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文化 丨 史上最全壺型60圖例(全集)|楊彭年|邵大亨|僧帽壺|時...

2020-12-28 網易

  ——傳統壺型60圖例——

  1,蓮子壺(掇只壺)

  蓮子壺,壺形突出蓮子;

  又似許多球狀和半球狀堆積(掇)在一起,故又被稱為掇只壺。

  

  香蓮女史堆泥掇只壺(蓮子壺)

  

  邵大亨掇只壺(蓮子壺)

  

  2, 掇球壺

  由蓮子大壺轉變的壺型,把蓮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且蓋鈕由扁圓變為標準球狀。邵大亨首創。

  

  程壽珍掇球壺

  

  邵全章掇球壺

  

  3,仿古壺(仿鼓壺、扁圓壺、扁腹壺)

  身扁、腹鼓、頸高、蓋板平滑,母子線口蓋吻合嚴密,鈕扁圓有勁,嘴、把勻稱,姿態優美。

  

  程壽珍制 仿古壺

  

  王寅春仿古壺

  

  4,水平壺

  

  範大生制三足水平壺

  

  清晚期 捂灰磨光水平壺 (一對)

  5,宮燈壺

  

  清乾隆 紫泥宮燈壺

  

  6,金杯壺(冠軍壺)

  

  王寅春綠泥冠軍壺

  7,一粒珠

  

  清晚期一泉銘一粒珠壺

  8,壽星壺

  

  清末壽星壺

  

  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出品壽星壺

  9,母子壺

  

  楊彭年制子母環式三鑲錫包壺

  10,扁石壺(漢君壺)

  漢君壺原似曼生扁石壺之式,清末民初為平蓋漢君壺,基本定型。

  歷史上的漢君壺款式笨拙,而後歷經反覆提煉,尺度嚴謹,比例適中,嘴、把、橋鈕方中圓渾,嵌蓋圓穹與口唇合體,微細中見神韻。

  

  曼生扁石壺(漢君壺)

  

  程壽珍制紫砂扁石壺(漢君壺)

  

  11,周盤壺

  

  楊彭年陳曼生周盤壺

  

  曼生周盤壺

  12,集玉壺

  

  周桂珍作品-集玉

  

  高海庚集玉壺

  13, 均玉壺

  

  14,虛扁壺

  ——造型極扁的壺。

  

  明·時大彬 虛扁壺

  15, 線圓壺

  壺身用兩片泥片合圍而成扁球狀,中間再加一條細細的腰線環繞。

  

  16,漢扁壺

  形體扁圓,底部圓韻而豐滿,肩有圓稜,口與肩平滑舒展,平蓋,蓋邊飾反弧線,扁圓鈕,形成大小對比。腹肩口產生曲折剛勁的張力。大平蓋穩住架勢。嘴微曲,大把向外拉出,嘴側肩與把側形成一條氣貫全壺的流線,相互呼應,生動而自然。整個壺質樸大氣。

  

  蓮生款漢扁壺

  

  程壽珍漢扁壺

  

  17,合歡壺

  壺身用兩器皿對合而成,所以得名合歡,寓意合而則歡。

  

  徐秀棠作品-大蓋合歡壺

  

  楊彭年、陳曼生合歡壺

  18,碗燈壺

  

  民國雲如監製碗燈壺

  

  任淦庭折肩碗燈壺

  19,柱礎壺

  

  清代柱礎 壺

  

  曼生款柱礎壺

  

  程壽珍 《柱礎》-成交價RMB34,500

  

  20,石瓢壺

  壺身呈梯形、八字造型,足為釘足呈三角鼎立狀支撐,給人以輕靈而穩重之感。直流,簡潔見力度,多為暗接處理,溶於壺身整體。把多呈倒三角勢,與壺身之型互補,形成和諧的美學效果。平壓蓋,橋鈕,乾淨利索,比例恰當。

  

  楊彭年子冶石瓢壺

  

  21,橫雲壺

  女之豐腴之乳,轉代為壺,以「橫雲」隱稱,學士文君,上手合愛,自有妙意融深。觀「橫雲」壺,形如豐乳寫真。

  

  彭年款橫雲壺

  

  22,君德壺 (梨形壺之一種)

  ——乃因明朝壺工張君德而得名。

  為扁梨式壺形,蓋面凸起,壺蓋與壺肩壓截蓋處略凹,形成反弧線狀,

  扁圓形蓋鈕,三彎流口朝上,圈把內平外圓、平底內凹成圈足。

  

  惠逸公款君德壺

  

  清晚期朱泥君德式梨形壺

  23,臺笠壺

  

  楊彭年臺笠壺

  

  黃玉麟制紫砂臺笠壺

  24,梨形壺

  

  民國梨形壺

  

  民國梨形壺

  25,匏瓜壺(葫蘆形)

  ——匏瓜,俗稱「瓢葫蘆」,是葫蘆的變種,古代用作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

  

  楊彭年制匏瓜錫包壺

  

  26,雪桃壺

  ——壺身為葫蘆形狀,壺蓋上的頂部是一個壽桃,並有桃枝、桃葉覆蓋於蓋面。

  

  範大生制段泥雪桃壺

  

  範錦甫制高身雪桃壺

  27,匏尊壺

  ——匏瓜成熟才可作匏尊。

  

  裴石民鮑尊壺

  

  鮑尊壺

  28,半瓜壺

  

  彭年制曼生銘半瓜壺

  

  清晚期之廷款紫泥半瓜壺

  29,西施壺(西施乳、「倒把西施」)

  

  西施乳

  

  西施乳

  30,文旦壺

  是西施壺的原型,兩者區別在於:文旦側重古拙,西施體現玲瓏和嬌秀。

  

  31,龍蛋壺

  與西施壺、文旦壺類似。吳鼎梅《陽羨茗壺賦》中述:「圓者如丸,體稍縱,為龍蛋。」

  

  32,秦權壺

  

  萬泉款秦權壺

  

  33,漢鐸壺

  

  34,井欄壺

  

  楊彭年制曼生銘仿古井欄壺

  

  35,德鍾壺(掇鍾壺)

  

  儲銘德鍾壺(掇鍾壺)

  

  邵大亨 德鍾壺(掇鍾壺)

  

  李昌鴻德鍾壺(掇鍾壺)

  36,牛蓋壺

  

  徐漢棠制牛蓋壺

  

  37,魚罩壺

  

  裴石民魚罩壺

  38,臺式壺

  

  黃玉麟制款臺式壺

  39,卻月壺

  

  楊彭年制步郎銘三鑲玉半月形錫包壺

  

  40,瓦當壺(半瓦當壺)

  

  陳曼生制半瓦當式壺

  

  41,觚菱壺

  

  潛陶刻字愙齋款紫泥孤稜壺

  

  吳雲根制觚菱壺

  

  42,漢方壺

  

  華鳳翔制爐鈞釉高漢方壺-南京博物院藏

  

  凌萬興(乾隆)制漢方壺

  

  43,方鬥壺

  

  楊彭年包錫刻松銘方鬥壺

  

  清中 壺痴 鬥方壺

  44,方鍾壺

  

  清代吉安制款方鍾壺

  

  史維高加彩方鍾壺

  45,傳爐壺

  

  李寶珍四方傳爐

  

  岐陶刻特大傳爐壺(李寶珍制)

  

  46,印包壺

  

  時大彬印包方壺

  47,僧帽壺

  

  李茂林款僧帽壺

  

  時大彬款蓮瓣僧帽壺-香港茶具文物館藏

  

  周桂珍矮僧帽壺

  

  48,多穆壺

  

  清早期朱泥貼花多穆壺

  

  清中期紫泥貼花八仙紋多穆壺

  49,竹鼎壺(竹頂壺、竹鼓壺、竹節壺)

  

  民國竹鼎壺-蓋款:宜興友廷

  

  範大生四方竹鼎壺

  

  汪寶根制紫泥六方竹頂壺

  

  50,葵仿古

  

  馮桂林葵仿古壺

  

  範大生制葵仿古壺

  

  李寶珍葵仿古

  51,風卷葵(漩渦紋壺)

  

  楊鳳年風卷葵壺-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

  

  楊彭年鳳卷葵壺

  

  

  陳鳴遠漩渦紋瓜形壺

  52,菱花壺

  

  菱花壺-顧景舟作品

  

  陳殷尚款菱花式壺

  53,合菱壺

  

  範大生制紫泥合菱壺

  

  朱可心制合菱壺

  54,合菊壺

  

  清雍正合菊壺

  55,合梅壺

  

  範大生朱泥合梅壺

  56,魚化龍

  

  唐鳳芝(1898-1972)魚化龍

  57,柿子壺(柿蒂壺、柿扁壺)

  鐵畫軒彩泥柿蒂壺

  

  民國翻蓋柿子壺

  58, 百果壺

  

  清乾隆百果壺

  

  邵全章百果壺

  59, 供春壺(樹癭壺)

  

  供春樹癭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黃玉麟款樹癭壺

  

  60,龍帶壺

  

  時大彬仿供春龍帶壺

  附:曼生十八式圖例

  曼生十八式即陳曼生創作的十八種款式紫砂壺。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佔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陳曼生一反宜興紫砂工藝的傳統作法,竟將壺底中央鈐蓋陶人印記的部位蓋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壺蓋裡或壺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陳曼生,名鴻壽,字子恭,又號老曼、曼壽、曼雲,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生,道光二年(1822)卒,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人,能書善畫,精於雕琢,以書法篆刻成名,為西泠八家之一,藝名昭顯。著作有《種榆仙館摹印》、《種榆仙館印譜》等。約在嘉慶六年(1801年)應科舉拔貢,後任溧陽知縣,而溧陽與宜興緊鄰,這就引出了文人縣令與宜興紫砂的不解情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從清代制壺大師邵大亨看到顧景舟及海派紫砂名品
    上海「四海壺具博物館」收藏了從明代到現代名家的千餘件紫砂名壺,可謂精品雲集,琳琅滿目,儼然構成了一部脈絡清晰的中國紫砂壺具發展史。這其中包括明末清初的惠孟臣、陳鳴遠,清中期的邵大亨、王南林、楊彭年、申錫,民國的陳光明、俞國良、馮桂林和現代的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徐漢棠等名家的紫砂名壺精品。
  • 紫砂 丨 史上最全清晚期八大家欣賞
    晚清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亨、邵大赦(邵赦大)、邵友廷、申 錫、黃玉麟、何心舟、俞國良1796-1861)制壺大家,他在少年時就享有盛名,是繼陳鳴遠以後的一代宗匠。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邵大亨所長,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其掇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無饗者之譏,識者謂後來居上焉。注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長注尤古峭。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缺,氣眼外小內錐,如喇叭形,故無窒塞不通之弊。」
  • 十大經典紫砂壺器型,你認得幾個?|魚化龍壺|顧景舟|邵大亨|陳曼生|...
    十大經典紫砂壺器型在紫砂界地位極高,它們的作用不僅僅是紀念紫砂歷史上的前輩高手,更是紫砂技藝的傳承,是衡量紫砂藝人制壺技藝的標準之一。2013年5月5日,「第七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在宜興開幕,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宜興「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 【明清紫砂大師-6】楊彭年拍場精品73件,總價值過億【NO.253】
    鈐印:彭年(把)、阿曼陀室(底)品一壺清趣 念東坡茶風在紫砂文化發展史上,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陳曼生是一位具有裡程碑式的人物。在宜興享有盛名。陳曼生任職溧陽縣令時,他結識了制壺藝人楊彭年、楊鳳年兄妹,他在『公餘之暇』,對楊氏『一門眷屬』的制壺技藝甚是讚賞,並自己動手為彭年的紫砂作品題寫銘記或參與造型設計。
  • 他們正年輕——紫砂大家:顧景舟大師年表(下)
    宜興紫砂被國家評定為品質銀質獎後,又促使「方圓牌」高級紫砂茶具被國家評定為「金質獎」。同年第三次訪問香港,在辦展之際他又為紫砂陶藝愛好者做了專題講座,使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一一紫砂陶藝更加發揚光大。一九九一年顧景舟在垂暮之年,將自己一生幾十年的創作實踐經驗總結歸納,親自編著《宜興紫砂珍賞》巨著,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發行,在紫砂陶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是紫砂歷史上第一本由紫砂藝人自己編寫的專著,暢銷至今。
  • 2020年度拍賣場紫砂重器成交價前30
    成交價:10,005,000 RMB清道光 大亨款大德鍾壺此壺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謂之德鍾壺,相傳是道光名手邵大亨依據古式所創製,此式也成為邵大亨的代表作之一。成交價:RMB 3,450,000 元清嘉慶 邵大亨制 六角蓮子壺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邵大亨,約生於乾隆晚期,歿於道光末年……他精彩絕倫的傳器,理趣、美感盎然,從藝者觀之賞之,如醍醐灌頂
  • 紫砂常識 | 扁石、漢君、漢扁如何區分?
    曼生宰溧陽時,署中有連理桑樹,因名其衙齋曰:「桑連理館」,與諸名士談藝吟詩其中,一時傳為勝事雲。」(《虛齋名陶錄》點評)。按此壺底銘刻之意,扁石壺式或許為晚明紫砂巨匠時大彬所創,但大彬之作真實流傳至今的真品於業內眾說紛紜。此壺或為昔日曼翁偶得大彬制扁石壺,令其幕客楊彭年摹之,也由此延續及改進後來扁石壺式的發展,其中近代書畫家唐雲所藏《扁壺》(收錄於《宜興紫砂珍賞》103頁。
  • 史上最有名的60種紫砂壺
    紫砂壺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範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供(龔)春壺在中國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個開創性的人物。他姓龔,名供春。
  • 行話常說一方抵三圓,紫砂壺方器型大全,你認識的有幾把?
    在紫砂的器形大類中,方器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其不同於圓器,更多地是表現線、面的挺括和剛中帶柔的質感,我們都知道一方頂三圓,紫砂方器比圓器更難做,是重要原因。方器中角的處理,是表現茶壺氣度的首要因素,尤其是鈍角、大圓角的處理,非經驗老到者不能為。那麼方器都有哪些類型了,下面就是目前最全的方器類壺型。
  • 2019西泠春拍 | 案頭砂器藏千古之謎:楊彭年制紫砂仿古焦尾琴硯的創意背後
    我們不禁要問,楊彭年諸人擇「焦尾」造式是一時興起之創意麼?恐怕沒有那麼簡單吧。▲2019西泠春拍清道光•楊彭年制紫砂仿古焦尾琴硯款識:彭年(器身款)鐫刻:仿古蕉尾式。抽毫作柳惲之捶,無綰亦妙。我們有理由相信,陳曼生對當地史料的考證,汲取的文化涵養影響著楊彭年諸位,並落實到紫砂藝術的創作之中。許多新奇款式的砂壺看起來是憑著天賦即興設計,其實是在獨特方志學思想引導下發生的。曼生系的紫砂藝術創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取意於溧陽風土人情。比如唐井欄、汲古泉等均是溧陽本地古蹟遺存,正是古蹟的造型給創作帶來無限創作靈感。
  • 黃健亮:江蘇觀宇16秋拍紫砂重器多角度內部細節圖欣賞【含顧景舟黃玉麟大作】
    彭年,即楊彭年,清嘉慶、道光間宜興制壺名手。荊溪人,生卒不詳。彭年弟寶年、妹鳳年,都是當時制壺高手。一門眷屬皆工此技,名聞一時。彭年善於配泥,所制茗壺,渾樸工致。傳大彬手捏法,雖隨意製成,仍具天然之致。
  • 當世十把最經典的紫砂壺
    把多呈倒三角勢,與壺身之型互補,形成和諧的美學效果。平壓蓋,橋鈕,乾淨利索,比例恰當,充分體現出秀巧精工為上的特點。【仿 古】無鼓聲威常似鼓,詩書之腹仰前賢。圓通低調勤修煉,樂效坡翁作地仙。供春陪同主人在宜興金沙寺讀書時,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會做紫砂壺,供春就偷偷地學。後來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澱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也就是樹瘤的形狀做了一把壺,並刻上樹癭上的花紋。燒成之後,這把壺非常古樸可愛,於是這種仿照自然形態的紫砂壺一下子出了名,人們都叫它供春壺。【掇 球】休指葫蘆比繡球,蓋隆頸雅身圓溜。
  • 紫砂壺上百種壺型,為什麼它能經久不衰?
    幾百年新舊交替紫砂制壺行業發展起落沉浮名家代不乏人壺型推陳出新,豐富繁多而有個器型可稱傳奇,獨領風騷能經數百年歲月而長盛不衰石瓢壺身,源自舂米的石碓,口小腹大;但不同於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壺以三足立身;舊時為避塵穢,農家借用鍋蓋遮擋,鍋蓋拎手形狀演進為石瓢的鈕梁。一代紫砂大師顧景舟曾引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盛讚此款壺形,於是,它由最早的「石銚」改為「石瓢」,並沿用至今。
  • 「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壽珍掇球」
    紫砂茶具在以往的數百年中,一些作品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創新,成為舉世聞名的經典名作。「掇球壺」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昨天說到老壺的名字都是有生命的,一說到掇球壺老壺友應該就會立馬想到邵大亨,邵友廷與程壽珍。
  • 2015北京東正紫砂秋拍「紫器東來」專場7大系列65重器欣賞【NO.351】
    《中國紫砂榜》微刊願為你撥雲見日,窺探紫砂背後的邏輯。我們奉獻業界最全面最有價值的資訊,提供高翔最獨立最有深度的思考。
  • 拍場歲末紫砂壺的價格定位之爭,西泠15秋拍紫砂成交價一覽(下)
    道光是歷史上文人參與紫砂製作極為活躍的一個年代,期間湧現出一大批如陳曼生、瞿子冶、鄧符生、朱石梅等為後世所熟知的愛壺文人。亦有楊彭年、邵大亨、申錫等眾多極具巧思的紫砂藝人。兩者相結合便使得紫砂文人器達到了一個創作高峰。楊彭年因與陳曼生合作創曼生十八式為世人所熟知,然據歷史所載,曼生卒於道光二年(1822),而此壺的製作年代為1839年,故而可推斷此壺為楊氏晚年技藝純熟之時所作。
  • 預展 | 2020北京保利秋拍《稽古—私家藏文房陳設與紫砂茗具》專場
    LOT 5260清道光 楊彭年制芝田、一齋刻錫包紫砂如意形壺LOT 5262清 曼生款楊彭年造錫包紫砂壺LOT 5292清 陳鳴遠款梅樁型紫砂筆筒LOT 5296清道光 邵景南制「吟風」白泥爐LOT 5314清 時大彬款紫泥壺
  • 市面上比較少見的紫砂軟耳提梁壺,這些紫砂大師都有製作
    紫砂壺中的提梁壺你肯定見得很多,但是像這種軟耳的提梁壺相對來說就不那麼常見。其實,很多紫砂大師都做過軟耳的提梁壺,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看看誰做的作品更讓你動心! 蓮形銀配提梁
  • 【大象視界】史上最強紫砂壺在線拍賣即將舉槌!
    大亨掇只掇只壺是清代制壺名家邵大亨(1796-1861)的名品,《宜興縣誌》中稱「一壺千金,幾不可得」,而有趣的是,顧景舟中製作的經典器無數,卻在公私藏品中,我們幾乎見不到顧老的掇只。顧景舟一生十分崇拜和推崇邵大亨,稱「清嘉道以後一百五十年中,無有超越他之上者」。顧老曾經將一隻「大亨掇只」真品放在家裡幾個月,溺愛有加,再三解讀,但或許顧老因為邵大亨的掇只太過於完美,絕難追摹,因此顧老一生才會絕少製作此種壺形了。
  • 嘉德2015春拍「紫泥菁英—紫砂古器與近現代臻品」全圖【NO.177】
    3381 清中期 邵大亨制紫泥掇球壺拍品描述:此壺純以手工拍身筒製作,能在隨意間做到周轉圓正,器型比例協調,結構嚴謹,凸顯其技藝精湛。壺蓋內瓜子形「大亨」二字楷書陽文印款。此掇球壺造型乃邵大亨代表壺式之一。大亨制壺一般選泥考究,此作泥色紫潤、砂質細膩、手感觸摸極佳。線條渾樸飽滿,氣度大方,耐人尋味而神韻俱足,實乃一代良工佳作。邵大亨(1796-1850):清嘉慶道光年間人,是繼陳鳴遠以後的一代制壺大家,其制壺以光素器見長,所作簡潔莊重,氣勢不凡,大亨壺在清代已被視若拱璧,深得藏家珍愛,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