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知秋後的丁酉「立秋」,與往年有哪些不同?《易經》分享
(一)
從熱到涼,落葉知秋。
歷代《易經》聖人依大自然陰陽消長盈虛,以十二闢卦代表之。
2017年,丁酉雞年的立秋節時間是農曆的閏6月16日15時41分,公曆時間為:8月7日。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立秋,「立」者,開始之意。
陰氣出地,始殺萬象。
「秋」字,「火」象徵夏天炎熱的太陽,「禾」代表穀物,稻、麥經夏日炎炎日曬,可以收成了。
從立秋開始,氣溫逐漸下降,從而天高氣爽。
我國傳統文化,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立秋後,《易經》六月「遁卦」的初、二兩爻由陽轉陰,七月「否卦」則三陰三陽。
(二)
古人重視祭祀,這在《易經》文化中多次提到。
《易經》第63卦」既濟卦「九五爻辭裡有這樣一句爻辭:「 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龠祭,實受其福」。
白話解為,東邊的村鄰,為了求得神靈賜福,殺牛宰羊,舉行盛大隆重的祭祀活動
而住在西邊的村鄰,卻僅僅是一杯水酒,簡單、清淡的祭祀,卻得到更多的福分。
《易經》的57卦「巽卦」九二爻辭也說:「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
這一卦告訴我們,虔誠祭祀諸位神靈自然就會得到神靈的保佑。
立秋節祭祀的傳統習俗,也歷來依舊。
古人是這樣祭祀立秋節的!
有史記載:周朝開始,在立秋節當日,天子會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
朝代更替至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
再到明朝,也傳承了宋代的習俗。
(三)
歲次丁酉,肖雞。
在立秋節到來之際,「源易緣」特意向臺灣中華海峽兩岸周易科學交流協會理事長、著名易經教授黃來鎰約稿。
請先生結合《易經》談一談"丁酉雞年的立秋節與往年有哪些不同"。
黃來鎰先生說,六月為《易經》遁卦,七月為否卦。
2017丁酉年閏六月,實則已有七月之象。
年初孵雞而生,六七月母雞成長產卵。
公雞白晝不叫,夜間清晨逢更必啼,是雞與人類之間的約定誠信。
黃來鎰談到, 《易經》中孚卦,中者,中道、中庸、中和; 孚者,誠信。
大自然中「豚知風」、「雞知旦」、「鶴知秋」,被視為對人類最守信用的動物。
今年的「 立秋」節過後, 陽氣將收斂,陰陽二氣漸漸平衡。
黃來鎰教授,還指出:中國幅員廣大,有些地方,今年的時序雞已進入「立秋」,然而氣候仍十分炎熱,故云「秋老虎」,必須白露後,天氣才逐漸轉涼。
古代傳說,「立秋」當日的氣候,可預測年底農作物的收成。諺雲「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
若是打雷,所謂「打雷秋,晚冬一半收」,農民年終難度矣!
(原創聲明:未經許可,禁止進行刊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載,請通過本平臺留言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