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我們在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綜合醫院西藥師學習與運用中醫藥知識的專家共識(北京,2020)》。很多老師對此感興趣,我們來說說。
首先,非常榮幸,這樣一個事情,得到北京市20餘家醫療機構臨床一線的中藥師和西藥師的大力支持。沒有他們的幫助,這個事情辦不成的。
中國知網上的文章
(一)
為什麼要做這樣一件事呢?因為有需求。
很多西藥師,不可避免地會接觸中醫藥,也對中醫藥知識感興趣。不管是自己或家人用藥,還是工作當中需要,總之,大家了解中醫藥知識的需求是存在的。
有需求,就得有供給。
如果我們不供給,就會有其他人來供給。就像科普,如果醫療機構的醫生和藥師不做科普,張悟本們就帶著綠豆茄子殺入場了。
所以,為了廣大西藥師不被曲解中醫藥、誤解中醫藥、甚至是極端反中醫藥的聲音和觀點帶到溝裡去,我們決定要做這個事。
那麼,西藥師為什麼要學習和了解中醫藥知識呢?
一句話,因為我們是醫務工作者,是治病救人的。我們眼界的寬窄,決定了患者治療策略和治療選項的寬窄。我們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患者疾病治療和恢復水平的高低。
而中醫中藥恰恰就是治病救人的學問,而且在我們自己的祖國應用了上千年。
所以,你了解的多,你的家人就受益,你的患者就受益。
中醫中藥(圖源網絡)
(二)
具體來看,在這個專家共識裡,我們用一個一個的「陳述」(就是一句話),將西藥師學習與運用中醫藥知識的有益之處列舉出來,並且讓專家進行認可程度和推薦程度的打分。
認可程度的打分,代表了專家認為這句話是否符合客觀事實,1分-9分,分數越高,越認可。
推薦程度的打分,代表了專家認為這句話是否需要讓其他藥師都知道,也是1分-9分,分數越高,越推薦。
比方說,【陳述2】的內容為「中醫藥對於慢性病、疑難病和外感發熱急性病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療優勢,尤其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治療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西藥師應了解這種治療特色與優勢。」
對於這句話,有95%的專家參與了評價,綜合認可度為8.11分,綜合推薦度為8.13分。
中醫學裡面有一個概念,叫做中醫優勢病種,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比方說,流行性感冒就是一個中醫優勢病種,適合採用中醫藥治療,這一點在今年的新冠肺炎治療中已經充分體現出來。本公眾號前期發了多篇新冠肺炎相關文章,感興趣的老師可以在原創文章中找到。
新冠病毒(圖源網絡)
再比如,【陳述3】的內容為「西藥師學習與運用中醫藥學知識,有助於拓展專業視角、提升臨床問題解決能力,並為成為一名中西醫結合的臨床藥師奠定基礎。」
對於這句話,有92.5%的專家參與了評價,綜合認可度為8.11分,綜合推薦度為8.00分。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說,西藥師可以用中醫藥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咦,西藥師不是應該用西醫西藥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水平嗎,為什麼會是中醫中藥知識呢?
簡單說,原因有兩點。
第一,中國的老百姓,很多都是同時吃著中藥和西藥的。如果這樣的患者前來做用藥諮詢,或者前來看藥學門診,如果一名藥師就可以同時將西藥和中藥都搞定的話,豈不是很好嗎?
況且,真正的中西醫結合,一定需要一個大腦統籌完成,而不是一中一西討論確定。
從這個角度,西藥師學習中醫藥知識,能夠提升自己的臨床問題解決能力。
第二,對於一名西藥師來說,怎樣才能從眾多的同行中脫穎而出呢?
一般的常規思路,肯定是專注於藥理機制或治療指南等西醫西藥知識。這樣不是不行,但是可替代性很高,因為藥理機制和治療指南的學習和背誦,門檻比較低,不是有無的差異,只有早晚的區別。
所以最佳的切入點,還是做一些既有特色,又有一定門檻的工作。
而中醫藥知識,剛好符合這個特點。
而且,學過中醫藥知識的西藥師,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會改變。
比方說,學中醫藥知識之前,我們對於阿片類止咳藥物成癮性的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基本就是嚴格的藥品處方管理、用法用量管理和療程管理,我們只給必須用的患者用,我們要用最小的有效劑量,我們要關注患者是不是會頻繁更換醫生開處方,等等。
而學習了中醫藥知識之後,你就會發現,從咳嗽的神經系統入手去解決咳嗽問題,本就不是一個最理想的方案,更不是唯一的方案。
換句話說,止咳平喘中藥幾十種,含有阿片類成分的罌粟殼只是其中的一種,其餘包括麻黃、川貝、枇杷葉、苦杏仁、桔梗、百部,甚至藥食同源的紫蘇和百合,都不是從神經系統入手解決問題,但用對了都有很好的止咳作用。
而且從中藥功效來看,祛痰止咳與斂肺鎮咳是有顯著區別的,我們在外感咳嗽早期,完全可以不用罌粟殼,而使用其他中藥。
止咳藥川貝(圖源網絡)
這樣思考問題的話,治療策略和治療選項一下子就打開了,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安全性問題。
所以,不同問題的優先級和戰略高度是不一樣的。有時候,你花費了很大精力解決的一個問題,如果站在更高優先級來思考,這個問題也許根本就不存在。
從這個角度,西藥師學習中醫藥知識,能夠拓展自己的專業視角和分析水平。
(三)
當然,理性認識中醫藥,除了看到優點,還要看到不足。
不足之處是什麼呢?
可能會有觀點認為,不足之處是缺少循證評價,缺少現代醫學科學的證據。
如果這麼想,就是南轅北轍了。原因也很簡單,中醫藥的事,要在中醫藥理論框架內,用中醫藥思維來解決,而不是用其他思維。
這是基本原則,一定不能馬虎。
在中醫藥理論框架內,我們就會發現,中醫藥面臨的問題,不是證據太少,而是資料太多,畢竟這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資料。
黃帝內經(圖源網絡)
但正是因為資料多、信息多,所以,同樣一個內容,這個朝代你解讀一次,那個朝代他論述一遍,這就可能會讓後來的學習者無所適從。
同時,真正最本源、最原汁原味的東西,就會被衝淡。衝淡到我們甚至不知道,哪個才是原汁原味的內容。其實從我們的感覺來看,中醫中藥的很多問題,都是這樣被衝淡的,也可以說是:失傳。
所以,中醫藥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定是傳承,一定是去粗取精和去偽存真。
而我們正在做的,就是這麼一個事。
好了,這次先說到這,後續我們還會從具體知識和方法學角度,繼續解讀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