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顆平常心,坦然面對工作中的得與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021-01-09 旭述旭說

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奧斯卡·懷特曾在監獄服刑期間說過這樣一句話:「有悲傷的地方,才是聖地。相信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早晚都會了解到這一點,還未了解到這一點之前,可以說那是他還不了解人生。」

《睡著成功》一書的作者,美國著名的牧師馬非也說過類似的話:「一切災禍中,一定匿藏著幸運的胚芽。」人坐在幸福的椅墊上,人在舒服中很快會睡著;而在做苦力時才會領悟人生。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老子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突破眼前的困難,眼前的風景豁然開朗。

1932年,美國一位年輕人失業了,同一年裡,他決心想做個政治家。他競選州議員,但是失敗了。他開了一家商店,但商店也倒閉了,同時第二次的競選也失敗了。兩年後他又競選,可是他又失敗了。5年後他參加美國國會議員選舉,仍然失敗。1846年,他最終當上了國會議員,但在連任的選舉中失敗了。在巨大的打擊面前,他沒有倒下。1854年,他競選參議員,失敗;1858年,再一次競選參議員,仍然失敗。

他嘗試了11次,可只成功了2次。但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1860年,他終於成功,當選了美國總統。這個人就是林肯,美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人物。

如果人的一生總是一帆風順,他絕對不會有成就;如果遇到失敗就倒下,當然也不會有所成就,只有把得失看得非常正常的人,坦然面對得失,他才能做到勝利了不驕傲,失敗了不躺倒。

人生得與失的事情太多,得到的多,失去的也多,失去的多,得到的也多,不應當過於計較得與失。當然,得是希望的滿足,快樂而幸福,失則是損失的痛苦,悲傷和不幸,但是,得到與失去是工作中的孿生姐妹,永遠不會分離。有時失去並不意味著痛苦或者預示著一定會不幸和痛苦。

比如,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的工作崗位經常會變動,職務會有升遷和變動,收入有升有降,在一個崗位或者一個職務上幹一輩子的人極少。每一次的變動都會給自己帶來變化。職務升了,自然高興,但職務降了,或者從重要部門調到邊緣部門,我勸你也要一樣看得開,不要因想不開而鬱悶。其實,說起來,人生就是這樣,不是想到就是失去。得到與失去,都是偶然中的必然,對得與失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態,順其自然是最重要的。

當我們以一顆平和的心態面對世間的萬種痛苦和不平時,你就會發現:大千世界,得與失是形影相隨的。那暫時的悲傷與辛酸,原來再平凡不過了。

黃昏的太陽是如此輝煌,然而,時間長了,它就是黯淡下來,接下來就是黑暗的夜晚;蜜是那麼的甘甜,可吃多了味道卻甜膩不堪;當你成為激情四射的青年時,卻永遠告別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當你參加工作進入社會,學會在社會夾縫中生存時,卻失去了寶貴的直率與銳氣;盼望享受大都市的生活,卻失去了田園生活的閒適;你得到了金錢,但失去了很多能自己民支配的時間;你剛擁抱了痛徹肌膚的教訓,假如你還年輕,你還有機會重新拼一把。

人生有無數次的誕生與死亡,有時你失去了一些,但死神與你擦肩而過。我聽一位國企工會主席講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那天晚上,當時部隊正在大禮堂看電影,戰士們天熱口渴,每連出一個人主動去抬水。還沒有回來,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地震襲來,他倖存了下來,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失去了一場電影,然而卻無意中保住了一條性命。

著名媒體大王凱西在其自傳《凱西來了》一書中,講述了這樣一段親身經歷。

在一次董事會上,她精心準備了一個報告,從內容到發揮,她都覺得很不錯。可沒想到,會後,她卻被領導狠狠批評了一通,說她的報告語言太誇張,語氣太過火。凱西一聽很生氣,心想:為了這個報告,自己沒少下工夫,自己覺得很好的東西,怎麼在他的眼裡就那麼多問題呢?

但等領導走後,她問自己,是不是還要堅持自己的想法,領導的話是不是對?「她是出於真心為我好,才給我指出錯誤,況且他的經驗比我多,我應該聽他的話。」

的確,講話作報告都要分不同的場合、分不同的對象,話應該說到什麼份上,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都是要把握分寸。畢竟是在重要場合,面對是的重大問題。如何表態,是需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經驗的。董事會是決策公司大事的地方,討論問題以慷慨激昂的口氣發言,像做報告似的當然很不適合。明白了這一點,在以後的會議上,凱西就改變了討論發言的口氣,聽起來讓人感到舒服多了,而且說服力也強了很多,更容易讓人接受。

凱西受到了批評,雖然暫失「失」掉了一份自信,然而,她因此明白了一個道理,從這點說,她不是「失」,而是「得」,從教訓中總結經驗,她自己的工作能力相應得到了提高。

其實,在職場中,個人的得失並不那麼重要,有得必有失,相反,有失也必有得,當你獲得一些東西的同時,你也失去了一些東西,這是人生的全部,不斷得到與不斷失去,構成了我們完整的一生。用不著過分地悲與喜。以自己一顆平常心坦然對待一切得與失吧。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面對得與失,保持一顆平常心比黃金都珍貴!

相關焦點

  • 「孟婆」碰瓷地攤經濟,可一顆平常心最重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孟婆湯八淚為引:一滴生淚、 二錢老淚、三分苦淚、四杯悔淚、 五寸相思淚、 六盅病中淚、 七尺別離淚、這第八味,便是一個孟婆的傷心淚。孟婆湯八淚為引,去其苦澀,留其甘芳,如此煎熬一生,方熬成一鍋好湯。忘卻活著時所有的牽絆、所有愛恨情仇,乾乾淨淨,進入下一個輪迴,或為物,或為人,或為畜。鄭州的「孟婆湯」是什麼滋味捏?
  • 為人大度平常心,有包容不較真,善待他人路寬廣,保持樂觀微笑長
    02為人大度平常心,寬容包容不較真;善待他人路寬廣,保持樂觀微笑長。人生最寶貴的是一顆平常心,遠離混濁,平靜如水,不為世間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人生本平常,擁有平常心才能讓我們在俗世中體會到滿足是一種快樂。
  • 《菜根譚》應酬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可作為當事人而言,且不說要逆來順受,至少要將之反應給相應的工作人員,避免與之直接衝突。比如插隊這樣的事,如果當時在銀行、車站或者其他公共場所時,維持秩序本就是該場所分內之事,但有時卻讓百姓自行解決,從而引發不必要的麻煩。而對於路怒症就更不適合了,需知當對方不將其生命當回事,我們自己也要為自己和家人考慮。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遇到了什麼問題,你都要靜下心來,冷靜處理,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念過往,不畏將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一顆淡定從容的心,去過完這一生!以下有很好的五句話,送給所有人,希望我們都能活出真我,煥發光彩!
  • 如有來生,願做花草,不悲不喜,安之若素
    人在坦途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以物喜,即使你現在春風得意馬蹄疾,也不要為一時的順境蒙蔽了雙眼。不以己悲,即使你現在一敗塗地,也不要放棄自己。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順心,樣樣如意。如果不想你的人生充滿悲情,那麼好與不好,都不要再去執著。人生苦短,只有看開了,才能隨緣,隨性,隨心而為,不急不躁,不悲不喜,隨遇而安。
  • 所謂成熟:不怨不艾、不燥不怒、不喜不悲
    生活中,我們總會用成熟和幼稚去評判一個人。說某個人成熟,無非是他性格老成、做事靠譜、喜怒不形於色,擁有很好的控制情緒和駕馭人情世故的能力。那麼,成熟的標誌是什麼呢?小瀋陽有個經典的搞笑臺詞:「畢竟,我也是有身份證的人啦。」有身份證,就證明你是成年人了,法律上稱作「具備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
  • 人生的大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為何反而教育孩子因物而喜
    給兒童禮物工作中、特別是市場營銷中,為了吸引客戶,商家們常常也會準備很多小禮品、小禮物。這應該也是對「因物而喜」的日常應用。因此「因物而喜」的做法應該也是對的。這應該是高情商的一種表現吧。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顯然也是正確的。這兩者難道不矛盾嗎?生活中、工作中,哪一個有所成就的人、有所收穫的人,不是承擔委屈的能人?常言道:「宰相肚裡能撐船」。肚子裡能撐船的人物會是那些悲悲戚戚的人嗎?
  • 何為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關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儒家和道家講說的比較多,但是儒家與道家能做到者又有幾人呢?儒家的孔子沒有做到,喜悲之事天天發生在他的身上。道家老子也沒有做到,他在母親過世時,哭得昏天黑地,悲痛了整整三天。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儒家與道家的一個修學方向而已。如果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不是就可以不受物的系縛,也不受自己身體變幻得失的系縛而遊步虛空,成就那些所謂仁者與智者的曠達胸襟呢?
  • 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懂得這樣對自己,你會越活越通透,越過越輕鬆
    歲月是一種積累,生命中很多東西卻在得失交替。你永遠也想不到生活會在哪個路口給你一個坎兒,一個踉蹌,然後讓你失掉一些東西,面對前所未有的難題。你也意料不到生活會在什麼時候就贈你一段溫暖,撫平那些坎坷歲月留下的傷痛。
  • 坦然面對經歷的一切,平和對待得與失
    生活本身是乏味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歸,有的人為了名利、金錢、地位,忙得身心疲憊,正是有了這樣的紛擾,生活才會五彩繽紛,然而,平平淡淡才是真,美好和快樂在平淡中,平淡才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時刻。早上安康,我的朋友!2、坦然面對經歷的一切,平和對待得與失,讓內心永遠充滿憧憬和夢想,學會感受那些微小但真實的滿足,那麼,我們就可以讓每一天都充滿快樂!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有時,簡單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麼安之若素;有時,簡單凌駕於精神之上,那麼絕塵世外;有時,簡單就是紅爐一點雪,那麼原汁原味;而有時,簡單也是一道法門,誰經過了,誰就能化繭成蝶、脫胎換骨。恩與怨,得與失,愛與恨,成了藏在心底深處的一道風景,細細地品味,都成了一笑而過的淡然。一顆平常心,讓生活簡簡單單,握住一縷陽光的時候,便有了陽光般的心態,知足、感恩、達觀。繁華塵世裡,享受家常的溫暖,憧憬平實的夢想,自由自在,真實坦然。
  • 不以物喜,不哀己悲
    不以物喜,讓心,只懷善念;不哀己悲,只盼未來的歲月,可以安然靜好。心若每天落在是非、有無、來去、對錯你我中,就永遠得不到寂靜,就算不與別人爭論內心還是有諍的,落在這裡就落在世間法中,沒完沒了苦海無邊;每個人的世界都是自己造就的不應怨天尤人,如果「都是別人的錯」變成「一切都是我的錯」,那麼從改善自己的那一刻起
  • 在預測的險境裡,保持一顆平常心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2017年上海卷:「預測」)面對人生的種種預測與變數不如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這句話教導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然而我們大多人處世都或多或少受到情緒的影響。
  • 佛說:遇喜不喜?遇悲難悲?定是忘了這個道理,快來重新找回自己
    這是因為人們常常「以物喜,以已悲」,所以心情才會跟著外物或起或伏,自然是難以真正做到平靜。人世間最難得的就是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虛榮所、不為權勢所惑、不為金錢所動、不為美色所迷,不為一切的浮華沉淪。可能如今很多人都覺得說起來容易,隨著年齡的增長,感到自己越來越麻木了,那麼不妨先來看看這個故事,快來重新找回自己。
  • 從這首歌分析王一博,他頂住了壓力,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01流量VS正能量範仲淹曾經在《嶽陽樓記》中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之優和個人之得而喜 ,也不因外物之劣和個人之失而悲。自從《陳情令》熱播,王一博自然成為了頂流,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說過,流量不如正能量,而王一博,顯然更適合後者。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讀範仲淹,高義猶在前
    原創文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出自《嶽陽樓記》,範仲淹心繫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何等的節操。節操是貞節,是操守,更是氣節,節操是要人守護的。一夫一妻的烏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當今這個金錢至上,利益為先的時代更有針砭時弊的意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小至蠅頭小利,蠅營狗苟大有人在;大到國家利益,總有跪著的奴才。
  • 讀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你的世界誰不知(外一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範仲淹(宋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其所在的段落是全文的重點,全段既是對內容的收束,又是對主旨的提點。
  • 水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作為投資者必須給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經濟工作的總方針政策高度重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前,一般都有政治局會議討論主要的議題。現在中央政治局會議確定明年的工作基調是「穩中求進」。這一點大家要注意,跟過去的「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表述不一樣。這一次是主動語態,而且是比較積極主動進取的一種精神。第二點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是,過去我們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三個星座,處事心態絕佳
    文/葉子一個人處事的心態,決定了這個人能否成功;一個人處事的心態,決定了他與身邊人的人際關係,有些人覺得,對方得罪了自己,就要擺出一副臭臉,來給對方一點顏色看看,但是有三個星座,他們從來不會這樣想,他們相信不以物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