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是一種積累,生命中很多東西卻在得失交替。
你永遠也想不到生活會在哪個路口給你一個坎兒,一個踉蹌,然後讓你失掉一些東西,面對前所未有的難題。
你也意料不到生活會在什麼時候就贈你一段溫暖,撫平那些坎坷歲月留下的傷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無論怎麼做,都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缺憾。
無論生命遇到什麼,日子從未停息,過了這一天,事情總會翻篇。
有得到就會有失去,有失去亦會有得到。只不過有時候可能需要等一等,緩一下,換種方式得到。
越是有智慧的人,越不會去追求所謂的圓滿無憾,而是懂得去與生活達成和解,讓自己擁有一種陽光的心態,得失隨緣。心無所絆,坐也從容,行也從容。讓自己儘可能少一些憂愁,多一分快樂。
面對人生種種不如意的境遇,學會這三點,會活得通透,過得更輕鬆。
1
學會看淡得失,保持一顆平常心。
凡事不必刻意強求,因為得失交替,你想得到什麼,就必定會失去其他的什麼。得到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失去的註定不屬於你。
所謂得失,也不過如此。與其為難違意,還不如順其自然。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至少不會因為刻意而為之,最後多出不必要的後悔和遺憾。
得失之間,才是人生。捨去不必要的眷戀,才能接納更多的美好。
看淡了,得失成敗也就無所謂了。
愛恨寵辱,喜悲得失,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人,若能不受外界影響,懷揣一顆平常心,方可活出通透人生。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順心如意,有得,有失,才是人生的常態。
得到,不必太過驚喜,失去,不必,太過悲傷。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得與失、福與禍,可以互為因果,相互轉化。
有時候在生活中我們失去一些東西不一定是壞事。你在這裡失去的,會從其他地方找回來。
《塞翁失馬》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塞翁的馬走失了。鄰居們都來寬慰他,塞翁則笑笑說:「丟了一匹馬損失不大,沒準還會帶來福氣。」
過了沒幾天,丟失的馬不僅回家了,還帶回一匹駿馬。大家紛紛來向塞翁道賀,塞翁反倒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結果沒幾天他的獨生子就因為騎那匹駿馬摔斷了腿。大家同情塞翁時,他卻很樂觀:「或許是福氣呢。」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被應徵入伍結果戰死,然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入伍,逃過一劫。
人生就是這樣,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得到補償。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發生的一切都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漸漸地你就會發現:凡事看淡,好運自來,老天自有安排。
唐太宗時期,監督運糧的官員由盧承慶負責考核。
官員因為運糧時,翻了船,導致很多糧食掉進河裡浪費了。
盧承慶給了他「中下」之評,官員沒有著急解釋,而是坦然接受了這個等級評價。
盧承慶對官員的表現有些驚訝,收到那麼低的評價居然沒有辯解,那就證明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
於是,盧承慶把評價改為「中中」,奇怪的是,官員不改常態,並沒有為此表露高興之意。
後來,盧承慶調查發現,翻船並非因官員監管不善,而是因為突然颳大風把船吹翻了,便把評價改為「中上」, 官員仍寵辱不驚。
由此,官員在盧承慶心中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後來還被特意提拔了。
官員若是一個患得患失之人,面對低評著急解釋,盧承慶或許不會主動為他上調評價。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所謂緣來緣去,緣都是命中注定。
《莊子》裡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孫叔敖三次擔任最高官職,掌軍政大權卻不顯榮耀,三次被罷免卻一點也不焦慮。
肩吾對此十分疑惑,便問孫叔敖。
孫叔敖答曰:
「官職來了,我不會推託,官職走了,我不會去阻止,我不能左右這些東西的來去,故而不會有所顧慮。」
只有看淡得失的人,才能達到孫叔敖這般境界。
面對人生的得失,選擇看淡,是豁達大度,也是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