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立秋之後處處有陰氣,生活中就要多加小心了

2021-02-08 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


陰曆七月是申月,立秋是節,處暑是氣,卦是「天地否」()。否的對面就是泰,正月「地天泰」是好運氣,七月「天地否」是壞運氣。「天地否」,三陽三陰,天地形成後,則天下多事矣,是為否,等於有天地則有人,從此無寧日,也可以稱為《易》的幽默。外卦還是乾代表天,內卦完全變成坤卦,坤卦代表地,天地否,就是倒黴了。我們祖先的哲學可真妙啊!天地開闢了多好,西方的宗教認為上帝開闢天地,創造了萬物,又照他的樣子創造了人,這該多好!可是《易經》說,這要倒黴了,並不美麗,天地否,如果沒有宇宙,亦沒有人生,大家免得煩惱,都空空洞洞的,蠻好。一有了天地宇宙,便倒黴了。猶如一個窮小子,身上只有一個明天吃的饅頭,晚上睡覺一定安逸,假使袋裡忽然有了一百萬,夜裡反而失眠。


講到這裡我岔進來一個故事,當年講到《易經》,有同學提出來問,老師呀,這兩個卦名好怪哦!「地天泰」,地在上,天在下,是泰是太平;天在上,地在下成了否,就糟糕了。天在上地在下才應該是太平啊!我說這就是哲學呀!如果天翻地覆都沒有了,不是天下太平嘛!也沒有你也沒有我,也不要吵架了,也不要來聽課了,大家睡大覺,就是泰了。「天地否」,天地開闢了以後,人生才那麼多事嘛!你說這是笑話嗎?並不一定是笑話,有道理的。陰在內陽在外,外表看是很好,但是內在陰氣就是糟糕的、壞的,是不好的。所以「天地否」的意思,就是立秋之後處處有陰氣。


《易經雜說》《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


氣熱的時候,很多人生病,常看到青年同學因天熱而貪涼,我告訴他小心啊!不要吃冰的東西,回來喝杯午時茶。同學們有時候笑笑,他們心裡想,老師就是這樣,把我們看得好像都很脆弱。過了幾天,很多人都在吃藥了,而我老頭一點事也沒有。所以說飲食氣候種種,尤其在立秋、立夏這些節氣前後,氣候無常,一些學佛的人,應該曉得李清照的詞——「乍暖還寒時節,最難將息」,「將息」就是保養。這是春天寫的一首詞,到了秋天可改為「忽冷還熱時候,最難將息」。李清照就是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的那位小姐。可是「乍暖還寒時節,最難將息」這兩句,是很好的人生修養哲學。所以,這一首詞在我們生活當中,尤其是關於修道,非常重要。你不要認為打坐可以治百病,不要忽略了生活的細節,一忽略了細節,往往變成重病。


《老子他說》(東方出版社)

----------- 


《黃帝內經》上說,「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溼,上逆為欬,發為痿厥。」夏天受暑熱,秋天病瘧。秋天受溼,溼氣向上走,咳嗽不停止,因為肺氣受害了,「發為痿厥」,手腳沒有力氣,筋骨都鬆懈了。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我們中國人講,人活著時精神分兩個部分,靈魂與魄。魄是什麼?是中國提出來的,這個西醫沒有研究了。西方人講的靈魂與我們講的靈魂不同,我們的靈魂有氣魄。譬如說「這個人很有氣魄」,就是這個魄,是一種生命精神的表現,魂是精神的那個作用。所以我們小時候讀書,沒有現在孩子那麼幸福,偶然古書上看到人畫的魂魄,在做夢的時候,頭頂上一個東西出去,這個叫靈魂出去,古人認為做夢是靈魂出去。


肺氣的根本是魄,中國這個魄字是鬼字旁邊一個白,白色的鬼。我們的肺也同豬肺一樣,豬的肺買來,外面有一層很薄的膜,白的,很細的尼龍絲一樣。所以我們有時候有痰,肺活動不好,因為外面這個薄膜包著洞眼,水就不通了,就有痰就氣喘了。肺是藏魄的地方,這個魄化的氣幾乎無影像。「其華在毛」,外面看到在皮毛,是它作用的呈現。「其充在皮」,皮膚充氣了,「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同秋天的氣候一樣,有一點肅殺之氣。所以中醫所講的人體跟天地連起來講,人身就是個小天地。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拿一天來講,這個陰陽是白天陽氣在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這是講一天當中陽氣的變化,不是講氣候;是講我們生理上生命的氣,配合天地是一樣的原則。太陽一下去就睡覺,太陽還沒有上來就起床,這是講農業社會。什麼叫平旦呢?天還沒有亮快要亮的時候,這時是生命氣的迴轉,到了中午是陽氣最盛,就是太陽當頂的時候。下午太陽向西偏了,氣就虛了,是屬於陰氣的範圍了。


所以我們到了午飯過後,人有一點悶,想睡覺,因為陰氣生了,就是自然在減。減的時候你不要硬把它拉回來,你只照住它,讓它清淨,好像要睡眠,其實並不一定睡著,只是順其自然。這就要做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這個天並不是宗教,是天地自然的法則,生命的活動配合宇宙的法則規律,就是順天者昌。違反了,那自找麻煩,自找短命,就是逆天者亡。可是我們現在的生活都是晝夜顛倒,都是「逆天者亡」啊!


我們人身體上每天的氣候,從夜裡十一時開始,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十二點,都是陽氣;下午屬於陰氣。現在都市很多年輕人,都是陽氣不夠--上午起來昏頭昏腦,一點精神沒有;下午睡一個午覺起來,精神慢慢好了;到夜生活一來,精神越來越好--這些人都是陰氣很盛,學中醫看病就要知道了。大部分的人,頭腦一天到晚昏昏的,精神不夠,尤其現在的青年上午頭腦都不清,中午以後慢慢好,到夜裡個個生龍活虎一般。大概我們諸位朋友都是這個情況,這是現代人的生活。這個生活不叫夜生活,是鬼生活,晝夜顛倒的。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他說到了晚上就要休息,收斂。所以我們睡覺時自然地會關門窗,關門窗是為了氣,晚上要知道收斂,因為氣虛了。如果違反早中晚三時之氣,「形乃困薄」,身體就受損了。「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所以你要懂陰陽四時這個法則,自己養生,調養、保養這個身體。如果違反了就會生病,內在出問題了。


《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 


有一個常識,我們要特別注意。古人說住山林,晚上陰氣重,門窗都要關好。練吐納氣功的,在樹林多的地方,夜晚不能練,因為樹木晚上放出來的是碳氣,這些都是自然科學原理。早晨起來多運動,我也常常告訴許多學禪的運動家,尤其現在人,學武功的、學禪的,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到公園到樹林,打拳練武功。我說你不要命啦!什麼意思呢?夜裡在公園山林裡,吸的都是碳氣;因為草木到了夜裡放出碳氣,早晨起來放的是氧氣。結果非要夜裡去練不可,真的有意思!這個需要懂得啊


《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 


申月,節氣立秋處暑。秋天到了,天地的外部又要開始了明顯的轉變,雖然熱,但是秋高氣爽。到了下半月,夏天已全部結束,秋收開始,天氣即將轉涼,那些可憐的孤魂野鬼,以及家中作古的祖先親友們,現在也該做一個生活的安排了吧!在陰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盂蘭盆會、供佛齋僧,超冥濟幽,乃是中國佛教依據佛典記載所形成的傳統儀式,一般佛教徒都很重視這一天的法會活動。你問我信不信傳統佛教七月半的做法呢?絕對信,因為我了解其中的理由。我常常勸同學們,真學佛,必須先明理,明白了道理以後,不可再懷疑,能夠恭恭敬敬的孝順天下父母,總沒錯吧!七月十五日,讓我們誠心地祝禱他們,祈求他們有溫暖舒適的生活準備


《佛教的孝道思想》

感恩您對本公眾號的慷慨讚賞(請識別下圖二維碼)。不論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勵!(特惠包郵)《雍正御製文集》(全六冊)南懷瑾先生去世前特別鄭重委託搜集整理的重要典籍(識別下圖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文章轉載可開白。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相關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

相關焦點

  • 南懷瑾老師:現在的年輕人大都陽氣不夠、陰氣很盛,生活晝夜顛倒戕害身體
    現在都市很多年輕人,都是陽氣不夠--上午起來昏頭昏腦,一點精神沒有;到下午睡一個午覺起來,精神慢慢好了;到夜生活一來,精神越來越好--這些人都是陰氣很盛,學中醫看病就要知道了。 大部分的人,頭腦一天到晚昏昏的,精神不夠,尤其現在的青年上午頭腦都不清,中午以後慢慢好,到夜裡個個生龍活虎一般。大概我們諸位朋友都是這個情況,這是現代人的生活。
  • 立秋
    至於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陰陽書》曰:候夏至後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後伏,謂之三伏。曹植謂之三詢也。——《太平御覽·伏日》立秋日之星鬥(鬥)加十五日指背陽之維,則夏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涼風至,音比夾鍾。
  • 男人的精液有七種顏色?南懷瑾對傳說向來不加嚴謹考證
    南懷瑾的學術不靠譜》,指出南懷瑾不加任何的考證就胡說八道,說「黃帝的陵後面有個碑,不準進去。但是你如果有膽子進去,三個月就從南京出來」。我認為,南懷瑾的治學態度是非常不嚴謹的。他的知識容量看起來很多,但是基本上都來源於書本和傳言,而且很多都是沒有被考證過的玄學和神秘主義。南懷瑾由於「自己信」,所以對內容不加以嚴謹的考證,又加上自己的附會,就把一些錯誤的知識向大眾傳播。
  • 葉曼先生:南懷瑾老師震天一吼,使我整個大翻身大開發
    畢業於北京大學,師從南懷瑾先生,曾任輔仁大學副教授、臺灣佛教協會副會長。以下文字摘自葉曼講述《我學佛的心路歷程》。一九六八年新正,南老師又在臺北,為大家打「禪七」。老師特地事先交待我:「這一次,不要太自私的只為自己修,我要你犧牲自己,幫助幾個外國人,替我做翻譯。」那一年,從美國來了一位海軍少將。本地有一位留學生,大家叫他「老白」。
  • 南懷瑾老師講述:精神失落的病態
    嘆口氣,到了這個樣子,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挽救?在明末清初,顧亭林就引用這兩句話批評明末的社會風氣,他說南方的知識分子「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北方的知識分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現在的一般青年,進入社會之後,慢慢地就染上這個習性。不是無所用心,他們所用的心,就是孔子這句話「好行小慧」,使小聰明,沒有從大學問、大聰明上著眼。這是時代的悲哀,社會的病態。
  • 南懷瑾老師:堅持練習「乞丐蹲」,受用無窮!
    南懷瑾先生和法程師父合影南懷瑾老師:堅持練習「乞丐蹲」,受用無窮! 「乞丐蹲」練習方法圖示:善護念師兄註:久聞南懷瑾老師讚譽有加的健身方法「乞丐蹲」。堅持修習對調理腸胃系統、幫助消化、治療胃病等非常有益,如果能長期堅持,據說甚至有延年益壽之神奇功用。寧波準提法會期間,有幸當面向法程師父(註:南懷瑾老師的學生)請教具體練習的方法,現整理出來,期望大家受益。具體方法:(1)飯後,找一堵牆,最好有一個舒適的靠墊(不可太軟)。站在牆前,屈膝下蹲,背須要直,貼靠牆壁或靠在軟墊上。
  • 南懷瑾老師: 節氣與十二律呂
    陝西、河南邊界,有一種呂管,形狀據說像竹子又不是竹子,長短粗細有一定的標準,共有十二種,埋在地下,傳說是埋在天山的陰谷。由於這十二種管子長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長短也不同,而上端則是齊平的,管中充滿了蘆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內的薄膜)輕輕貼上,到了冬至一陽生的時候,最長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陽氣上升的影響,便噴出管外,同時發出「嗡」的聲音,這就叫黃鐘之音。
  • 南懷瑾老師:名垂千古的文天祥《正氣歌》
    形而下的萬有就是形而上的本體功能的投影,叫做「正氣」,把儒家、佛家、道家的最高哲理都包括進去了。 他又接著說「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他把宇宙分為兩層,這也是仿照《易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觀念而來。他把氣也分為兩種,一種陰氣,一種陽氣。我們不要一看到「陰陽」就覺得很玄奧,其實「陰陽」就好比我們現在數學上加和減的代號。
  • 立秋 | 馬思純給鴨子扇扇子 而我給你煲鴨湯
    到了清晨便會有霧氣產生因而在植物上凝結成晶瑩的露珠三候:寒蟬鳴立秋陽氣漸弱 陰氣襲來蟬蟲也開始鳴叫好像在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立秋時分要儘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果蔬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也有人主張吃生地粥,以滋陰潤燥
  • 今日立秋:涼風有信 祝君秋安
    說的是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大地上早晨也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燦爛的陽光依舊,熾熱的大地如常,時而出現的大雨,卻在慢慢奏響,與夏告別的旋律。
  • 古詩詞賞析:[立秋特別節目]劉翰《立秋》
    古往今來,寫秋的詩句那麼多又那麼美,實在令人難以割捨。躊躇再三,選擇了這首知名度並不太高的劉翰的《立秋》,期待在簡潔卻回味無窮的絕句中,與大家一同開啟今年的秋聲。關於作者  劉翰,字武子(一說武之),長沙(今屬湖南)人,光宗紹熙中前後在世。曾為高宗憲聖吳皇后侄吳益子琚門客,有詩詞投呈張孝祥、範成大。久客臨安,迄以布衣終身。今存《小山集》一卷。
  • 今日立秋丨三宜三忌,不怕「秋老虎」!
    為什麼要五點鐘起床 ←點擊查看祛溼的藥食,最常用的莫過於香薷。《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本草衍義補遺》說:「香薷有徹上徹下之功,治小甚捷,肺得之則清化而熱自下。無論飲食還是起居上,都不要讓自己的脾胃無辜「遭罪」。「立秋以後不吃瓜」,儘管立秋後天氣尚熱,但就太陽能量來說,陽氣已開始收斂,陰氣慢慢增加,這時吃太多陰寒食物,易損傷脾陽,所以立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可多吃蘋果、梨、葡萄等滋陰水果。
  • 茫茫白露生 又是一年立秋時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秋季從立秋起至立冬結束,其起始與結束,是天體運行的結果。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
  • 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季節,當北鬥星鬥柄指向西南,太陽到達黃經135°,時間在每年公曆8月7-9日之間時,為立秋節氣。上古時代以鬥柄指向確定季節交替,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七月節,立字解見秋(立秋)。
  • 南懷瑾老師:身體這個地方打開的時候像爆炸了,很可怕的,一下張開了(揭秘「心輪」)
    一邊翻成拙,另一邊翻成靈,只是譯法不同,因為密宗流行,就把大家搞胡塗了。那麼這拙火、靈力、靈能,在我們的修持上也有嗎?絕對有的。那麼密宗不同於顯教嗎?絕對相同,否則不叫佛法了。那拙火在顯教叫什麼?就是四加行的暖,得暖。所以《法華經》的妙蓮花,是意的成就。
  • 南懷瑾老師:坐懷不亂的柳下惠
    大家最熟悉的人——魯男子柳下惠——他姓展,名獲,字禽,食邑於柳下,諡號惠,是魯國的大夫。他也不以官小為卑賤,叫他掃地就掃地,叫他端茶就端茶,也無所謂。叫他當秘書長也可以,明天降為工友,他也好,後天去跑腿,他也沒問題,都沒有關係。答應了替你做事,他不但儘量發揮自己的長處,凡是有好的人才,他一發現,立刻推薦給你。處處都走正道,按照正當的途徑去做,這種人就是外圓而內方的。在外表非常圓融,叫他幹什麼事都可以,但是對於任何事情,都一定以正大的道理、正當的途徑去做。
  • 淵回說南:南懷瑾老師真名叫什麼?名如其人,懷瑾握瑜,傳承文化
    在浙江溫州樂清縣的小漁村,村民的生活還像往常一樣,有條不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裡的村民淳樸自然,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無憂無慮的恬靜生活。可後來的歷史就註定了這一天,不會是平凡的一天!南懷瑾老師最早的照片南懷瑾老師的母親南懷瑾老師的父親仰周化度有福氣,懷瑾握瑜號玉溪春風暖暖,綠上枝頭,鳥語嬉戲。
  • 【聽見詩歌】劉翰《立秋》
    不知道南方的朋友是否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一年又一年,秋就是這樣來得悄無聲息,來得毫無痕跡。你只能在些許物的意味中去捕捉它。或深夜歸來,或者清早起來,人行道上鋪得滿地的槐花,淡淡的,如此寂寥而又落寞。  春女思,秋士悲。「傷春悲秋」是文人深嵌在骨子裡的集體無意識。古往今來,寫秋的詩句那麼多又那麼美,實在令人難以割捨。
  • 【名家解讀】劉翰《立秋》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朋友你好,我是衛東。暑氣似乎正盛,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意識到,明天竟是立秋了。鬱達夫在《故都的秋》中說「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不知道南方的朋友是否也會有同樣的感受?一年又一年,北京的秋就是這樣來得悄無聲息,來得毫無痕跡。
  • 今日立秋:願你金秋無恙,百病皆休
    褪去夏天的浮躁與濃烈,在瑰麗且詩意的秋色中感受生活明朗、生命成熟。在落葉知秋中,收斂心神適時而生宋代劉翰亦有詩云: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清晨,室外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三候寒蟬鳴。這時候太陽光漸漸不那麼強烈,漸漸由陽轉陰,蟬開始感覺到陰氣上升,因而鳴叫得更加響亮、悽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