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暑節氣,24節氣中的第12個,大暑過後,就到了立秋節氣。以前總以為立秋就是到秋天了,天氣慢慢涼快了,等到長大才知道,原來並不是這樣,即便立秋了,天氣還是會熱一段時間,甚至會出現「秋老虎」。立秋,一般都在每年的陽曆8月7或8號左右。從陽曆上看,就只差了一天,但是從農曆上看,差的就比較多了。有時候在農曆六月就立秋了,有時也在七月,因此民間也就有了早立秋,晚立秋的說法。
就拿去年來說,去年立秋陽曆是8月8號,農曆是7月8號,而今年,我陽曆在8月7號,而農曆則是6月18號。拋開陽曆不說,只看農曆,今年和去年立秋就相差了20天左右,也就是說去年是7月才立秋,屬於晚立秋,而今年是6月立秋,屬於早立秋。
陽曆,其實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來定的,它和氣溫的高低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對於傳統農業生產有著直到意義。而農曆呢,則是根據月亮運營規律來定的,不同年份陰曆,陽曆並不對應,有時差別就比較大,或者設置閏月來適應年的長度。因此,農曆所表現出來的立秋早晚,原則上來說其實並不準確,也不能準確反映出氣候的變化,對農業生產指導意義不大。
但是從俗語字面來理解,農曆六月份立秋,立秋之後溫度下降比較快,不利於作物生長,生育期縮短,不能很好的成熟,豐產比較難,所以就產生了「早立秋,顆粒無收」的說法,這個其實不難理解。而下一句,「晚立秋,早晚都收」,就是說,立秋時間晚,不管是早播種還是晚播種,生長周期都可以滿足,積溫夠,作物正常生長影響不大,冬天到來之前,作物可以很好的成熟,豐收也不是難題。
其實啊,這句俗語表現出了一個時間的混淆概念,畢竟它是根據農曆形成的俗語,並不能反映出「早立秋」,氣溫下降,農作物生長周期不夠。其實從咱們生活中也能很輕易的發現,立秋之後,氣溫並沒有下降或者說並沒有特別大幅度的下降,該熱還是熱。對於作物來說,還是能夠繼續生長,如果管理得當了,豐收也並不是問題。同時,這裡面還有個閏月的問題。雖然說是早立秋,但是作物生長周期內,還應該把閏月也算進來。就拿今年來說,不是有個閏4月嗎,這樣算起來,其實作物的生長周期並沒有縮短。
也就是說,按照陽曆的時間,更能準確指導農業生產。農曆的「早立秋和晚立秋」,對實際生產偏差還是比較大。那麼這句俗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句是「不成立」的,早立秋≠收成不好,晚立秋≠好收成。每個地區的氣候,環境不同,我們都應該根據當地規律,田地實際情況,適時合理進行農作活動,豐產豐收,真的跟早晚立秋關係不大。
六月立秋,顆粒無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這句俗語主要還是根據農曆來算的,而二十四節氣其實是根據太陽運行來計算的,這樣更能準確指導農業生產,早還是晚立秋,這個大家就不要太在乎了,想要豐產優產,背後離不開農民的辛勤付出和細緻管理。
但是這句話能流傳下來肯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我們應該與時俱進,更加科學地去經營和管理自己的田地,這樣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