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狹義解釋方面,人們曾熱衷分析人類代表泰森到底能不能打過東北虎,然而實際上,泰森自己都承認打不過。
但在廣義上,或者說宏觀來看,人們可能對打老虎還缺乏全方位的認識,在「跟老虎對線」方面依然不斷地施展著自己的想像力。
有人給出的方案是——「滑鏟」。
真實的滑鏟↑
除了滑鏟,老哥們還介紹了別的辦法,比如:
首先,「按住」老虎就相當離譜
事實上,從遠古時代起,虎兇惡殘忍的形象就深深嵌入了中國先民的記憶,滑鏟是假,吃人是真。
虎帶給人們的絕不是茶餘飯後的段子和玩笑,而是真正的恐懼和傷害,以至於誕生了一個成語——談虎色變。
但是現在的人們好像早就失去了對老虎的敬畏。
19世紀70年代的廈門,開埠已有三十年之久,西洋的貨物商船雲集於此。
在廈門的洋人除了通商和傳教外,還從事一項特殊的任務——採集當地動物標本。
清末洋人組織的獵虎隊
美國自然學家卡德威爾就是在廈門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虎種,他將之定名為「廈門虎」。在今天,它還有個更加廣為流傳的名字——華南虎。
武夷山區是歷史上華南虎活動的核心地帶,所以福建的虎患,數百年來一直非常嚴重。據不完全統計,明清時期東南地區出現虎患514次,是前一千年該地區發生虎患次數的85倍,平均幾乎每年發生一次。
當然這一統計不可能完全準確,但是虎患成為一種常發性的災害,已成不容爭辯的事實。
據史料記載,明朝初年就經常發生老虎半夜闖入人家,將滿門吃盡的慘案。
「洪武二十年(1387年),永春、德化虎四出,白晝噬人,或夜入人家,闔門俱盡。」 (《永春縣誌》卷三)
福建各地老虎食人的不完全統計
清末民初,虎患非但沒有減弱,反而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上世紀三十年代,福建當地報紙報導的猛虎傷人案件多達三十餘起。
1909年在福建梅花山被獵殺的華南虎
虎患給福建人留下的傷疤已經深入到了文化層面,時至今日在福建和臺灣地區廣為流傳的「虎姑婆」就可以視作是「狼外婆」在當地的翻版。
在虎患的巨大威脅下,明清時期的老百姓們逐漸對「打虎」產生了近乎迷信的痴狂,各式各樣的「打虎英雄」也藉機應運而生。
明朝最有名的打虎英雄當屬武松,《水滸傳》是明朝人寫的,書中很多內容反映的也都是明朝的事兒,就比如虎患。
武松打虎是赤手空拳,在各種繪本連環畫中,武松跪坐在老虎身上,一隻手按住虎頭,另一隻手則亂拳將其打死。
別的不談,僅從這一點描寫上就足以說明整個故事是多麼不靠譜了。
很多人對老虎的力量沒有什麼概念,以為打200斤的老虎跟打200斤的肥宅一樣。
老虎擁有貓科動物中最發達的前肢。當老虎飲水時,我們可以觀察到這種恐怖的肌肉,少林寺七十二絕學中的「臥虎功」正是來源於此。
這種力量,這種肌肉,配合銳利的虎爪,一巴掌下去直接能把人腦袋拍碎。哪裡還輪得到什麼武松打虎,直接改成二郎生鮮算了!
這種打虎戲以今天的角度來說很假,但在當時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市場需求量極大,因而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都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打虎英雄。
比如清朝崛起的打虎英雄——唐打虎。他的故事甚至入選了新中國的小學語文課本。
唐打虎的故事出自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原名唐打獵,後由吳組緗譯成白話文,並正式更名為唐打虎。
「虎撲至,側首讓之,虎自頂上躍過,已血流僕地……老翁自言煉臂十年,煉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掃之不瞬。其臂使壯夫攀之,懸身下縋不能動。」(《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筆下的這位打虎英雄採用的方法居然與貼吧老哥高度相似。
但仔細一看又有許多區別,老者沒有滑鏟,而是蹲下偏頭以躲避老虎攻擊,持斧來開膛破肚。
並且紀曉嵐還著重強調了老者修煉了十年的麒麟臂和十年的目力。
可見,就算是使用武器、採用技巧打虎,也需要至少十幾年的勤學苦練,絕非拿著個鍵盤就能去滑鏟了。
這種民間的打虎故事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後。八九十年代,神州大地湧現了不少奇人異士。
河南焦作孟縣的長壽老人何廣位就是其中之一。
據說,何廣位出生於1909年,家裡窮,飯量大,僱主養不起他,將他趕了出來,結果路上碰到老虎,不得已將老虎打死。餓極了的何廣位為了生存,將老虎殺了吃肉,從此走上打虎吃肉的道路。
再據說,老人以震驚世界的雙拳,赤手打死和捕捉猛虎7隻、野牛9頭、豹230餘只、野豬800多頭、狼1000餘只,被譽為當代武松(假)。
再再據說,已是93歲高齡的何廣位,身體非常健壯、靈活,鶴髮童顏。
何廣位所謂的打虎獵豹秘招是:出拳要快、準、狠,首拳一定要擊中虎豹的鼻子,致其暈厥,然後略補幾拳讓其一時難以甦醒,用繩索反綁四肢再裝進特製的大口袋,以最快的速度背虎豹下山……
鍵盤俠還知道滑鏟,擱這位身上,直接一拳成超人了。
打虎老人的故事雖假,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各級政府的確在全國範圍內組織人民群眾開展了持續數十年的打虎滅虎行動。
以虎患最為猖獗的福建為例,於1953年春成立剿虎聯合指揮部,由解放軍撥下剿虎經費,並發給輕機槍一挺,步槍100支,以及一批子彈、手榴彈。
然而儘管擁有槍枝,打虎過程仍然驚心動魄,一旦遭到圍捕的老虎困獸猶鬥,也會給打獵隊成員造成不小的損傷。
1956年春,政府為表彰打虎英雄為民除害的壯舉,專門請八一電影製片廠到永春拍攝紀錄片《深山除害》。當時沒有電影特效,所有鏡頭都是獵手與老虎搏鬥過程的現場真實記錄。
虎的兇猛是當代鍵盤俠們難以想像的,即使手持現代槍枝的士兵,在近距離對抗老虎時,也是九死一生。
1953年福建仙遊,一個孩子在甘蔗地裡遭老虎襲擊,聞訊趕來的解放軍戰士李富來,手持波波莎衝鋒鎗進入甘蔗地追殺兩頭老虎。
在打死第一頭老虎後,李富來又與第二頭老虎近身肉搏,渾身被咬傷四十多處,幸好附近的民兵聞聲趕來,這才救下了他。
李富來的英雄事跡後來被繪成連環畫《今日的武松》(真)。
除了福建,其他各省市也湧現了一大批打獵隊和現代打虎英雄,不同於傳說中那些孤身一人赤手空拳的好漢,他們多使用槍械,布置陷阱,並結隊而行,很多老照片中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上個世紀50至60年代的全民性打虎運動是不能站在21世紀動物保護的立場來評判的,打虎運動興起的背景無一不是當地老虎肆虐,嚴重威脅到了人的安全。
隨著打虎運動的持續,中國華南虎的種群數目由1950年代初的4000多隻急降至1976年的200隻以下,政策也開始發生轉變,1977年政府立法禁止捕殺任何野生虎,但直至1986年,各地仍陸續有獵捕華南虎的現象。
1994年,已知的最後一隻野生華南虎在湖南被射殺。中華大地上,人虎相爭的歷史隨著最後一隻野生華南虎的死去而畫上了句號。
在華南虎消失之後,我們終於意識到了老虎的珍貴。
如果說曾經的打虎運動是生存發展的需要,那麼21世紀的動物保護則是時代進步的必然。
我們或許再也沒有機會跟野生華南虎「滑鏟」了。
但我們還有野生東北虎,我們還有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