事。」張斌說。

除了堅持「一個堅守」,楓涇鎮還堅持「兩個空間」,即人文空間與「老字號」品牌空間。一方面挖掘傳統文化、引入文旅資源、打造特色景點;另一方面加強老字號展示、生產空間及服務平臺建設,促進老字號老品牌在楓涇集聚與復興。

山麓精品民宿

百年民居煥發「改良中式」摩登氣質的山麓精品民宿於2019年「十一」長假投入試營業。依託楓涇人文資源打造的丁聰美術館項目於2019年5月對外開放,經過史料考據,美術館恢復了虹東草堂和草堂「十景」,結合黑瓦白牆的古典空間輪廓和現代布置理念,使亭臺樓榭、假山流水、園林景觀與古鎮相得益彰。

「存量資產騰籠換鳥,改造保持原始原貌」

今年4月,楓涇工業園區內一處生產基地的留存建築被逐一推倒,這塊「大布頭」存量工業用地正式按下「重啟鍵」,金山華平智慧產業園項目啟動,項目全部運營後預計年產值將超過200億元。

金山華平智慧產業園用地原為吉利汽車上海生產基地,始建於2002年,曾有過汽車年生產量近10萬輛的輝煌成績。然而隨著市場變化、生產線調整,近年來基地轉型發展迫在眉睫。為此,吉利控股集團攜手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之一美國華平投資集團打造金山華平智慧產業園,這是目前金山區內工業園區存量用地轉型升級最大地塊。

「對一個我們鎮級政府來講,特色小城鎮建設更應該是一種資源整合式的創新。」 張斌表示,楓涇鎮探索「兩條路徑」,一是內部革新,通過存量資產騰籠換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增量提質;二是外部借力,藉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紅利,推動資源要素加速集聚,推動重大項目落地生根。

長三角路演中心

2016年,楓涇鎮與上海建工集團攜手推進長三角路演中心建設。這裡曾經是驛站、磚窯、絲綢印染廠,2010年因停業,廠房閒置多年;如今,這裡已逐漸成為一個為各類市場主體帶來各種機會的服務平臺。

「在改進過程中,我們都是力爭做到原滋原味,原始原貌。」張斌介紹,裡面的主體建築都保留了原有老廠房,拆下來的舊磚並沒有當做建築廢料,而是切割做了建築牆面裝飾材料和路面磚;作為過去年代工業標誌的老水塔,「穿上」電子屏,未來將滾動播出經濟信息;高43米的老煙囪頂部安裝電子屏,用於滾動播出特色宣傳。老廠區內一處老碉堡也被保留下來,設計施工方在附近修建戰壕等景觀,加深歷史氛圍的渲染。通過一件又一件的精雕細琢,如今的老廠房已經煥然一新了。

「社區治理精細化,讓小康生活更有滋味」

社區治理水平的精細化,帶來的不僅僅是居民的幸福感,還有歸屬感。楓涇鎮如何讓小康生活更有滋味?

興塔片區原本是金山區的一個行政鎮,2005年撤銷鎮建制,原興塔鎮與楓涇鎮合二為一,興塔從鄉鎮變成了社區,原有的行政和辦事機構逐漸被撤併,原先居住的百姓逐步搬遷至楓涇鎮區。按照鎮域規劃,興塔社區規模不再擴大,並逐步向鎮區集中。由於歷史原因,楓涇古鎮與興塔片區的發展總是不在一個起跑點上,興塔片區的城鎮發展、生活品質相對落後,這也常常令居住在興塔片區的居民對楓涇這個家的概念有隔膜。

「同樣生活在楓涇,楓涇鎮區的老百姓已經都用上了天然氣,反觀我們撤制後的興塔地區,卻還在用老胳膊老腿扛液化氣罐上樓。」不少新金山路519弄小區的居民滿腹抱怨。

需不需要更新興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成了楓涇鎮面臨的現實決策。2019年,楓涇鎮迎難而上,用紅色初心「點燃」藍色火焰,開始了興塔地區天然氣項目工程建設,對興塔地區及老鎮區範圍內尚未接通管道天然氣的區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排摸,並擬定了《關於鎮區管道天然氣入戶實施方案》。項目工程覆蓋興塔社區居民約2523戶,如今,楓涇鎮天然氣入戶工程已基本實現全覆蓋。

除了提高社區宜居水平,楓涇鎮還在升級社區硬體配套設施,包括教育、衛生、醫療、養老等基礎設施保障和社區軟體配套服務水平和服務能級。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楓涇中學體育館

3月中旬,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楓涇中學正式被命名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張斌介紹,這個命名是實打實的,享「市重點」同等待遇,今後在自主招生、特色師資隊伍和經費投入等方面都是參照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相應政策,這個對於我們楓涇未來教育的發展都是意義巨大的。

「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在楓涇能落戶一個三級甲等醫院,克服楓涇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張斌說:「後來我們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跟上海龍華醫院合作,2018年成為了龍華醫院分院,實行全日制門診。什麼是全日制門診,就是把龍華醫院最強的科室,比如腫瘤科、針灸科等都在楓涇進行了常態開設,楓涇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專家門診服務。」

「鄉村更新,讓這三類人紮根楓涇」

在探索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過程中,什麼最關鍵?張斌回答:「人的因素,鄉村振興最終要靠人來實現。目前,有三類人在楓涇鄉村通過親身實踐,獲得了成功。」

第一類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返鄉農二代。他們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著與生俱來的感情,又受過高等教育,對農業技術接受能力較強。比如,楓涇像「燦輝果蔬」陸華輝、昊豐合作社張華。在種植過程中,張華最重視的就是將每個水果所施用肥料的名稱、方式、時間,產品收穫、銷售等的日期、方式、數量進行詳細的記錄。

第二類是多年外出務工、有些積累後返鄉的農民。他們愛農村、懂經營、善管理,能推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在楓涇有不少大農戶原來是其他行業的經營者,看到楓涇農村農業發展前景,他們選擇回到農村承包土地,成立了種植合作社。憑著一定經濟實力和管理經營能力,大力發展生產有機農產品,引進適銷新產品,並與盒馬、叮咚等新興生鮮零售平臺合作,拓寬銷售渠道。

第三類是專業型、規模型農業龍頭企業。他們往往擁有農業某個領域的核心技術並已產業化,農業科技含量較高,具有農業品牌效應,規模化、市場化經營,產出效益較大,吸納勞動力較多,輻射帶動能力也較強。

 「記得楓涇的開太魚文化老總何文輝當初來我辦公室談他在楓涇鄉村發展夢想時,感覺這個有想法,但是能不能落地。」張斌說道:「如今他們在楓涇擁有2000畝的水質淨化有機農業基地,通過水質淨化技術,實現淨水養魚。稻蝦共作的種養結合模式在楓涇得到了示範推廣, 2019年開太公司的產值達到5.3億元,稅收交了5000多萬。」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村民「回家」。村民為什麼回家來?因為「農民收入在增加」。

天域·新義田園綜合體(圖片均由楓涇鎮提供)

天域·新義田園綜合體一期,通過出租農民存量宅基地和閒置房屋,將美麗鄉村建設向眾創空間打造轉型,既為企業和創客提供了創新創業新平臺,也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新載體新渠道。例如,村民將面積約60多平方米的房屋出租,每月增收可達1000~2000元,加上其他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可支配收入增加額遠高於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收入。

最近,樂高樂園落戶楓涇的消息又讓楓涇「火」了一把。「樂園的選址在我們楓涇古鎮,滿足了樂高方面『空間上要離市中心遠,但時間上要離市中心近』的要求。」張斌介紹,項目建成後預計會給楓涇每年帶來約300萬的客流。讓人欣喜的是還有總投資百億以上的阿里巴巴飛天園區項目近日明確落戶楓涇,該項目將以阿里集團為主體,以數據中心模式開發建設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雲數據計算中心。未來,楓涇將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責編:王文娟、軒召強)

相關焦點

  • 南潯致力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讓千年文脈流淌不息
    日前,南潯區善璉古鎮又迎來一批媒體採訪團,記者們紛紛用手中的筆頭和鏡頭記錄大運河畔「湖筆之都、蠶花聖地」的獨特魅力。善璉鎮黨委委員姚惠良介紹,將通過做好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把善璉打造成國學研學旅遊的興盛地、文化產業經濟的集聚地、宜居宜業宜遊的示範地。千年大運河,推動了地域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播、社會的變革。自古以來,大運河與南潯古鎮的關係就十分密切。大運河對南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的成型和發展以及沿線集鎮的興盛,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 上海虹橋千年古鎮加快煥新步伐 "蟠龍古鎮"將重新被喚醒
    上海虹橋加快千年古鎮建設,"蟠龍古鎮"將重新被喚醒。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鮑筱蘭上海報導  蟠龍古鎮——這個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鎮隨著項目的推進也將揭開嶄新面紗。6月23日,記者從上海虹橋商務區獲悉,為加快千年蟠龍古鎮的煥新步伐,「勞動美、戰疫情、促生產、保目標」勞動競賽在蟠龍天地項目工地現場開啟。「開發建設高品質、對標國際創一流」立功競賽活動也正如火如荼開展中。
  • 「最美」古鎮,近千年歷史,少有保留著古味,未被商業化的景點!
    黃姚古鎮位於廣西賀州昭平縣東北部,是中國十大最美古鎮之一。起源於宋代,建於明萬曆年間,興盛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因鎮上以黃、姚兩姓居多,故名「黃姚」。為什麼是商業化錯過的小鎮?第一,黃姚古鎮真的很小,兩天一夜遊就夠了;第二,其實她很多地方都在開發未開發,古鎮內部基本保持原貌,有人說:「黃姚古鎮就像是一個千年的詩集,被遺忘在圖書館僻靜的書架上,當人們不經意間走過,翻開這美麗的篇章時,那種古樸典雅的風格立刻徵服了人們的心」。人山人海之後,人群散去,你看到的是和平,群山環抱的古鎮,是被上天眷顧著的。
  • 綦江東溪鎮 千年古鎮存風韻 五美東溪展新姿(組圖)
    1、遊千年古鎮 尋東溪印象枕著小溪水,踏著石板路,聆聽老漁歌,賞遍古鎮情。走進東溪鎮,猶如穿越了2000多年的歷史風雲,又好似踏入了牽掛已久的夢境原鄉。這片157平方公裡的土地,一頭牽著千年滄桑,一頭連著現代文明,古今交織纏綿,新舊攜手而行,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被人們嚮往的旅遊重鎮。「四合院、風火牆、吊腳樓、牌坊……處處都是美麗的景色,處處都有好聽的故事。」
  • 合肥這個村入選第七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此前已有24處…
    3月9日,安徽省民政廳公布了第七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候選名單,合肥市長豐縣義井鄉蔡崗村入選。開展地名文化遺產認定工作,對保護歷史古蹟、挖掘地名文化遺產記憶以及傳承優秀地名故事有推動作用,讓海內外遊子能更好地記住鄉愁。 劉新軍說,安徽歷史悠久,地名文化遺產豐富。從2014年開始,安徽率先在中國開展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認定保護工作。評定的硬指標包括集鎮、村落形成至今達1000年以上,專名沿用也要達1000年以上;軟指標則是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內涵等。
  • 熊貓社區小鎮故事|走進千年城廂古鎮 探尋4街32巷老城肌理
    成都以北,青白江區城廂古鎮,自古便是小北川道上的商貿重鎮,是成都唯一傳承千年縣域格局的古鎮,也是青白江文化的核心地標。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城廂古鎮傳承了宋代的龜背制格局,有1400餘年縣治歷史,其有聚邑可考的歷史已超2000年,目前有6處省級文保單位,64處院落,保存了4街32巷的老城肌理。
  • 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芙蓉鎮
    芙蓉鎮是一座具有兩千年歷史的古鎮,也是一個山城,原名王村,位於酉水之陽,距縣城48公裡。原為西漢酉陽縣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達洞庭,自古為永順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稱。因宏偉瀑布穿梭其中,又稱"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 是什麼讓千年古鎮煥發新顏?
    從黃山下來,便步入了古徽州的千年古韻裡,南屏、呈坎、西遞、唐模、屯溪,隨便一個,都能讓人沉迷在江南水鄉的意境之中。在黃山市屯溪區,老屯溪人有句代代相傳的俗語「明清個屯溪,唐宋個黎陽」,它告訴了人們黎陽在黃山人心中的分量。黎陽比屯溪老街歷史還早,可以說是今日屯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 千年古鎮楓林如何續寫文化新篇
    千年古鎮楓林如何續寫文化新篇 2020/07/20 00:02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單暉 瀏覽:3249
  • 努力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
    必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要求,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依法有序組織市民參與社區治理,努力提供精細城市管理和良好公共服務,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必須保持「生活城市」「休閒之都」的鮮明特質,突出傳承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整體性與獨特性的統一、大眾性與品位性的統一,營造高品質生活環境,促進人與城市和諧共生,為實現城市永續發展提供豐厚滋養、文化沃土和創造源泉。
  • 老舊社區煥活力 擘畫宜居新圖景
    原標題:老舊社區煥活力 擘畫宜居新圖景   在電白區水東街道有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老居民區——忠良社區。近年來,創衛春風吹進了忠良社區。
  • 屏南縣雙溪鎮:千年古鎮 古樸如畫
    有著千年歷史的雙溪鎮,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擁有堪稱「天下絕景、宇宙之謎」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白水洋·鴛鴦溪」風景名勝區,還有一大批文物古蹟。雙溪古鎮又名紫城,因南北兩溪繞村交匯後西流而得名。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到1950年,雙溪是屏南縣衙所在地,屏南立縣的歷史,是從雙溪開始的。200多年作為縣治中心,使它積累下深厚的歷史與人文色彩。
  • 青白江區城廂「活化更新」進行時 先鋒書店、喜林苑、新星星藝術等...
    資源稟賦+模式創新眾多文化頭部品牌搶先入駐城廂古鎮城廂古鎮傳承宋代的龜背制格局,擁有6處省級文保單位,64處人文院落,保存了4街32巷的老城肌理,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是成都唯一傳承千年縣域格局的古鎮,也是青白江文化的核心地標,一座沉睡在成都東北部的千年古鎮。
  • 重慶磁器口每天人擠人,另一千年古鎮卻已空空如也,被我們遺忘
    當我們對重慶磁器口古鎮的好與不好津津樂道時,我們卻不知道,重慶其實不止一個古鎮,甚至也不止幾個古鎮,還有很多千年古鎮,百年古鎮。對比磁器口古鎮的繁華和熱鬧,重慶另一些冷門的千年古鎮卻已經在不斷破敗,沒落,甚至被我們遺忘在時間的角落。
  • 廣播劇丨白洋澱邊的千年古鎮
    雄安新區安新縣的安州鎮,古稱葛城、濡陽,發源於戰國時期,是一座千年古鎮,這裡的古蹟、遺址頗多。沿著白洋澱大道進入安州鎮,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具有強烈年代感的古城牆。相傳,安州城系宋代名將楊延昭駐軍御遼所築,初為土城,明萬曆中期以三合土為基,以大磚修築城牆。
  • 樂山蘇稽古鎮4月全新亮相 與你相約千年之戀!
    蘇稽古鎮,河水漣漪,一張一弛,剛柔並濟。天氣晴好,峨眉山近在咫尺,山水相映成輝,絢麗旖旎。時光荏苒,鬥轉星移,歷經千年歲月的洗禮,鉛華褪去,更顯真實與滄桑。沿河兩岸樓房林立,青石板歷經歲月磨礪,歷史的滄桑感鐫刻於此,讓人感嘆於先人的智慧創造,對文化的信仰也油然而生。
  • 為宜賓縣橫江古鎮量身打造 馮家妹主演電影《那朵花的名字叫白蘭》開機
    是怎樣的古鎮氣息、怎樣的文化底蘊讓人沁人心脾、流連忘返?一部為千年古鎮——橫江「量身打造」的電影《那朵花的名字叫白蘭》,即將帶領世人一起走進橫江古鎮,聆聽那些藏了許久的往事、憧憬未來美好的藍圖。宜賓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說,「橫江鎮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宜賓縣旅遊開發的龍頭,以電影的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現這些文化資源並吸引遊客,起到更有效的推廣作用。」  據了解,宜賓縣橫江古鎮位於宜賓縣西南石城山下,是千年古鎮,歷史悠遠,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東漢時期形成集鎮,元朝至正三年(1343年)設立巡司。
  • 狄青絲綢之路時修建的古鎮,黃河千年古鎮演繹神奇故事!
    青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和貿易中心,唐、宋、元、明時期邊塞軍事重鎮,素有「黃河千年古鎮」之稱,2006年被甘肅省建設廳、甘肅省文物局命名為「甘肅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太平街:走過兩千年,仍是最潮那條街
    太平老街在傳承長沙城兩千年文脈的基礎上,生長出枝繁葉茂的「有機更新」之樹,枝幹的養分被傳送到老街的每一條小巷,處處呈現出鮮活的生機。走讀團漫步在天心區太平街片區,沿著歷史的隧道,穿過幽深小巷,感受有機更新後太平街迸發的無限活力。
  • 上海松江泗涇古鎮,低調的千年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是項天舒先生所作「古鎮泗涇竹枝詞」中的詩句,也是泗涇下塘街的真實寫照。這裡因通波涇、外婆涇、洞涇、張涇四水匯集而得名。元代後期始成集鎮,請順治年間,釀造、米市、木行業等興旺,聞名江南。這裡的古鎮老宅,修舊如舊,重煥光彩,這「月棲華明」取自泗涇名人元末文學家陶宗儀的詩句「風月沼萍雲影淡,月棲徑竹露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