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宋)劉翰
立秋,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這六個節氣,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作為秋天的開端,自然界的陽氣變化從「長」的狀態轉向「收」的狀態。
立秋時節天氣多變,冷暖交替,尤其是草枯葉落、花木凋零更能引發情緒變化,極易誘發消沉的心緒,起居調攝,要遵循《黃帝內經》中「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鍛鍊或勞動,應保證陰精內蓄,不隨陽氣外耗。情緒宜安寧清靜,收斂神氣,動作宜平緩溫和,勿汗出淋漓,周身微熱,汗出即止。
為什麼要五點鐘起床 ←點擊查看
祛溼的藥食,最常用的莫過於香薷。《本草綱目》稱:「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
《本草衍義補遺》說:「香薷有徹上徹下之功,治小甚捷,肺得之則清化而熱自下。又大葉香薷治傷暑,利小便,濃煎汁成膏,以丸服之,以治水脹病效。」
在我國民間,立秋有吃香薷湯的習俗。香薷飲不僅是立秋的節日飲品,還是足以與溼熱之氣相抗衡的好湯飲。
香薷飲由厚樸、扁豆和香薷三味藥組成。厚樸有下氣、燥溫、消脹之功效;扁豆為滋養藥,常有健脾化溫、清熱解毒的功效。由這三味藥配成香薷湯,是一張最佳的夏月衛陽要方。
立秋期間按摩豐隆、足三裡、脾俞等穴,也可讓脾胃強壯。
豐隆穴是化溼要穴;脾俞可以健脾和胃,讓人胃口大開;足三裡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以上三穴各按100次,不失為腸胃「避暑」的好辦法。總之,立秋到白露這段時間的養生原則,應以養護脾胃為主。無論飲食還是起居上,都不要讓自己的脾胃無辜「遭罪」。
「立秋以後不吃瓜」,儘管立秋後天氣尚熱,但就太陽能量來說,陽氣已開始收斂,陰氣慢慢增加,這時吃太多陰寒食物,易損傷脾陽,所以立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可多吃蘋果、梨、葡萄等滋陰水果。
雖然立秋了,可不忙「貼秋膘」,因為天氣依然很悶熱,還有「秋老虎」站崗!再加上你保不定夏天貪涼、吃了些冷飲,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特別是虛弱的腸胃「不能承受之補」,就容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因此,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於滋膩,特別是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朋友!此時不妨適當多喝點紅小豆粥、紅棗蓮子粥、山藥粥等食物。脾胃虛弱者則應適當多喝點具有健脾利溼作用的薏米粥、扁豆粥等。
立秋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但是氣溫仍然偏高,溼熱依然偏重,有「秋後一伏熱死人」的說法。且氣候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立秋飲食要點
清補兼顧,酸潤淡養
酌立秋節令特點,溼熱裹挾,氣陰耗散,肺脾兩虛,飲食當清補兼顧,滋陰清熱,補肺健脾,五味調試,當多酸以斂肺,甘淡以補中虛。
山藥粥
[配方] 山藥50克,粳米100克。
[做法] 粳米洗淨,加山藥片,加水熬至米爛,加入食鹽即可。
[功效] 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
八珍糕
[做法]茯苓、蓮子、芡實、扁豆、薏米、山藥、藕粉、白糖,共研為細末,製成糕。
[功效]此方能健脾養胃,益氣和中,用於年老體衰、臟腑虛損、脾胃薄弱、食少腹脹、面黃肌瘦、腹脹便稀等,是清代宮廷常用的補益方之一。乾隆皇帝自乾隆40年左右即開始服用,至80多歲時,尤常服之。
來源:網絡
編輯:千萬蓮
蓮·自療
道法自然,清涼自在。
祝千萬蓮友秋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