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宇宙"既是個科學理論,也是熱門的戲劇題材,經常用來比對同一主人翁置身於不同"宇宙"、"時空"裡的迥異人生與奇特際遇。現實裡,如果真發生類似情事,該是十分有趣的話題。
2016 年的美劇《指定倖存者》,與2019 年根據相同題材翻拍的韓劇《60天,指定倖存者》,透過戲劇反映兩國文化趨向,則頗似"劇外版的平行宇宙",或可提供我們一個有趣對照,比較東、西文化,以及韓、美兩國,對英雄、領導人的不同認定和期待。
在此先簡述一下美、韓兩劇"共同"的劇情大要:儘管地域、國勢不同,這兩部政治劇集同以慘絕人寰的重大國家災難開始——在總統發表國情諮文的場合,國會大樓突遭恐攻、溘然崩塌。罹難者除了總統本人,還有全體內閣官員、以及參眾兩院所有國會議員,逾千名各界精英共赴黃泉。
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根據法律,唯一一位因故未能與會而倖存的內閣閣員必須立即就職、擔任代理總統,扛起帶領國家渡過難關的重責大任,他就是所謂的"指定倖存者"。
這位原本相對冷門、排名末座的內閣閣員,在美劇裡為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長科克曼,在韓劇則為環境部部長樸武振。前者原為專業建築師、後者出身大學教授,兩人都帶著濃濃的學者氣息,質樸坦誠、沒有心機。
這樣的政治素人,如何在風雨飄搖的危船上,應對爾虞我詐的國際強權、虎視眈眈的政黨對手與疑慮恐懼的幕僚團隊;在煙硝、屍塊、廢墟與兇手不明、漫天謠言裡梳理頭緒、殺出血路?
01東西方主流文化下,政治人物"表現出"的顯著差異
肇因於環境需求、主流政治文化不同,兩人的應對分歧,在開場後不久就明白顯現:
同樣在驚惶失措、不知所以的情況下接受大位,進入軍事戰情室,直面聲勢凌人的軍方將領;因為壓力導致腸胃反絞、退避洗手間狼狽嘔吐,尷尬地聽聞隔室素未謀面的新聞官,單憑履歷就對自己無情批評。
出了洗手間,照面那位魯莽部屬後,韓國樸武振的反應是自反而餒、思索可有辭職空間?美國科克曼卻當場下令:"我是當前國家僅有的選擇,而你還有52分鐘為我擬好一篇講稿、說服美國民眾何以這是好事!"
美、韓劇組刻意安排的這一幕,一開始就顯明兩國文化差異:美國崇拜強者,不管私下有多戰兢、狼狽,面對公眾、部屬,你只能堅定果決、胸有成竹;韓國則多了包容,只要證明結果可行,他們不介意領導者"看起來"不像領導者,願意給他更多理解與空間。
02面對假想敵挑釁,展現的"態度"亦不同
回到戰情室,面對敵國挑釁,以及執意開啟戰端的軍方將領,兩人開始遂行不同因應策略、展現迥異領導風格:
美國科克曼面對的是伊朗戰艦趁機進入號稱"中東咽喉"的荷姆茲海峽,或恐危及石油等全球戰略物資供應;韓國樸武振則面對北韓潛艦鬼祟南移,懷疑會否發起二輪攻擊?
前者"當機立斷",一邊同意軍方派遣美國戰機起飛備戰,同時召見伊朗大使,不顧其搪塞否認,威脅若不撤艦,將予立即擊沉。其態度直接、手法明快,像極了"大美國"的總統的作風。
後者則發揮科學家"實事求是"的本能,在獨自搜集所有跡證後,力排眾議,研判潛艦或因故障漂流而非伺機埋伏,因而沉著等待北韓回應,最後也順利化解危機——儘管眼光獨到,但似乎談不上"領導統御"。
經此首役,科克曼開始展現領導魄力,捭闔縱橫、協調折衝,逐步贏得團隊敬重、政敵信服;樸武振則維持一貫學者氣質——寡言深思、謀定而後動,因而仍不時遭受幕僚質疑、政敵蔑視。
03領導風格不同,命運亦不同:是否暗示某種反思?
仿若平行宇宙,臨危受命的兩人接下來同步經歷了一觸即發的戰爭威脅、跋扈將領專擅自主、投機政客挑起種族紛爭、挑選副手所託非人、陳年往事引發家庭紛擾等紛至沓來、未曾稍歇的內外挑戰。
但儘管同樣焦頭爛額,科克曼至少還有一個凝聚對外的白宮團隊;樸武振則一直顯得人單勢孤,必須不斷在青瓦臺眾人的私心算計與質疑眼光裡披荊斬棘、匍匐前進。好在得道者多助,樸的堅持、正直、真誠、善良,最終感動了政敵與近身幕僚,傾心助他完成使命。
但兩人的在劇中的"結局",卻有顯著差異:不愛權勢的樸武振在代理總統60天、經過一季16集努力後"解甲歸田、回歸校園";漸入佳境但變得複雜的科克曼則持續奮戰,歷經三季53集,最後"參選扶正"。
同處儒家文化圈,自幼經常被教育、薰陶要"富貴不淫"、"高風亮節"、"功成不居"的我們這代人,對於樸武振的處世為人、不戀棧"權位"、最後慨然求去,很容易打從心裡認同、欽服。
令人好奇的,韓國作為全世界"最有"儒家精神的國家,是韓劇刻意改編、打造如此一個人格典型,是否為了投民所好,讓一貫自詡為"儒家傳人"的韓國民眾,真誠愛戴?
他們嚴選主題後,花費數年改編美劇,刻意仿效、複製類似的國內政局、國際情勢、主要人物,卻摒棄雄才大略、美國觀眾認可的科克曼總統形象,執意端出一個性情、風格南轅北轍的領導人——目的除了增添戲劇張力外,可否視為一扇窗、一塊切片,藉以窺探、反思這個受中華文化極深、自傲為"儒家傳人"的東方古國,骨子裡理想的英雄典型?
相比之下,一個沉默謙遜、不具群眾魅力的總統,儘管才德兼備、正直不屈,因為違逆傳統英雄形象,大概很難獲得美國大眾青睞。
事後諸葛,從《60天,指定倖存者》一路長紅,最後一集,甚至以超過6% 的收視率,榮膺全國收視冠軍來看,韓國民眾顯然是買單的。
更令人好奇的是,如此一個不識時務、不食煙火、"今之古人"的領導形象,如果放到美國,或者大多數的西方國家,不知還能否服眾,一樣受觀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