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如果有意外誰來繼任?「指定倖存者」到底有多少秘密?

2021-01-09 三味新知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

本期導讀

美國總統一旦發生意外,有完備的繼任體系。甚至為政府「團滅」的災難性結果,設計了「指定倖存者」制度。

/欄目主理人/ 邵聖懿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01 美國總統繼任順位多達18人

【上一期】關於英國首相的話題講完之後,很多朋友留言問美國總統詳細的繼任順位,看起來大家對美國的事還是比較感興趣。另外一看日曆,巧了。今天是4月14號,在1865年的今天(4月14日),正好是林肯總統遇刺身亡,這是現實之中需要用到總統繼任順位制度的一個例子。

那咱們今天就詳細來說說美國總統的繼任順位,目前一共有18個人在這張繼任順位表上。另外一旦美國政府遭遇重大意外,比如說核打擊,導致所有政府領導人「團滅」的時候,為什麼一定會有一個所謂的「指定倖存者」能夠存留下來,維持政府的運作?

上期我們講過,英國首相根據英國「不成文憲法」是沒有一個完整的繼任制度的法理性規定的。但是美國完全不一樣,這個國家非常有危機意識,所以從1792年開始,他就有清晰的總統繼承順位的法理性規定。美國的憲法是1789年才通過的,也就是說憲法通過之後三年,他就有了第一個總統繼任順位的法案。當然在過去200多年間,繼任順位也不斷的有一些補充、調整,到今天的樣子。

我們可以先看這樣的一張表,這就是目前的川普政府的總統繼承順位表,一共18個人。這個非常清晰的表明了當總統出現意外的時候,如何依次往上順位遞補成總統。咱們就結合這張表來做一個解釋,相信各位就更好理解。

總統繼承順位表

第一位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副總統,因為美國的影視作品演得實在太多了:總統出現意外或者突然死亡的事件,這時候繼任總統的就是副總統。而且在美國,副總統是要和總統一起參與大選,通過競選才能夠成為副總統的,所以他對於總統來說是最親密的合作夥伴,他對於整屆政府的施政綱領也是非常的了解。所以在總統出現意外的時候,副總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這個順理成章。

02 美國國會兩院制 多數人vs少數人的公平

副總統之後,第二、第三順位的繼承人分別是眾議院議長和參議院臨時議長,這兩個議長可以稍微說一說了。大家可能看這個字面有點混淆,眾議院、參議院是怎麼回事?

要說參眾兩院,先得說美國的整個政治系統的運行制度,他叫「三權分立」。這個詞可能大家聽過,就是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互相制約。總統擁有行政權,議會(在美國一一般叫國會)就是參眾兩院擁有立法權,司法權在獨立運作的大法官手裡,這是互相制約的一個三角系統。國會掌握了立法權,這一點和英國議會是一樣的。

上期我們說過,英國兩院制的議會系統分成上議院和下議院,分別對應著貴族和平民。美國國會也是一個兩院制的系統——參議院和眾議院,但是他和英國的兩院制完全不同。英國有非常涇渭分明的貴族和平民的階層對立,但是美國是沒有這種階層區別的,美國都是平民。

美國你想啊,在歷史上他就是推翻了英國的這種貴族統治,建立起來的一個新興國家,自由平等是他所倡導的核心理念。所以參議院、眾議院全部都是由平民當中產生的。

大家可能會問了,既然都是平民產生,為什麼要分成參眾兩院這麼麻煩?這個實際上就是一個怎麼樣去實現公平的問題,相對公平和絕對公平之間怎麼樣來找一桿秤來平衡的問題。因為美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分成50個州,這個之前我們在講《人類群星閃耀時》時講過一點美國歷史。這50個州發展的情況、人口的多少,完全不同。像加州這樣的大州將近4000萬人口,而一些小州像佛蒙特、懷俄明可能只有五六十萬人,人口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這中間實際上就形成了一個矛盾,就是怎麼樣你既照顧更多人的意願,同時也不忽視每個州的利益?這是需要找一個平衡的。如果按照人口數量的角度來考慮絕對公平,代表更多人的利益,那一定會出現一個問題:人口多的州議席就多,人口少的州議席就少。其實美國眾議院就是這樣的一種運行邏輯,它叫做「比例代表制」,它一共435個席位。你可以算一下,美國一共3億人口,3億除以435,大概75萬人口一個議席,這個恰恰就是眾議院的議席分配狀況。

比如加州這樣的大州將近4000萬人口,那他就有53個議席;小州佛蒙特、懷俄明只有五六十萬人口,不到75萬,但是我保證你至少一個議席。所以議席數量在眾議院各州是不平等的,這個叫做「比例代表制」。聽起來好像代表了更多人公平的「比例代表制」其實也有問題,就是當大州和小州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大州一定贏,小州沒機會。因為大州議席多,人多力量大,你小州投票你也沒機會。所以這個就可能在大小州出現矛盾的時候,大州欺負小州,這是眾議院的一個情況。

美國現任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

正是因此,美國兩院制設計出了參議院。參議院實際上和眾議院是完全不同的一種代表制度,它叫做「平均代表制」。參議院100個議席,每個州不論大小、不論你多少人口,都是兩個議席。大到加州4000萬人口,也是兩個參議員,小到佛蒙特、懷俄明五六十萬人口,也是兩個參議員。這就和眾議院席位的「比例分配製」完全不同了,所以參議院可以說是比較公平的代表了各個州的利益,因為小州我也有兩票,我的話語權和你大州是完全一樣的。

因此眾議院和參議院其實是互相制衡的一種關係,這就是美國兩院制設計的一個初衷就是我既要保障更多人的利益,同時也不能因此傷害了那些小州,這是美國的參眾兩院。當然這只是一個設計的初衷,真正運行起來有各種故事,你懂的。

03 部長繼位順序——先來後到

那麼回到我們剛才說的總統繼任的順位上,在副總統之後就是眾議院議長。我記得前兩年有兩個好萊塢的電影,好像都是以白宮被恐怖分子攻擊為背景的。一個叫《白宮陷落》,還有一個好像叫《驚天危機》,這裡邊都是總統、副總統因為各種原因都無法履職,那麼這種情況底下第二順位——眾議院議長會成為總統,這個情節在兩部電影當中都曾經出現過。

《白宮陷落》劇照

那麼在眾議院議長之後,第三順位叫做參議院臨時議長。大家會問了,參議院議長怎麼還要加個「臨時」?

這個就是因為美國參議院的議長是由副總統兼任的,但是注意了,副總統本身並不是參議員——我們剛才說了50個州每州兩個參議員,一共100個參議員。副總統只是主持參議院的會議,或者在參議院投票極其少的情況底下會出現50對50平票的時候,副總統這時候有一票投票權。那麼更多時候有一個參議院臨時議長,來負責整個參議院的運行,這個人他的總統繼任順位就是在副總統和眾議院議長之後排在第三位。

美國現任副總統彭斯

那麼在這前三位之後,接下來的15位都是總統的內閣成員了。內閣成員當中第一位的就是國務卿,國務卿在美國相當於外交部長,他負責的是美國的對外事務,他也是整個內閣當中的二號人物,所以總統繼任順位在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參議院臨時議長之後就是國務卿了。再往下就是各個部的部長,依次往下排,從財政部長、國防部長、司法部長一直往下排到最後一位的國土安全部長。

有些朋友可能這兒馬上要問了,說這些部的部長順序是怎麼排的?是不是說明有些部他顯得更重要就往前排,有些部不那麼重要就往後放?那完全不是,美國人在這方面設計邏輯很簡單,叫先到先得。這些部的部長在總統繼任順位上的排序,完全是按照各個部成立時間來定的。

你比如說財政部,那是美國最早就有的部,所以在國務卿之後就是財政部長;然後國防部長,曾經叫做「戰爭部長」,那是在以前,二戰之後叫做國防部長。所以這些部按照成立時間來排,一直排到最後一位的叫做國土安全部長。國土安全部是美國最新的一個部,那是在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之後才成立的一個部,所以國土安全部長在總統繼任順位上是排在最後一位。

04 當總統有硬指標

但是看這張表,大家同時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在18個人的表裡邊,只有17個人有繼承順位,排在第14位的運輸部長趙小蘭是沒有繼承順位的。這是為什麼?是不是區別對待華裔呢?完全不是。

美國現任交通部長趙小蘭

因為美國的憲法規定了你要就任美國總統,有三個硬指標:第一個是35歲以上;第二個是在美國生活超過14年;第三條最重要,就是你出生的時候就是美國公民——這意味著你必須要在美國國土上出生,或者是你的父母雙方在你出生的時候都是美國公民,這樣你出生就是一個美國公民。

那麼像趙小蘭這樣後來移民去美國的華裔,因為你不符合這第三條,所以你就沒有資格就任美國總統,所以你這一位就被空過去了,趙小蘭是出生在中國臺灣的。

美國總統的繼任順位當中有沒有曾經出現過華裔呢?當然是有過的。就是在歐巴馬政府的時候,當時能源部長叫做朱棣文。朱棣文祖籍是江蘇的,他是出生在美國,所以出生的時候就是美國公民,後來是當了能源部長,所以他在歐巴馬政府當中是出現在了總統繼任順位表上的。

第12任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

05 指定倖存者制度 防止領導一鍋端

而且更重要的是朱棣文曾經多次承擔這個叫做「指定倖存者」。這就是我們今天開頭埋的一個扣,美國政府「指定倖存者」制度是怎麼回事?這個說到底就是美國政府在運作當中設計了一個未雨綢繆的制度。

他設想了最壞的情況,就是當出現重大意外,比方說核打擊來臨的時候,如果出現政府所有官員團滅的時候,那麼誰來成為總統帶領美國繼續運行?這叫做「指定倖存者」。這套制度是在冷戰期間設計的,因為當時大家都擁有核武器了,擁有那種瞬間讓對方整個政府團滅的核威懾能力。

《白宮陷落》劇照

所以當美國政府有這種需要所有官員出席的重大活動的時候,現在主要是兩類——一個是總統的就職典禮,第二個是叫做國情諮文演講。那麼在這種場合的時候,按理來說我們剛才提到的18人的總統繼任順位表上的所有成員,包括總統本人都會在現場出席。

那麼一旦被團滅,整個政府就沒有人運作了。所以這個時候一定會有繼任順位表當中的一個人,這十八分之一被保護起來,而且是被美國特勤局秘密的保護起來,外人是不知道他被藏在哪裡的。

川普 2019 年國情諮文演講

那麼當重大活動結束之後,所有的參與活動的官員回到自己工作崗位之後,「指定倖存者」就失效了,所以他是一個臨時的稱謂,而且每次重大活動期間「指定倖存者」的人選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指定倖存者」你必須要符合美國總統就任的硬指標,也就是說在如今的川普政府當中,比方說趙小蘭她就沒有機會成為「指定倖存者」。

關於這個制度曾經有過一部美劇,就叫《指定倖存者》。故事背景講的就是在美國總統的國情諮文演講期間,恐怖分子發動襲擊炸死了包括總統在內的絕大多數的政府高官,導致「指定倖存者」制度被激活。

《指定倖存者》劇照

當時的「指定倖存者」是排位在總統繼任順序上很靠後的住房與發展部長,他一躍成為了美國總統。這是美劇設計的一個非常極端的情況,但是很清晰的講明了「指定倖存者」制度是怎麼回事。但是在現實當中,「指定倖存者」制度從來就沒有被真正的激活過。

那麼美國總統的繼任順位在歷史上總共有9次被應用,這個9次其中8次是美國總統在任內死亡,這其中包括了四次美國總統遇刺的情況,包括林肯總統、JFK就是甘迺迪總統——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關於這些故事將來可以詳細展開來慢慢講。

約翰·F·甘迺迪總統遇刺後,副總統林登·

還有四次是病逝。還有一次是「水門事件」的尼克森,尼克森在國會彈劾他之前主動辭職。那麼這9次由於總統無法繼續履行職務,都是按照美國的總統繼任順位,由副總統頂上的。所以在現實的歷史當中,非常複雜完備的美國總統的繼任順位18人的表,一共9次應用,都只用到了第一格就是副總統這一格,第二格眾議院議長都沒有被用過。好了,這就是美國總統的繼任順位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指定倖存者」:總統大權在手僅一天
    每年的國情諮文演講,是美國政壇大腕們集體露臉的機會。然而,機敏的人可能會注意到,在眾多達官顯貴的名單中,總有至少一名內閣成員「神秘缺席」。當有人詢問老布希時代的退伍軍人事務部長愛德華·德文斯基為何缺席1990年國情諮文演講時,德文斯基表示,那天,他被送到華盛頓之外當「替補總統」——學名「指定倖存者」。
  • 日本也有了「指定倖存者」,這些「接班人」都是怎麼來的?
    而這樣的「未雨綢繆」似乎也給了其它國家一次提醒,那就是當疫情成為一場無差別攻擊的「全球戰爭」,其它國家也做好了「指定倖存者」計劃了嗎?所謂「指定倖存者」,其實一些國家在面對總統或高級領導人聚集在同一處時,故意安排的一名缺席內閣成員。說白了,這就是為了防止國家高層被某場意外「一鍋端」後國家停擺。當然在不同的國家,這些「接班人」也各有不同。
  • 【20150413 橙周刊周一季·環球】揭秘美國的「指定倖存者」 成為...
    如果美國總統在任期內無法履行職責,他的接替者的人選順位是非常明確的,依次是副總統、眾議院議長、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然後是國務卿、財長、國防部長……一路排到能源部長、教育部長、退伍軍人事務部長等相對邊緣的內閣成員。    問題在於,假若出現最極端的情況——所有高級領導人聚集在同一地,而這個地點突然發生重大變故,無人生還,又該讓誰來領導美國呢?
  • 觀《指定倖存者》有感
    劇名的「指定倖存者」,一般是指在美國總統和國家其他高級領導人聚集在同一處時故意安排的一名缺席政府成員,此舉是為了確保在總統、副總統、國會領袖及政府成員全體喪生之後仍有一名部長級官員能夠依照1947年通過的《總統繼任法案》成為美國代理總統
  • 【新劇推薦】《指定倖存者》Designated Survivor
    《總統繼任法案》(Presidential Succession Act of 1947),美國總統一旦離開其職務,將由副總統、參/眾議院議長及內閣成員依以下的順序依序遞補,而內閣的排名順序基本上以內閣職務的成立時間為準。
  • 人人都該懂的「指定倖存者」機制
    該劇講述了美國內閣一位住房和城市發展部部長Tom Kirkman突然在一次恐怖襲擊(總統與其他內閣成員及國會成員全部遇難)後依據指定倖存制度成為總統的故事。很緊張,也很有意思。事實證明,陰謀集團之所以特意想方設法讓他成為指定倖存者,就是因為他無黨派,而且看上去是最不適合成為總統的人,也便於他們接下來繼續自己的陰謀。只不過,男主讓他們意外了。
  • 《60天,指定倖存者》超越原版的韓版「指定倖存者」:內憂外患、陰謀權鬥以及一個總統的養成
    韓劇《60天,指定倖存者》,翻拍自美劇《指定倖存者》,講述了當總統和幾乎所有政府高官都死於爆炸襲擊後,唯一倖存的內閣官員成為代理總統,穩定政局、追查真兇的故事。原版美劇雖然也有創意,但隨著展開以及從整體而言,強調的恐襲懸念以及白宮政治風雲這些內容其實也不算新鮮,跟諸多珠玉相比沒有特別的優勢。
  • 推薦一部美劇《指定倖存者》
    和《紙牌屋》一樣,這是一部政治陰謀劇,所謂「指定倖存者」,就是美國總統、副總統、國會領袖及內閣成員如果需要聚集在同一處時,一定要故意安排一名內閣成員缺席,避免出現意外事故後被一鍋端。這名故意缺席的內閣成員就是designated survivor(指定倖存者),由他來擔任總統的繼任者。
  • 《指定倖存者》不是另一部《紙牌屋》,而是美版《甄嬛傳》
    根據記載首位「指定倖存者」出現在1981年2月18日,時任美國教育部長特瑞爾·貝爾成為「指定倖存者」,被白宮特勤局保護在秘密地點,當時美國總統裡根在國會發表演講,國會山上匯集了全部美國參眾議員、除貝爾外的內閣全體成員及美國高等法院大法官。
  • 韓劇《60天,指定倖存者》來襲!突然你有總統的權力,會怎麼樣?
    《60天,指定倖存者》在原來美版主要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有關韓國國情的元素。這是一個關於政治家的故事,韓國Kaist化學系教授出身的環境部長(池珍熙飾),突然在一次恐怖襲擊後被成為了總統,因為在那次恐怖襲擊中,在他以上所有擁有繼承權的人都死了。
  • 美劇推薦——《指定倖存者》
    今天給大家安利一部美劇《指定倖存者》。上周的美國大選看得連我這個對政治莫不關心的吃瓜群眾都覺得美國政治好有趣啊。
  • 一文讀懂英國首相的選舉制度,萬一有意外,誰來繼任呢?
    本欄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本期導讀英國首相一旦出現意外,誰來繼任?這事為何英國人自己都懵圈了?英國首相為何沒有美國總統的繼任順位制度?但是這個過程導致一個現實問題被放到桌面上來討論了,就是當首相缺位的時候,誰來帶領英國政府繼續運行?英國有沒有一套首相繼承的順位制度?今天咱們就來探討這個話題。說到政府首腦突然缺位——這種缺位有可能是意外失蹤、突然的去世,或者是失能造成的,當發生這樣缺位的時候,誰來接替政府首腦呢?這個問題大家可能馬上就會想到的一個參照系,就是美國。
  • 花美男的自我救贖——李俊赫參演《60天 指定倖存者》
    看過一部美國災難片《白宮陷落》,偶然發現去年一部韓劇《60天 指定倖存者》頗有相似:國家執政中心遭恐襲。
  • 美劇《指定倖存者》:政治驚悚劇的迷局
    《指定倖存者》預告「保護美國總統最得力的那個人突然成為總統」,可是誰來保護他呢?主演了美劇《24小時》八部半的基弗·薩瑟蘭,這一次不再是「小強」(傑克·鮑爾),而是即將被迫辭職的住屋及城市發展部長湯姆·柯克曼,就在他要去海外擔任閒職時「順便」做了「指定倖存者」,從此他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國會發生不明爆炸,他的高階同事們全部喪生,「小強」成了總統。
  • 閒話一部電視劇《 Designated survivor》(指定倖存者)
    )在 Netflix 和美國 ABC 電視臺熱播。所謂「指定倖存者(Designated survivor)」指的是在美國總統和國家其他高級領導人聚集在同一處時故意安排的一名缺席內閣成員,此舉是為了確保在總統、副總統、國會領袖及內閣成員全體喪生之後仍有一名部長級官員能夠依照《總統繼任法案》成為美國代理總統。
  • 指定倖存者 | 別慌,你們都玩兒完了還有我
    而這一次,在《指定倖存者》裡他作為「指定倖存者」,乾脆自己成了美國總統。保護美國總統最得力的那個人,這一次成為了總統,可是誰來保護他呢?總統的寶座來的順暢,坐的卻並不安穩。在「9·11」事件後,「指定倖存者」從一名變成兩名。
  • 同樣是《指定倖存者》,美國人盛氣凌人,韓國人沉默寡言!
    現實裡,如果真發生類似情事,該是十分有趣的話題。2016 年的美劇《指定倖存者》,與2019 年根據相同題材翻拍的韓劇《60天,指定倖存者》,透過戲劇反映兩國文化趨向,則頗似"劇外版的平行宇宙",或可提供我們一個有趣對照,比較東、西文化,以及韓、美兩國,對英雄、領導人的不同認定和期待。
  • 下飯神劇《指定倖存者》完結,期待第四季
    《指定倖存者》第四季會不會播出?如果會的話,會在什麼時候播出?在陰謀驚悚劇《指定倖存者》中,基弗·薩瑟蘭飾演總統內閣成員湯姆·柯克曼,在一場重大襲擊後,他突然成為了美國的總統。《指定倖存者》第一季於2016年9月在ABC首播,第二季於一年後首播,共22集。
  • 美劇漫談125: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記《指定倖存者》Designated Survivor開播)
  • 《60天,指定倖存者》都是總統制下的美韓自由資本主義電視劇到底有何區別
    瀏覽網站時候發現的韓劇,看劇情簡介應該挺有意思,一開始以為是棒子自己的創意,GOg後才知道存在一部相同的美劇,先去看看美劇版,在來評述下棒子的抄技。先看下劇情簡介韓版: 《60天,指定倖存者》在原版主要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有關韓國國情的元素。這是一個關於政治家的故事,他突然從環境部長晉升到了總統,因為在國會上發生的一次爆炸中,排在他前面的總統候選人都罹難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