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張愛玲
你能否認出這張老照片中的兩個著名人物?
手捧《半生緣》,耳畔《夜來香》,正是民國兩大奇女子張愛玲和李香蘭。
卿本佳人,本該在各自的領域裡各為翹楚,如霽月難逢;
怎奈亂世,只一面之緣竟牽扯出兩人故事,似彩雲易散。
看著這張老照片既可名為《女作家與女明星》,或可笑題為《兩個「女漢奸」》。
因為誰也沒想到,在拍了這張合影的不久以後,張愛玲和李香蘭的命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卻又殊途同歸,兩人雙雙牽連上「漢奸」罪名。
01
老照片再現一段舊往事。
1944年,正是民國兩大奇女子:張愛玲與李香蘭,二位名媛風光最盛之時。
李香蘭當時是風頭無二的電影明星,一曲《夜來香》更是風靡至今。
張愛玲也正值春風得意,除了作品接連暢銷,這年胡蘭成也與第二任妻子離婚,在好友炎櫻的媒證下與之結婚。
於是就有當時大上海有名的文藝雜誌有意把兩位撮合到了一起,以「第一流的中國女作家和第一流的東亞女明星」對陣的策劃搞了個納涼會。
正是7月的某日傍晚,在上海鹹陽路2號,《雜誌》出版社舉辦的納涼晚會上,當時打出的橫幅是:
「邀請東亞明星李香蘭女士和中國女作家張愛玲舉行座談」。
那天出席納涼會作陪的兩位主要人物也非同小可,皆是鼎鼎有名的「文化漢奸」。
一位是在汪偽政府中有多種官銜的金雄白,一位是日軍接管後的《申報》社長陳彬龢。
還有兩位日本人松本大尉和川喜多長政。
張愛玲則是由她姑姑張茂淵和好友炎櫻陪同著一起去的。
既是納涼會,那自是消閒湊趣,話題不斷。
據說當時兩人之間曾作此對話:
當李香蘭得知張愛玲比自己年齡還小時就喃喃自語道:「比我還小?」張愛玲馬上接道:「像是您,就到了三十歲一定還是像小女孩子那樣的活潑吧?」
話裡話外也不知是恭維,還是譏誚。
李香蘭因為是女明星,成名多年到底是見多應酬,反一本正經地和張愛玲探討劇本,還希望張愛玲如幫她寫劇本,言說她想要演繹充滿激情的角色……
張愛玲後來也曾說道:「我聽李香蘭的歌,總好像她不是一個人,倒是一個仙女」。
我們萬不好隨意揣測兩位佳人當時的真實心境,但這小細節充滿了兩個女人你來我往的張力,應是真實的。
張愛玲倒不見得有敵意,但女文青的清高應是有的,而李香蘭說話間幾分真假,也不得而知。
02
女作家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曾說過自己喜歡參差的對照,蔥綠配桃紅。
這張照片倒是十足合了她的審美,也仿佛暗合了兩位亂世佳人的命運:
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張愛玲。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張合影裡的女作家和女明星都是反差錯位的。
女作家一副女明星作派,身穿著那件「很有畫意,別處沒看見過類似圖案」的香雲紗裙,腳下一雙時髦的白色魚嘴鞋。
單看這件香雲紗可就不簡單,是一件用她家傳的夾被陳絲緞面料子,好友炎櫻設計好了再找裁縫做了的半長洋裙。
可見女作家是既要低調又要不凡,透著一股子女文青孤芳自賞的清高勁兒。
女明星反而是一副女作家的內斂雅致,頭髮簡單整理,嘴角微微上揚,神情淡然,特意選了素淨純色旗袍上搭配珍珠項鍊。
女明星看上去更加親近和合,更像是個來見偶像的粉絲,女明星自己也曾說自己是仰慕這位著名女作家,喜歡她的小說。
話說「女人之間的較量,任何地方都能成為戰場」,只一件衣裳的心思,也只有女人自己才懂。
這種反差對比,倒是極有意趣。
再看兩人姿態動作,女作家半側顏,半垂眼,當然她素來照相都不喜看鏡頭,一個人迤迤然單坐在椅子上。
從身體語言學進行解讀,看女作家雙腿交叉或意味牴觸或不太認同,眼睛看向下方,表示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
女明星反而倚站一旁,含笑而立,落落大方。
這張老照片用現代語言來說,也可稱之「反差萌」。
說實話這般與人合影倒真是稍顯無禮。
所以很多年以後女作家把這張照片作為除了家人合影以外,僅有的一張合影照收入其《對照記》一書中,也抱歉地寫道:
1944年在園遊會中遇見影星李香蘭(原是日本人山口淑子),要合拍張照,我太高,並立會相映成趣,有人找了張椅子讓我坐下,只好委屈她侍立一旁。《餘韻》書中提起我祖母的一床夾被的被面做的衣服,就是這一件。是我姑姑拆下來保存的。雖說「陳絲如爛草」,那裁縫居然不皺眉,一聲不出拿了去,照炎櫻的設計做了來。米色薄綢上灑淡墨點,隱著暗紫鳳凰,很有畫意,別處沒看見過類似的圖案。——《對照記——看老照相簿》
03
其實,這兩個奇女子都是一輩子活出了旁人三輩子的光芒,皆成傳奇。
但是在某個意義上,兩位傳奇人物的命運卻是相似的。
張愛玲和李香蘭,一個文壇女神,一個樂壇女神。
對於這樣的女神,似乎就應該一生被愛,一生被寵……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日軍投降後,張愛玲的丈夫胡蘭成被認定為漢奸,張愛玲也因此受到了牽連,在當時一度被斥為
「無恥之尤張愛玲願為漢奸妾」
且指其為「文化漢奸」。
從「萬人追捧的頂流女作家」跌落為「被人唾棄的下流女作家」,使得張愛玲心力交瘁。
相比此時的張愛玲,命運對李香蘭也未見厚愛。
日本投降後,李香蘭於1945年因定為「文化漢奸」,被正式逮捕,罪名是:
「身為中國人卻演玷汙中國的電影,為日本的大陸政策推波助瀾」。
報紙上也刊出「12月8日,李香蘭將在上海國際賽馬場槍決」。
最後時分的槍下留人卻是由於她出示了自己本是日本人山口淑子的身份證明。
消息一出,一眾譁然。
原來,李香蘭的父親山口文雄於1906年來到中國,任職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負責教授員工中文。
1920年2月12日李香蘭出生於遼寧省燈塔市,祖籍日本佐賀縣,本名山口淑子。
中日交戰,她既為日本人,為日本服務就不存在漢奸行為,隨即宣判遣回日本。
遣返時還有中方官員對李香蘭說:你只能偷偷離開,因為太多中國人接受不了你是日本人的事實……
所以李香蘭最後是在葫蘆島夾雜在僑民中得以回到日本。
短短幾十年 ,張愛玲和李香蘭的一生已塵埃落定,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紅塵滾滾,來易來去難去,數十載的人世遊;
人生幾何,分易分聚難聚,愛與恨的千古愁 。
無論有過多少風光或者坎坷,在生命的盡頭都如微塵。
只要想明白這一點,這兩個在1944年因緣際會而迎頭撞上的正當芳華的女人,除了一張合影之外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