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獲贈張元濟手跡等珍貴史料

2020-12-24 騰訊網

在上海百年出版史中曾經出現過三家裡程碑式的書局,即1897年成立的商務印書館,1912年成立的中華書局,1917年成立的世界書局。而今「商務」「中華」猶在,「世界」已匿跡。

張元濟摘錄《文賦》行楷軸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館長趙書雷(左)與張平

10月16日,上海世界書局最後一任經理沈思期之子張平向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捐贈了著名出版家張元濟書贈沈思期的摘錄《文賦》行楷軸,以及一批世界書局相關的珍貴史料文獻。這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在今年建築主體結構封頂後接收的第一批重量級文物捐贈。

沈思期

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這份由張元濟親筆書寫的《文賦》摘錄近日經上海博物館原書畫部主任、研究員單國霖,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副教授張人鳳,中國書協理事、上海市書協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戴小京三位專家鑑定為真跡,被確定為二級文物。此外,本批捐贈的珍貴史料文獻還包括沈思期代表世界書局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的函、1948年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現任董事及監察人一覽表》、1949年世界書局總管理處職工名冊、世界書局臨時管理委員會清估小組會議記錄等,共計五件。

1950年2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軍代表為盧鳴谷)

1949年8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軍代表為祝志澄)

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現任董事及監察人一覽表》(1948年)

世界書局臨時管理委員會清估小組會議記錄封面

世界書局臨時管理委員會清估小組會議記錄內頁

世界書局總管理處職工名冊封面(1949年)

世界書局總管理處職工名冊內頁(1949年)

這些文獻七八十歲,許多已是孤本

張元濟摘錄《文賦》手跡源於1940年。沈思期計劃收集當時尚在世的百名清末翰林手跡,請他們各寫一幅四尺屏,內容、字體不論。

張元濟是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的翰林,於1902年進入商務印書館,後擔任編譯所所長,他與沈思期既是出版界同行,也曾是南洋公學的同事。他應約在1944年,用行書寫了一段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閒雅,說煒曄而譎誑。」

這份摘錄上款為「思期仁兄方家正之 甲申秋日 張元濟」,另有鈐印表明張元濟的經歷:右上白文「環遊地球一周經行十有四國」,指他曾在1910年出訪歐美南洋多國;右下白文「橫浦先生裔孫」,指他是南宋理學家張九成(橫浦)的後代;左下朱文「壬辰翰林」,指他是光緒壬辰年時的翰林。這份立軸,是兩位近代出版人之間友誼、聯絡的見證,甚為珍貴。

沈思期本人也是中國出版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出生於上海,自幼受傳統儒學教育,一生與詩書畫相伴。1925年「五卅慘案」後,正在英國工部局主辦的麥倫書院任教的沈思期提出辭職,偶遇世界書局創辦人沈知方,一見如故,第二天便受邀至世界書局任職,曾先後擔任交際部主任、事務部長、董事、副經理等。1949年8月起,沈思期代表世界書局資方向上海軍管會辦理移交,長達七年。移交工作結束,除了上繳的文件,沈思期保存了若干無人接手的手稿、信函、合同等資料。這些珍貴史料連同他收藏的眾多名人書畫作品,已成為出版界與書畫界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我家保存著若干世界書局結束前後的紙質文件,至今也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這些資料經歷了多次運動和變故幸運地保存至今,估計許多已經是孤本。」張平表示,其中1945年到1957年間的資料,多為法律文件、會議記錄、清單、信件等,作者中有諸多舊上海的名人和要人。

「為了讓我們的後代了解上海出版業發展史,讓這些歷史資料能得到更好的保存,發揮更有效的作用,我一直想為它們找一個合適的歸宿。我認為將這些資料捐獻給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是最佳選擇,也是已故世界書局各級員工的遺願。」據悉,後續他還將繼續整理沈思期收藏的世界數據相關檔案資料並捐贈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

《世界書局文獻史料彙編》。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圖

為還原歷史拾遺補缺,為文化傳承留下佐證

世界書局由沈知方創立於1917年,它曾經是民國出版史上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並駕齊驅的三大出版社之一,有著周作人、胡適、沈雁冰、曹聚仁、楊賢江、林漢達、鄭逸梅、陳存仁、詹文滸等一批優秀作者。

上海灘紅極一時的期刊《紅玫瑰》、《偵探世界》、《武俠世界》是由世界書局出版的,中國第一次較全面譯介莎翁的作品——1947年朱生豪所譯的3輯共27種《莎士比亞戲劇全集》也是由世界書局出版的,涉及24個門類共計一百多種的通俗學術書《ABC叢書》還是由世界書局出版的,它們比商務的《萬有文庫》還早一年出齊。

長期以來,研究出版史的重點大多聚集在商務、中華和三聯書店。2017年9月,值世界書局創辦百年之際,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聯合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上海市出版協會共同主辦了「世界書局史料研究座談會」,並編印出版特刊《世界書局文獻史料彙編》。特刊收集的30多篇文獻,對於站在民族出版事業的高度認識世界書局和業界進一步研究世界書局,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鑑之用。

當時旅居美國六十七年的沈知方之孫沈柏宏也來到了現場。他感慨道:「一百年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間,而對於我們家族而言則是整整三代人堅守文化事業的傳奇經歷。我希望通過對於這些歷史經歷的資料整理、研究,保護和發揚我們的文化,傳承給我們的後人。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方面表示,此次張平將家族珍藏至今的世界書局史料文獻捐贈博物館,不僅能夠彌補此前《史料彙編》中缺乏實物展示的遺憾,還可以為文章中的一些細節提供佐證,為還原歷史拾遺補缺。

相關焦點

  • 今天,上海這家全國唯一的專業博物館收入一批重磅藏品
    今天(10月16日)上午,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收到一批重量級文物——上海世界書局最後一任經理沈思期之子張平捐贈的出版家張元濟書贈沈思期的摘錄《文賦》行楷軸及一批世界書局相關的珍貴史料文獻
  • 楊浦這家全國唯一的專業博物館收入一批重磅文物!
    今年8月31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國內首座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建築主體結構順利封頂。10月16日上午,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收到一批重量級文物——上海世界書局最後一任經理沈思期之子張平捐贈的出版家張元濟書贈沈思期的摘錄《文賦》行楷軸及一批世界書局相關的珍貴史料文獻,這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結構封頂以來收入的首批重要文物。
  • 2010 年以來中國出版史料編纂述評
    就近年來的中國出版史研究而言,張國功在《現代性視野中的近現代出版文化研究》一文中曾有概括性的總結。他說:「中國出版史研究大體發生由史料整理到史觀透視、由梳理史料到學術闡釋的轉型。在這轉型過程中,最明顯的變化趨勢,是近現代文學、新聞傳播學、文化史、文學社會學、知識社會學、思想史等多學科研究隊伍大量介入出版史研究,域外諸多與出版文化相關的著作與理論不斷引進。
  • 東方圖書館痛失46萬冊藏書,鄒韜奮魯迅因書結緣……新聞出版往事歷...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近日在滬封頂,填補了國內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空白。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和出版業的發源地,百餘年以來,張元濟、史量才、鄒韜奮等上海新聞出版群星閃耀,也發生了許多新聞出版的社會大事件。
  • 綜錄 | 《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總目(第1-20輯)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有關推廣牛痘接種的史料選譯許寶蘅《巢雲移日記》選刊(四)江南繭絲參加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檔案選孫中山越飛上海密談史料選譯上海大陸商場建造、經營、轉讓史料選張元濟來往書札之三解放初期上海攤販管理工作概況報告學術動態把出版史研究放在國際交流平臺上——「歷史上的中國出版與東亞文化交流
  • 《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出版始末
    三卷本的老舍作品集出版後,由於主客觀多重原因,《中國現代文學文庫》整個項目就擱淺了。……三十年前的這次「走出去」實踐,應該說難言成功。三十年後的今天,出版「走出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客觀冷靜地看,這中間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境。中國的文學作品要介紹到國外去,沒有外國人的參與幾乎是不可能的。
  • 劉寧《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出版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王嬌莉)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寧新著《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由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據悉,該書是劉寧耗時多年,以文本細讀、史料考證、田野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完成的一部百年西安城市史、文學地理學研究專著。
  • 三月月拍丨近現代名人手跡與影像藝術專場精賞
    西泠網拍 · 藝是「三月月拍」近現代名人手跡與影像藝術專場
  • 《中福公司檔案史料彙編》整理出版及文獻紀錄片《「他們特別能...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鈺  讓歷史說話、講好檔案故事,河南省檔案館與中州古籍出版社、河南電影電視製作集團開展合作,對河南檔案館館藏的,民國時期在河南影響重大的中福公司檔案史料進行整理、開發,計劃出版《中福公司檔案史料彙編(第一輯)》,並拍攝反映焦作工人運動的文獻紀錄片
  • 《中國共產黨無極歷史第一卷》《無極縣抗戰史料選編》正式出版發行
    《中國共產黨無極歷史第一卷》《無極縣抗戰史料選編》正式出版發行 2020-06-18 0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播 ▏郭傳芹:專題新聞史料的價值與意義——以日本戰犯審判新聞史料為例
    新聞史料也是史料學之一種,與其他類型的史料如檔案資料、官方文獻、私人日記等可以相互補充。新聞史料的專題整理工作近年來也得到了很大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國家圖書館聯合出版了《民國時期新聞史料彙編》(16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藏稀見新聞史料彙編》(29冊)和《民國時期新聞史料續編》(32冊)等。這些成果的取得也表明了國家和學界對新聞史料整理工作的重視和推動。
  • 國內幾家值得一去的音樂博物館,等你打卡
    館內有嶺南古琴和古琴譜,歌樂、戲樂、舞樂與器樂非遺文化傳承形式,多種東西方民族樂器,內容豐富,十分長知識~說到廣州,再分享一個「未來」的博物館:19年底有新聞報導,廣州市擬對海心沙亞運場館升級改造,建設一座粵港澳大灣區音樂博物館,目前在招投標階段,相信這座音樂博物館也將令人期待!
  • 一部研究東山文化的翔實史料 《東山志》重新點校出版
    2020-09-29 11:55 |浙江新聞客戶端 上虞新聞客戶端 記者 陸軍
  • 一部《茶花女》,串起林紓嚴復張元濟的友誼
    他譯述該書時,根據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及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結合當時的中國國情,採取意譯的辦法,加以改寫,而且加進不少按語,按語約佔全書的三分之一,有的按語長於譯文。《天演論》初稿經過不斷修訂、增刪,直到1898年6月正式出版。
  • 《讀書的方法與技巧》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和人民出版社常務副社長任超分别致辭,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陳鵬鳴主持會議。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於殿利,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魏玉山,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馬國倉,《中華讀書報》總編輯王瑋,中國編輯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喬還田出席會議並發言。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孫月沐,百道網運營部負責人郭政出席。
  • 王叔岷長孫:想把爺爺的珍貴史料帶回故鄉成都傳承
    據了解,王叔岷的影響不僅僅在中國,還輻射到了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覆蓋全球漢學文化區。為此,有專家認為,設立「王叔岷國際文學獎」能達到更專一、更深遠的效果,還有利於用名人效應拉升洛帶旅遊。起底「王叔岷」「從胡適到傅斯年,從傅斯年到王叔岷,師徒傳承的學術薪火呈現出近現代中國最精粹的一脈。」
  • 帝師手跡、秀才考卷……閔行這座神秘建築裡藏著很多寶貝!想來看嗎?
    帝師手跡、秀才考卷……閔行這座神秘建築裡藏著很多寶貝!想來看嗎?是當時釐稅機構徵收賦稅的依據和研究清末地政田賦的重要史料。清朝張秀芝考卷張秀芝,今閔行區馬橋鎮人。棄舉子業從醫,師從松江名醫金秉之。臨診務求其本,處方嚴謹,每起危篤之症。他能詩善書,馬橋鈕永建中舉後,曾請張氏題寫堂匾。此為清光緒年間的秀才張秀芝在吳會書院應童子試時的一份試卷,為其後人捐贈。
  • 四月大拍 | 近現代名人手跡與影像藝術專場精賞
    書信短短幾行字卻道盡人間悲歡離合在文字的點滴細節中 浮現歷史長河的壯闊西泠網拍 · 藝是「四月大拍」近現代名人手跡與影像藝術專場說明:這是應《人民中國》日文版而寫,在經過大量修改、縮短後發表。應啟功本人要求,此文最後署筆名「鞏柏」。見文首啟功書「這只是替貴刊準備材料,題目請再酌,文章請再酌。署名千萬別署我!!」此為啟功1977年《日本現代書法展覽觀後》手稿,及編校稿和出版文獻十一頁,文稿及相關文獻完整地反映了這篇文章從初創到形成定稿的過程,殊為難得。
  • 中國嘉德2020春季的拍賣會上的林語堂日記九本及重要手跡近三十頁
    #嘉德拍賣#在中國嘉德2020春季的拍賣會上呈現出林語堂日記九本及重要手跡近三十頁。其中「新生日記」內有語堂手跡一百六十多頁。所記乃林語堂一九四三年九月十七日由紐約啟程返華,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六日打道印度返美,考察抗戰的親筆記事。其中涉及與蔣介石夫婦、宋慶齡、孫科以及許多著名藝文人士的往來交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