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中,有點能力的顧佳,把老公從煙花編程師打造成了「許總」,也把自己打造成了裡外一把手的全職太太。
自從搬進富人區後,她為兒子能上頂級幼兒園,費盡心機接近王太太:送自己拿手的蛋糕;停電時,她把自己的拖鞋讓給王太太,自己赤腳下樓梯;為王太的兒子獲得小行星的命名權。
她的一番努力終是沒有白費,最終兒子許子言進了學區幼兒園,也收穫了王太太對她的一點信任。
在王太太的引見下,顧佳第一次參加太太們的聚會,她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名牌包包竟然拿不出手。太太們的朋友圈合影,自己也被截掉了。
為了自家生意多些訂單,她說服老公,拼了家底買了一個愛馬仕包,為的就是打入太太們的圈子。
她也確實成功了,第二次合影終於沒有被裁掉。並且還通過於太太,為自己公司拿了一個大訂單。
聰明的顧佳,發現太太們聚會,簡直就是個信息交流大會,她覺得這是個很不錯的機會,便接手一家甜品屋,把太太圈下午茶固定在這個場所裡面,自己可以從中得到有用的信息。
結果,顧佳卻掉進了最牛氣的李太太挖的坑裡。
李太太在聚會時,有意無意地說起自己有一個茶園,生意不好不壞,想轉手不做了。顧佳一聽,卻信以為真,覺得李太太那麼牛氣,隨便做做的生意,肯定差不到那裡去。
她很想接手,但老公許幻山一再反對,她堅持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甜品店轉手籌措資金。最後許幻山還是同意了。
就算聰明如顧佳,也難逃上當受騙的結局。
她沒有經過實地考察,就急匆匆的和李太太籤轉讓合同,最後到茶園一看,才知道李太太給自己挖了個坑。
當她再次出現在太太圈時,太太們說要清理門戶,憤怒的顧佳最後留下一番慷慨激昂的陳述:
謝謝你啊,李太太,為我這麼個不起眼的人,你還費盡心思挖了這麼大一個坑,我心甘情願為我的錯誤買單,人走的每一步都得付出代價,我付我的。各位呢,將來也一定會付你們自己的。一直覺得自己有捷徑有靠山,這叫價值觀扭曲,像我一樣,總有一天會被糾正。不同的是,我還能在擁有自己姓名的時候離開。各位呢?因為冠著夫姓而生活,活在丈夫的價值半徑裡,再刨一點優越感,聚在一起炫耀、比較,真的是越光鮮越可悲。我叫顧家,後會無期!
之後瀟灑離去!
說實話,這個情節在氣勢上確實很勵志、很雞湯,但卻經不起推敲。
首先,雖然顧佳聰明能幹,但憑她的實力,原本混太太圈就是勉強而為之,一來是想為自家生意拿到一些訂單,二來是自己為了得到一些有用的商業信息。
明明知道太太圈裡的人,都是以資源交換為目的,沒有什麼友情可言,更談不上什麼信任了,可偏偏這時的顧佳犯迷糊了,幾百萬的生意,不親自去查看一番,就憑著自己對李太太的信任,著急忙慌地和李太太籤訂了轉讓合同。
這個情節有點刻意,邏輯不太通,好像女主被坑只是因為她想混太太圈一樣。
本來是她自己太自信了,成年人的社會上,只要有利益,就有血雨腥風,明刀暗槍。所以她只要在生意場上混一天,就要做好應戰的準備,結果,她把被坑的原因歸因於和太太們打交道?離了太太圈就沒事了?
這個想法也太簡單幼稚了!
最後她說自己付出了代價,以後太太們也一定會的,感覺這地方有點葡萄酸的心理呢?
講真,她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而上當受騙,她為此付出了代價,這和走不走捷徑沒什麼關係。
曾經看到一句話:支撐這個世界的並不是道德和文明,而是冷冰冰的叢林法則。物競天擇,最終的結果不是文明和道德設計的最優解,而是多方力量博弈的均衡解。
顧佳對這個叢林法則貌似沒有參透,有點不符合劇中人情練達,飽經沙場的女強人人設。
真正的上層社會的太太圈,大多數人也不會像劇裡那樣囂張跋扈,目中無人,整天就知道攀比、炫耀。
要知道她們都是很聰明,可以學到很多普通人接觸不到的知識與套路,並且足夠自信。
她們有虛榮心是肯定的,但不會整天靠和別人的比較來獲得心理滿足感。
上層社會的太太們,不會像普通人一樣,輕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她們在處理事情時,會儘可能選擇利益最大化,她們對付別人的時候,也不會像劇裡的太太那麼囂張,而是習慣使用陰招,太過明顯,會讓太開始提防你,對今後的發展沒有好處。
說什麼人家走捷徑,人家家裡有錢,靠老公,就是走捷徑?這個觀點太可笑了。自己栽了跟頭,說人家以後也一定會付出代價,不知道顧佳的自信是從哪裡來的。
自己上當受騙了,為什麼人家也要上當受騙付出代價?沒吃過虧,人家能走到現在?
再怎麼不濟,以後老公要離婚,怎麼著看在孩子份上,也會分得一些財產的,畢竟她們每個人的家庭財力都是不菲的。
顧佳卻笑話她們冠著夫姓,活在丈夫的價值半徑裡,找優越感。
說實話,越是富有的人越不容易離婚,因為男人都很聰明,能夠爬到金字塔頂層的人,名氣和財力都不差,這個階層的人,一般比較看重自己的身份、地位,特別是名氣。
太太圈bug太多,大家族的富太太不是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至少學歷見識不可能差,會差到跟劇中一樣嗎?除了暴發戶家的太太有可能這樣。
劇中,顧佳動不動一通說教,灌雞湯,其實也只是編劇自己想把她弄個高大上的人設而已。
大家如何看呢?歡迎留言區發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