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工作壓力大人群。
秋天的確是一年四季中最舒服的季節,但初秋卻要經受夏季尾巴那點熱浪的襲擊,稍不留神,仍然會傷人。吳先生51歲,昨晚,自己在家看電視時突然左身麻木,手不聽使喚,從沙發上滾落下去。待家人送其到醫院就診,醫生說,吳先生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夏季總出汗,人們會記得補水。秋季,儘管熱但少出汗,很多人忘了補水這事兒。人們的身體卻處在慢性失水狀態。這樣的結果會導致體內血液變黏稠,有助於血栓形成。那麼,應該喝多少水呢?專家建議,保證每個人每天排尿5次,1000毫升為好,且尿的顏色為淡黃色,另外,記得早起喝杯水。中、老年人。
末伏清補,以健脾利溼為主。健脾益氣,可以適量多吃祛溼熱、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芡實、山藥、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立秋後天氣仍熱,且雨水較多。溼熱交蒸,合而為溼熱邪氣。在這個時節,如果脾傷於溼,不僅會出現飲食不化、脘悶嘈雜、噁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等症,還可能為咳喘病症種下病根。健脾是養生的重要環節,中醫講「溼氣通於脾」就是這個道理。
末伏時白天溫度仍較高,但早晚氣溫明顯變涼,晝夜溫差增大。進入末伏,取涼須有節制,切忌猛吹空調、過吃冷飲,以免損傷脾胃陽氣,不利於健康。此外,適量戶外運動可振奮陽氣,促脾氣運化,改善胃口。如此,才符合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秋分前後早晚涼爽,而秋老虎仍在肆虐,此時容易感染到燥邪,更會引起中風的發生。那麼,如何健康度過這一「多事之秋」?除了食療外,你必須知道:若雙手出現麻痺、頭暈、半側身體臉部發麻等中風先兆症狀,且伴隨煩躁易怒、面紅身熱、口乾口苦口臭等熱症症狀,需及時服用白雲山中一牌安宮牛黃丸,能清熱解毒、鎮驚開竅、改善心腦血管、改善腦循環、保護腦細胞,是真正的「打虎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