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爆料,近日網上冒出四五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網站的「複製品」,主調風格、設計版式、圖文logo等均與官網一致,只是細節之處略有不同。另外,北京晨報記者發現保利劇院、長安大戲院等多家原網站也被複製,與「山寨人藝」網站的聯繫電話都是一個,對方坦言自己是代理商,並非官網,受劇院委託售票。(12月18日《北京晨報》)
隨著仿製技術的不斷提高與仿製思維的應時轉變,山寨精神逐漸從實體經濟邁向網絡經濟。山寨網站的日漸興起,即預示著「山寨」這一味作料也已成為網絡文化中的一道主菜。然而,新聞中提及的「山寨版」人藝官網,售出的演出票則是真的。這些山寨網站看似「生財有道」,實則已經觸犯相關法律,損害著消費大眾和正規網站的權益。
其實早在幾年前,對於在某個領域有研究有經驗的團隊而言,複製其他網站都並非難事。通過山寨手法,不但可以實現完美克隆,甚至還可以超越正牌網站。據媒體調查發現,包括中山音樂堂、長安大戲院、梅蘭芳大劇院在內的幾個劇院的「冒牌」網站,除了運用正規官網的圖片、名稱、專屬標誌以外,網頁上滾動的在售劇目也都與劇院官網上相同。山寨網站與正規網站僅有細微的差別,這也難怪有網友發出「乍一看是一模一樣的,和官網無異」的感嘆。
對此,山寨網站對「購票網站與人藝官網幾乎一模一樣」的質疑予以否認。同時,聲稱自己是劇院委託的票務代理,有權使用網站中的圖片。然而,劇院回應的口徑均是,沒有授權其他個人和公司製作與官網類似的網站。亦即是說,這些山寨網站既沒有獲得劇院的票務代理授權,也涉嫌抄襲人藝官網的頁面設計。
做票務代理的生意並沒有錯,錯在不應該突破法律底線。根據法律規定,作品的數位化形式也是《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劇院官方網站的編排形式、文字、圖片、符號等信息就屬於這種情況。山寨網站在相似度極高的事實鐵證下,仍矢口否認自己的網站是「複製品」,顯然是置法律約束於不顧。
山寨網站「碰瓷」官網,出售話劇票,無疑是利益在背後驅使。然而,需要查明的是,這些出售的真票到底從何而來?事先從正規網站上購買,加價後再從山寨網站上出售,還是山寨網站一直都有「潛在」獲票渠道?這個問題亟待相關部門介入調查。不正規的購票渠道,損害的是消費大眾的切身利益。即使售賣的是真票,即使售後也可以退票,同樣容易擾亂市場秩序,降低消費群體的購票體驗。比如,劇場同一座位,在不同山寨官網上出現不同價格。而消費者「無法在線選座」的購票體驗更會讓被「碰瓷」官網的聲譽蒙塵。正規網站及時舉報並拿起法律武器維權,既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有力維護,也是對自身名譽的保全之策。
山寨官網賣出真票比售出假票,更有必要引起警覺。真票的渠道來源,是揪出利益鏈條的關鍵所在。正規網站和涉事劇院應當拿出「為消費者負責」的姿態,配合有關機構對山寨網站展開調查。絕不能表現出一副萬般無奈的模樣,甚至容忍山寨網站渾水摸魚。而這些不法網站批量的存在,也暴露出相關部門重視程度不夠,給了不法經營者可乘之機。
文/磊磊
來源:紅網
作者:磊磊
編輯:夏熊飛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6/12/19/4668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