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上方↑↑棗莊國學教育促進會一鍵免費關注
小編語:
暑氣似乎正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昨天就是立秋了。鬱達夫在《故都的秋》中說「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不知道南方的朋友是否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一年又一年,秋就是這樣來得悄無聲息,來得毫無痕跡。你只能在些許物的意味中去捕捉它。或深夜歸來,或者清早起來,人行道上鋪得滿地的槐花,淡淡的,如此寂寥而又落寞。
春女思,秋士悲。「傷春悲秋」是文人深嵌在骨子裡的集體無意識。古往今來,寫秋的詩句那麼多又那麼美,實在令人難以割捨。躊躇再三,選擇了這首知名度並不太高的劉翰的《立秋》,期待在簡潔卻回味無窮的絕句中,與大家一同開啟今年的秋聲。
關於作者
劉翰,字武子(一說武之),長沙(今屬湖南)人,光宗紹熙中前後在世。曾為高宗憲聖吳皇后侄吳益子琚門客,有詩詞投呈張孝祥、範成大。久客臨安,迄以布衣終身。今存《小山集》一卷。事見《兩宋名賢小集》卷三○五、《沅湘耆舊集》前編卷二三小傳。
崔如琢《寒林動秋聲》
範曾《秋聲賦》
黃君璧《山色秋聲》
陸抑非《秋聲》
倪田《望月圖》
潘素《紅葉秋聲》
溥儒《秋聲賦》
齊白石《秋聲》
任預《秋聲圖》
唐雲《且聽秋聲》
王雪濤《秋夕不寐》
吳冠中《團泊窪的秋天》
許麟廬《秋聲圖》
于非闇《高柳秋聲》
張大千《梧桐高士》
《立秋》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詩歌賞析
古典詩歌可以分兩類,一類詩歌你必須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例如杜甫、李商隱的詩。而另一類,你甚至不需要知道作者是誰,就能從詩句所滲透的那種普遍人類情感中觸摸到詩歌的精髓。今天的這首《立秋》就屬於第二類: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小烏鴉在院中聒噪了一會兒便飛散了,玉白色的屏風顯得空空蕩蕩。躺在滲透著清新涼意的枕頭上,手上團扇一揮,便是沁人的涼風。睡夢間隱約聽到了秋風在萬物縫隙間留下的蕭瑟聲,醒來卻無處尋覓。走到門外,只見石階上鋪滿了梧桐葉。抬起眼,但見一輪秋月。
「乳鴉啼散」和「玉屏空」之間是沒有什麼必然聯繫的。這要是放到外國人眼裡,必然是匪夷所思、邏輯不通的。就像古龍的書名《天涯明月刀》,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中國文化的人,恐怕想破腦袋也無法理解「天涯」「明月」「刀」這種毫不相關的東西究竟怎麼可以結合起來成為一個題目的。
但是放在我們眼裡,這種聯繫是順理成章的,因為這些意象或者情境中所滲透的情緒是一致的。一個「散」,一個「空」,將秋的寂寥與詩意寫得恰到好處,這種難以言說的情緒是秋在人心中所喚起的紐帶,一開篇就在不提「秋」字中給你「秋」的妙感。
夏天炎熱,容易睏倦,所以很多人習慣在中午小睡一會。「一枕新涼一扇風」,立秋之後,連午睡都變得不一樣了,令人一讀就覺得清涼透骨,不再有密密麻麻的汗珠爬上腦門,睡眠也不再因燥熱而顯得淺且短暫。入睡時「乳鴉啼散」,顯然是傍晚,而醒來時的「月明中」則已經是月過中天的深夜了。
古人將春夏秋冬與一天中的晨午昏夜相對應,傍晚就相當於一天之中的秋季,所以詩人從傍晚寫起,更讓人覺得兩秋相逢,秋意無限。
但同是寫秋天傍晚的詩詞,這首小詩卻沒有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那樣深秋入骨的悲傷,只是一絲淡淡的落寞。因為這只是「立秋」,是秋天剛剛開始的時候,其間甚至還隱藏著絲絲縷縷夏的餘韻,因為團扇尚在手,因為秋聲尚無處尋覓。
說起「秋聲」一詞,首先讓人想到的必然是歐陽修那篇著名的《秋聲賦》,「歐陽子方夜讀書」,聽到了秋風在樹梢間所留下的似波濤,似秋雨,似兵革的蕭瑟聲。但此處,「秋聲」是詩人在夢中隱隱約約聽到的,醒來卻無論如何屏息靜氣都無法再次捕捉。但秋到底是來了的,門前的石階上已經有梧桐落下的葉子了。
據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在宋代宮廷中,立秋這天要把盆栽的梧桐葉移入大殿之內,立秋的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唱到「秋—來—了」,一兩片梧桐葉應聲而落,昭告天下,秋天到了。「梧桐一葉落而天下知秋」,因為這葉的襯託,頭頂的月亮也和夏天不一樣了。
經過這樣一番分析會發現「立秋」的全部神韻在這四句詩似有若無的描繪中,滲透進每一個讀詩人的心裡。不需要詩人過多的強調,這秋天已經悄悄地來了。
「立秋」一般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間,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晝夜溫差比較大,民間有「貼秋膘」的習俗,即在這一天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來補充夏季的營養損失。此外還有「咬秋」之說,可以通過吃西瓜、玉米等來體會秋天豐收的喜悅。
但畢竟現代和古代生活方式有較大區別,隨著生活物資的豐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現代人很少存在營養不足的問題,所以還是想提醒大家「貼秋膘」要適量,多吃些瓜果蔬菜,不然可真是要「秋天不減肥,春天徒傷悲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下期再見。
敬請關注我們的關注號
主 編:賈傳強
副 主 編:和志紅
顧 問:閆吉文 黃友龍 邱啟永 韓邦亭 候銘
地 址:棗莊市市中區東盛路臥龍公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