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自命清高的人,容易招惹災禍,是很低級的行徑

2020-12-22 茶馬古道之德拉姆

當這個社會存在的諸多的事情通過網際網路被更多的人知道時,每個人的發言權利便開始不斷擴大,人們開始喜歡對某一件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進步,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總是能看到某些自命清高的憤世嫉俗者,他們憤怒的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後被人稱為「鍵盤俠」。

筆者記得,在《道德經》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大致的意思就是每一件事都有它相反的兩個方面,有益處就會有壞處,我們不能片面地看待我們做出的每一個舉動,也許你今天肆無忌憚的行為,日後就會成為你招致禍端的起因。

其實,如果你對《道德經》有一定的了解,你就會發現,在這本書籍中,辯證看待事物是他的核心思想,它總是試圖從事物的不同角度給人們建議,讓人們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認識到世間萬物的多樣性,並學會包容不同意見,如果你能理解這一點,也許那些憤世嫉俗的言論便能減少一點。

但與老子所設想的相反的是,人們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一個方面,並且拒絕承認事情的另一方面,他們總是樂於聽取自己的主觀意見,如果他只用這種主觀意見指導自己的行為意識,那還可以說一聲固執,但更有甚者他要求別人也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行事,這便產生了人生的矛盾與禍患。

對於那些自命清高的人來說,他們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愛炫耀,他們習慣讓人們知道自己的想法,當發現人們與他們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他們並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是對他人的不同觀點充滿了鄙夷,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這些人的缺點開始暴露無遺。

當你盡力去炫耀的時候,其實就代表了你是一個並不謙遜的人,而在炫耀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你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暴露出來,過分的張揚總是會讓一個人的缺點無限放大,個人的醜陋一面也會隨之彰顯,日積月累之後,這些缺點的暴露就會導致一些矛盾出現。

但是這並不是說,一個人不可以特立獨行,不可以有個性,我們需要搞清楚的定義是自命清高與特立獨行,有個性的人並不意味著他沒有一顆純樸淡然之心,而這一點前者顯然是沒有的,也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這一點,在社會上更容易招致人們的記恨,而這樣的情緒積攢多了之後,諸事不順似乎也就找到原因了。

在這個社會中,其實最可怕的就是招致其他人的嫉妒,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當你總是處處在炫耀自己,並不能很好的尊重他人時,你無法確定這種招搖會引起多少人對你的不滿,甚至不能知道你所招惹的人有多少人可以在背後陷害你,所以可以有個性,但要時刻謹記不過分張揚。

相關焦點

  • 《道德經》處世智慧:順德而行,就能積蓄力量、避免災禍
    《道德經》處世智慧:順德而行,就能積蓄力量、避免災禍老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姓李名耳,老子生活於春秋末期,其籍貫、生卒年等不詳,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莊子並稱為「老莊」。老子的《道德經》(或稱為《老子》)是全世界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道德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有著崇高地位,對許多文化家、哲學家都曾產生重大影響。老子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十分深遠。可以這樣說:研究中國哲學,就必須研究老子及其《道德經》。
  • 這3個秘密,再熟的人也不能講,說了,小心招惹災禍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對我們很好,好像處處都在為我們著想。但是在背地裡卻有著陰謀詭計,想著怎麼從你這裡謀取更多的利益,甚至不惜在你的背後捅刀子。我們很難從表面上分辨出那個人是上面所說的這種表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我們也不可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因為害怕別人的謀害就不在與人溝通交往。
  • 《道德經》10個經典名句,道盡人生真諦!
    《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字數不多,但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兩千年來,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今天挑選其中的10個名句,與大家一起分享:一、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簡釋:狂風不會刮上一個上午,暴雨也不會下上一個整天。來勢兇猛的事物,往往不能長久;在修行路上過於勇猛精進,往往也不能持久。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道德經》最經典的5句話,大道至簡,領悟透了受益一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什麼意思,甚至都不知道出自於哪裡。作為中國人,沒看過《道德經》是我們的損失,國外人都已經將《道德經》捧上了天,一大批外國普通網友被《道德經》中 " 上善若水 "、" 無為而治 " 等大道至簡的言語深深吸引,甚至經常在網上就此展開熱烈討論。
  • 面對天災人禍,來自《道德經》的五條告誡
    《道德經》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的先祖通過觀察和體悟,對於自然的規律、人和自然的關係,從有和無,正與反進行論證,其獨特的思維觀點,對人類如何看待自身、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看待災難,給出了充滿智慧的啟發。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道德經》:向天地自然學習,用辯證思維處事
    這就是老子的千古名篇《道德經》之所以高出常人的奧妙之處。1.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水是天下最柔弱之物,但水無堅不摧,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而且,水能滲入任何存在,任何地方只要有生命,就必然有水。所以,水的特性跟道非常相似。老子認為,「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徵。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 鬼谷子:為人處世,這三種話儘量少說,容易招惹禍患
    這就是鬼谷子的智慧:為人處世,這三種話儘量少說,容易招惹禍患。一、喜時之言——容易失態很多時候,人生中發生了喜事,未必完全就是好事情。喜事中最容易隱藏禍患,如果稍不留神,在某些細節中出現了疏忽,就很可能導致事情功虧一簣。就比如範進中舉,本是好事,範進卻樂極而亡,讓喜事變喪事。
  • 《道德經》原文
    《道德經》之十八章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之十九章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道德經》之二十章 原文: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 這3件事爛肚子裡,也別對外亂講,容易因違緣招引災禍
    說話是一門藝術,能給人帶來災禍,也能給人帶來福報。誰都想自己能說會道,生活中還是有許多人因為說錯了話招來別人的記恨。犯了口業,從而遇諸違緣,給自己招來災禍。因此說話這門藝術不是想說好就能說好的,說話看似簡單,實則不易。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有這4種「衰相」
    《道德經》裡提到了有4大「衰相」,並且認為有這些行為的人往往一生都命途多舛,無法獲得幸福。一、層次低的人複雜《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三、層次低的人「養」「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了養生之道,所謂養生並不在於「養」,而在於「順」。
  • 鬼谷子:為人處世,儘量少說這三種話,容易招惹禍患
    這就是鬼谷子的智慧:為人處世,儘量少說這三種話,容易招惹禍患。一、喜時之言——容易失態當一個人發生了值得高興的事情,很容易就迷失方向,這時候如果驕傲起來,就會失去自己一貫的謹慎。特別是我們成功之後,情緒會非常激動,在自己最興奮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千萬不能多說話,謹防禍從口出。
  • 《道德經》:壓制小人的最好辦法其實是這個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道對於眾生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無厚亦無薄,但上天卻又常常無意識地暗中幫助善良的人們。可也許很多人都會有一種感受:怎麼受苦受難的總是善良的人,而那些耍心機手段的小人卻混得如魚得水,日子也過得十分滋潤。
  • 道德經:藏巧於拙,才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
    但是第二點人為,我們所說的人禍,像是這類的是有可能通過自身去改變的,而且有時人禍比天意帶來的影響還要嚴重。在《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彰顯出了為人處世的智慧,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發,這句話就是: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 《道德經》:靠不住的人,有3個特徵,儘早遠離,方為上策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要和別人打交道,若是識人不清,交錯了朋友,那自己就容易吃大虧。曾國藩也曾說過: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可見交對朋友的重要性。但「知人知面不知心」,有時候我們很難通過表面看穿人心,容易把虛偽當真誠,把偽善當真善,這樣最終只會害了自己。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連孔子都能「不恥下問」,偏有些人,明明自己連普通的「弟子」都談不上,還總是拿著一瓶不滿半瓶咣當的腦袋來教育別人。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任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就是說,能知人,是智慧;能自知,才是高明;能勝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強者。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他的《道德經》更是集其思想精華於一書。《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書中提出「大道自然無為」的思辨,對世間萬物規律進行了深刻的詮釋。《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馬叔禮老師解讀老子智慧,揭示華夏文明獨特的宇宙觀,暢談人文與自然的關係。
  • 《道德經》告訴你如何掌握天下,這是很適合企業管理者的內容
    《道德經》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一即是合一,合的另一邊就是分。天下形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道德經二十九章,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己經講明白了治理天下的中正之道。怎麼樣才能治理天下?就是無為。什麼是無為呢?
  • 《道德經》:越是層次低的人,往往有3大「衰相」,一生命途坎坷
    廣東人經常會稱一些敗家子為「衰仔」,因為他們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這些就被稱為「衰相」。《道德經》中說的這3大「衰相」,有這些的人,往往命運坎坷。二、層次低的人複雜《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釋義:顏色太多,容易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太過雜亂,容易分辨不出來;味道太多容易讓人感覺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