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是世界藥師日。提起藥師,很多人覺得熟悉又陌生。有人認為,藥師只是局限於藥房發藥,但其實,藥師的工作範圍比小小的「藥房」大很多。
從藥材源頭到終端都有藥師身影
「醫院裡,普通人常見的藥師基本上分為調配藥師和臨床藥師兩種。」南醫大二附院藥學部副主任醫師張莉介紹,一般在藥房窗口發藥並進行用藥交代的屬於調配藥師。臨床藥師的要求相對較高,要擁有一定的臨床知識。臨床藥師也分為呼吸科、心血管科、內分泌科、兒科等專科。「在南醫大二附院,臨床藥師的主要工作是上午和醫生一起查房,此外還有藥學查房,即告知患者目前正在使用的是哪些藥以及注意事項等,並根據每位患者的身體情況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案,調整用藥劑量。」
25日下午,當記者致電江蘇省中醫院主任中藥師、執業中藥師張先林時,他正在貴州銅仁的一家道地藥材基地。張先林表示,其實,藥師一直默默地站在患者身邊,與醫師共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中醫與中藥是不分家的,每一個學中醫的人都要了解中藥。在江蘇省中醫院,藥師不僅會前往門診抄方,還會去病房與醫生共同查房,參與處方點評、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張先林介紹,在一些國醫大師的診室內,常會有藥師在一旁抄方,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藥師既可以學習名中醫的藥方,也會向一些年紀較大的國醫大師介紹一些藥學的最新成果,這樣國醫大師們的用藥範圍會更廣。
張先林指出,中藥師的作用發生在從藥材源頭到抵達患者手中的全流程。「中藥材十分講究道地藥材,以確保藥品的療效與安全性,所以,我們會經常前往全國多個道地藥材基地,確保被配送往醫院的中藥材基源明確、產地穩定、質量可控。」
「1+1」聯合門診藥師醫師齊上陣
24日上午,南醫大二附院老年患者「1+1」聯合門診迎來一對老夫婦。83歲的老陳告訴醫生,自己的胃不太舒服。查看患者病歷時,醫生發現患者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當被問及近期服用哪些藥物時,老陳拿出了一大包藥,除了從不同醫院開的中成藥、降壓藥、降血糖藥外,還有彌可保、維生素B12、維生素C、維生素B6、骨維素等保健類藥物。很快,醫生酌情為老陳減去了多種藥品。
「1+1」聯合門診,即醫師和藥師聯合坐診。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江蘇省老年醫學學會臨床藥學分會主任委員哈維超介紹,一些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往往患有多種基礎疾病,每天服用十幾種藥物,存在各種用藥問題。「比如不同的藥物何時服用合適?哪些藥物會相互影響,如何正確搭配?再比如使用某些藥物一段時間後,療效不佳,這時候要如何調整用藥?還有朋友推薦的保健品,究竟能不能代替用藥等,這些用藥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不僅會影響疾病治療的療效,更可能給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南醫大二附院於今年7月推出老年患者「1+1」聯合門診,由資深的臨床醫師和臨床藥師聯合出診,為患者提供「醫藥一體化」的一站式門診服務。
隨著藥品的種類日益繁多,人們對專業用藥指導的需求日益旺盛,越來越多「醫師+藥師」聯合坐診已被提上日程。今年8月,省衛健委下發關於開展家庭藥師培訓的通知,並率先在揚州、蘇州等地開展藥師進家庭、社區試點,打通百姓安全用藥「最後一公裡」。
藥師職業發展之路逐漸拓寬
據了解,我國從1994年開始建立執業藥師制度。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執業藥師職業資格考試合格人數116萬人,註冊執業人數54萬人,每萬人口執業藥師人數3.9人。註冊於藥品零售企業的執業藥師49萬人,佔註冊總數的90.6%。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國內的職稱藥師與執業藥師雙軌並行,藥師隊伍存在專業人才不足、素質參差不齊等短板,損害了藥師自身職業認同感和公眾對藥師的信任感。如何破題?9月下旬,國家醫保局在就「關於加快藥師立法步伐,建立藥師管理制度」的內容中提到:根據各方意見,今年6月完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師法(草案第二次徵求意見稿)》,進一步加強我國執業藥師和醫療機構藥師的統一管理,有關制度設計和具體內容正在進一步徵求意見和論證中。
「對於很多年輕藥師來說,做好職業規劃是職業生涯中的關鍵。」80後的張莉告訴記者,她本科學的是臨床醫學專業,碩士轉為藥學專業。「可能很多人認為臨床的前景看上去比藥師更好,但在我看來,無論是患者還是專業人士,大家正在逐漸重視藥師這個角色。在做決定時,首先要考慮到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專業水平,並保持終身學習。」
在張先林看來,我國的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從普通中藥師成長為執業中藥師,一般需要10年的時間。特別是一些年輕的藥師們,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更要加強實踐學習,多認識原藥材,並主動跟著醫師上門診。這樣才能更好地打開自己的職業上升通道。(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