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大周女皇帝武則天在五王政變中退位,她很不情願地離開了自己活躍了近半個世紀的政治舞臺。當年十一月,悽涼地死於洛陽的上陽宮誰也不能無視這樣一位在唐代貞觀治世和開元盛世之間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歷史人物,特別是她在唐高宗逝世後,獨掌朝綱二十一年,其中十四年還名正言順地做了自己開創的大周王朝的皇帝。正因為她是這樣一位奇特的政治女性,中國封建時代唯一個真正執掌國橢的女皇帝,於是婦孺皆知,十分引人矚目。但是自從她生前掌權時起,便是一個被爭議的對象。
迄今一千三百多年來,人們對她的毀譽褒貶莫衷一是。武則天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人物呢?她是被怎樣的社會歷史條件造就,又怎樣改變了這個世界?武則天,名曌(音zhoo),山西文水人。生於唐武德七年(624年),卒於神龍元年(705年)。父親武士覆(音yu),官拜正三品工部尚書,封應國公。生母楊氏,出身名門,其父楊達是隋朝宗室宰相。這是大唐京城裡的一個達官貴人家庭。但文水武家原是務農的,武士早年做木材生意致富,因而得以結交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李淵在隋末任太原留守時經常出入其家,晉陽起兵後任命他為行軍府司鎧參軍,作為軍需官跟隨進軍長安,李唐開國後享受「太原元從功臣」的榮唐高祖還親自為他做媒續弦,撮合了他和武則天生母楊氏的婚事。雖然外祖父家是關中軍事貴族的重要成員,武則天的血統裡有高等士族的成分,但當時的門第是按父輩來論的,武士獲的出身不過是一介地主富商。他作為開國功臣,官居三品,爵封三等,以「今日冠冕」而論,可以躋身士族,但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修的《氏族志》,並「不敘武氏本望」,按傳統的門閥觀念,把武則天家族排斥在外。社會上敵對派攻擊她家「地實寒微」,連突厥人都稱「武,小姓。」
家庭給予武則天的,一方面是當時宦遊於上流社會的榮華富貴,另一方面是過去沉淪於下層民間的寒門根底。榮華富貴滋養了她無限的權勢欲,寒門根底卻使她飽受流俗的鄙視攻擊。在一個極重閥閱的門閥社會裡,她這樣寒門新貴出身的政治前途是坎坷多虞的。正像在一座打開了的希望之門前,橫著幾乎是無法逾越的障礙。這出身境遇刺激著武則天,她那追逐最高權力,要支配一切的欲望,和冷酷不擇手段地報復一切的心理並存的獨特的女皇性格,便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養就起來的。貞觀元年(627年)武士改任利州(今四川廣元)都督,三歲的武則天隨父來到這蜀門重鎮,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武士獲督利州五年,改任荊州(今湖北荊州)都督。貞觀九年(635年)武士去世後,武則天孤女寡母四人的生活,由於受武家子侄的苛待陷入困境。貞觀十年(636年),唐太宗賢惠的長孫皇后去世。次年,太宗聽說武則天美容止,召入宮,立為才人。」
年僅十四歲的武則天,很樂意擺脫受異母兄長們欺凌的逆境,滿懷對宮廷神秘生活的憧憬,步入深宮。臨別,母親楊氏慟哭不已,武則天小小年紀卻自有主張,輕鬆地勸慰母親:「我去見天子該是好福氣何必哭哭啼啼!唐太宗賜號稱她「武媚」。當時宮中有一匹叫「獅子驄」的馬,性情暴連戎馬半生的唐太宗也拿它沒辦法。武則天卻在一旁說:「我能制它,先用鐵鞭抽,不服,再用鐵撾擊,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但是武則天在大宗後官十二年,一直只是正四品才人身份,才人料理皇帝的食宿生活瑣事,是最低級的內官。
從十四歲到二十六歲,武則天一生中最好的一段青春年華虛度在深官後院,除了宮中對女官們要求很嚴的讀書習文增長了她的知識外,她前途渺茫。於是不甘寂寬的武才人乘太宗晚年多病太子入侍之便,與李治暗中往來,打定了把自己託付給這位比自己小四歲的儲君的主意。性格剛強又長於心計的武則天,很容易便取得了素稱懦弱的李治的好感。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武才人和後宮未曾生育的侍妾被送進感業寺當尼姑。但不過一二年,懷念舊情的李治—已即位的唐高宗,便把她接回宮中武則天深受唐高宗寵愛,第二次進官不久被冊封為正二品昭儀,比才人高了兩等。過去爭風吃醋的王皇后和蕭淑妃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便聯合起來詆毀武昭儀。由於外廷官僚的介入,這場後官的爭鬥具有了深刻的社會內容。
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後宮劉氏生的唐高宗長子李忠被立為太子,這是王皇后的舅父中書令柳奭(音shi)的主意,經王皇后同意後,與太尉長孫無忌及另外三名宰相褚遂良、韓瑗、于志寧一起出面辦的。而後又拉張行成、高季輔、宇文節在太子東宮兼職,為李忠安排了一個最強有力的保護班子。所有宰相,除李勣(音j)一人全都捲入這一立儲事件。原來這時武則天懷孕的消息從後官傳出來了—半年後生了她和唐高宗的第一子李弘—一沒有生育過的王皇后感到恐慌。當時操縱外延的是託孤大臣、太上國舅長孫無忌,一個世紀以來掌握西魏、北周、隋、唐政權的關中軍事貴族成稱關隴集團,這時以他為核心。王皇后是西魏大將軍王思政的商孫女,長孫無一夥為他們集團的政治利益著想,自然要極力維護王皇后,反對武則天而匆忙忌導演了這場搶佔太子位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