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
結構封頂以來收入首批重要文物!
今年8月31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國內首座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建築主體結構順利封頂。
10月16日上午,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收到一批重量級文物——上海世界書局最後一任經理沈思期之子張平捐贈的出版家張元濟書贈沈思期的摘錄《文賦》行楷軸及一批世界書局相關的珍貴史料文獻,這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結構封頂以來收入的首批重要文物。
先了解一下「世界書局」吧~
世界書局創辦於1917年,1921年成立股份公司,創辦人為沈知方(1882—1938),浙江紹興人。
在教科書出版方面,世界書局曾是民國出版史上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並駕齊驅的三大出版社之一。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發生了不小的轉變,隨著科學知識興起、市民階層閱讀需求增長、提倡白話文學習、新文化運動等一系列文化思潮來襲,世界書局在捕捉時代潮流、迎合市民閱讀口味、發行教科書與暢銷書等方面做得很好。
此次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收入的重要文物有哪些?讓我們一起了解這批文物的價值吧~
捐贈「清單」,包含二級文物!
張平捐贈的張元濟書寫的《文賦》摘錄,近日經上海博物館原書畫部主任、研究員單國霖,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副教授張人鳳,中國書協理事、上海市書協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戴小京等專家鑑定為真跡,確定為二級文物。
張平捐贈的世界書局相關珍貴文獻,包括沈思期代表世界書局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的函、1948年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現任董事及監察人一覽表》、1949年世界書局總管理處職工名冊、世界書局臨時管理委員會清估小組會議記錄等,共計五件。
文物展示與背後故事
張元濟摘錄《文賦》行楷軸
被鑑定為二級文物的張元濟摘錄《文賦》手跡,源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年。當時,世界書局經理沈思期計劃收集尚在世的百名清末翰林手跡,遂請他們各寫一幅四尺屏。張元濟(1867-1959),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近代著名出版家、教育家、愛國實業家。他是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的翰林,1902年進入商務印書館,與沈思期既是出版界同行,也曾是南洋公學的同事。
張元濟
張元濟應約在1944年用行書寫了一段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閒雅,說煒曄而譎誑。」上款為「思期仁兄方家正之 甲申秋日 張元濟」,另有鈐印,表明張元濟的經歷;右上白文「環遊地球一周經行十有四國」,指他曾在1910年出訪歐美南洋多國;右下白文「橫浦先生裔孫」,指他是南宋理學家張九成(橫浦)的後代;左下白文「張元濟印」;左下朱文「壬辰翰林」,指他是光緒壬辰年時的翰林。這份立軸也是兩位近代出版人之間友誼、聯絡的見證。
世界書局於1950年宣告結束,此次收入的世界書局紙質文獻均在其結束前後,已有七八十年的「歲數」了。這些文獻保留至今,許多已是孤本,而且在作者中,包括不少當時上海的名人和要人。捐贈者張平表示,他將繼續整理沈思期收藏的世界書局相關檔案資料並捐贈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
1949年8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
1950年2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
世界書局臨時管理委員會清估小組會議記錄封面
世界書局臨時管理委員會清估小組會議記錄內頁
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現任董事及監察人一覽表》(1948年)
世界書局總管理處職工名冊封面(1949年)
世界書局總管理處職工名冊內頁(1949年)
沈思期(1896—1989),名世騏,出生於上海金山杏林世家。1925年「五卅慘案」後,正在麥倫書院任教的沈思期提出辭職。受世界書局創辦人沈知方的邀約,沈思期至世界書局任職,先後擔任交際部主任、事務部長、董事、副經理等。1949年8月起,沈思期代表世界書局資方向上海軍管會辦理移交,長達7年。移交工作結束,除了上繳的文件,沈思期保存了若干無人接手的手稿、信函、合同等資料。這些珍貴史料連同他收藏的眾多名人書畫作品,成為出版界與書畫界不可多得的財富。
沈思期
學術價值
「為了讓我們的後代了解上海出版業發展史,讓這些歷史資料得到更好的保存,發揮更有效的作用,我一直想為它們找一個合適的歸宿。我認為將這些資料捐獻給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是最佳選擇,也是已故世界書局各級員工的遺願。」張平在捐贈儀式上說。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和出版業的發源地。據統計,1912年至1949年間,全國80%以上共300餘家出版機構集中在上海;列入中國近現代學術名著的千餘種圖書,近95%為上海出版。
2017年9月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聯合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上海市出版協會主辦「世界書局史料研究座談會」,並編印出版《世界書局文獻史料彙編》特刊,其中收錄文獻史料30多篇,對學者們進一步研究世界書局有借鑑之用。此次,張平捐贈的家族珍藏世界書局史料文獻,不僅能彌補此前《史料彙編》中缺乏實物展示的遺憾,還可為文章中的細節提供佐證。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
將在未來為楊浦濱江更添一道風採!
作為國內首座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啟動籌建以來,藏品徵集、學術研究等工作有序展開,目前已入庫藏品數萬件。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選址定海路街道138地塊,位於周家嘴路、沙嶺路路口,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共6層,分1個主題館和5個分館,涵蓋出版機構、少兒讀物、聲像、藝術設計、印刷技術等內容。
建成後的博物館將以國家一級博物館為目標,堅持「深耕傳統、面向世界、擁抱未來」,以新穎的立意、厚重的實物、多元的手段,展示新聞出版的歷史文化和事業成果。它集「徵集保護、陳列展示、學術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產業創新」等於一體,打造新聞出版業文獻檔案中心、文物修復中心、創新發布中心和文創展示中心,填補國內沒有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的空白;同時,積極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集中展示新聞出版業等數字傳媒最新應用成果,聯動區域資源建設國家級傳媒基地,影響和吸引年輕人群,成為有熱度、可活化的創新創業產業集聚區。
預計明年,博物館將竣工並向市民開放,屆時它將成為楊浦濱江地帶的又一文化地標亮點。
部分資料來自解放日報、中國知網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楊浦這家全國唯一的專業博物館收入一批重磅文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