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這家全國唯一的專業博物館收入一批重磅文物!

2020-12-24 澎湃新聞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

結構封頂以來收入首批重要文物!

今年8月31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國內首座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建築主體結構順利封頂。

10月16日上午,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收到一批重量級文物——上海世界書局最後一任經理沈思期之子張平捐贈的出版家張元濟書贈沈思期的摘錄《文賦》行楷軸及一批世界書局相關的珍貴史料文獻,這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結構封頂以來收入的首批重要文物。

先了解一下「世界書局」吧~

世界書局創辦於1917年,1921年成立股份公司,創辦人為沈知方(1882—1938),浙江紹興人。

在教科書出版方面,世界書局曾是民國出版史上與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並駕齊驅的三大出版社之一。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發生了不小的轉變,隨著科學知識興起、市民階層閱讀需求增長、提倡白話文學習、新文化運動等一系列文化思潮來襲,世界書局在捕捉時代潮流、迎合市民閱讀口味、發行教科書與暢銷書等方面做得很好。

此次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收入的重要文物有哪些?讓我們一起了解這批文物的價值吧~

捐贈「清單」,包含二級文物!

張平捐贈的張元濟書寫的《文賦》摘錄,近日經上海博物館原書畫部主任、研究員單國霖,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副教授張人鳳,中國書協理事、上海市書協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戴小京等專家鑑定為真跡,確定為二級文物。

張平捐贈的世界書局相關珍貴文獻,包括沈思期代表世界書局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的函、1948年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現任董事及監察人一覽表》、1949年世界書局總管理處職工名冊、世界書局臨時管理委員會清估小組會議記錄等,共計五件。

文物展示與背後故事

張元濟摘錄《文賦》行楷軸

被鑑定為二級文物的張元濟摘錄《文賦》手跡,源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年。當時,世界書局經理沈思期計劃收集尚在世的百名清末翰林手跡,遂請他們各寫一幅四尺屏。張元濟(1867-1959),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近代著名出版家、教育家、愛國實業家。他是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的翰林,1902年進入商務印書館,與沈思期既是出版界同行,也曾是南洋公學的同事。

張元濟

張元濟應約在1944年用行書寫了一段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閒雅,說煒曄而譎誑。」上款為「思期仁兄方家正之 甲申秋日 張元濟」,另有鈐印,表明張元濟的經歷;右上白文「環遊地球一周經行十有四國」,指他曾在1910年出訪歐美南洋多國;右下白文「橫浦先生裔孫」,指他是南宋理學家張九成(橫浦)的後代;左下白文「張元濟印」;左下朱文「壬辰翰林」,指他是光緒壬辰年時的翰林。這份立軸也是兩位近代出版人之間友誼、聯絡的見證。

世界書局於1950年宣告結束,此次收入的世界書局紙質文獻均在其結束前後,已有七八十年的「歲數」了。這些文獻保留至今,許多已是孤本,而且在作者中,包括不少當時上海的名人和要人。捐贈者張平表示,他將繼續整理沈思期收藏的世界書局相關檔案資料並捐贈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

1949年8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

1950年2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

世界書局臨時管理委員會清估小組會議記錄封面

世界書局臨時管理委員會清估小組會議記錄內頁

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現任董事及監察人一覽表》(1948年)

世界書局總管理處職工名冊封面(1949年)

世界書局總管理處職工名冊內頁(1949年)

沈思期(1896—1989),名世騏,出生於上海金山杏林世家。1925年「五卅慘案」後,正在麥倫書院任教的沈思期提出辭職。受世界書局創辦人沈知方的邀約,沈思期至世界書局任職,先後擔任交際部主任、事務部長、董事、副經理等。1949年8月起,沈思期代表世界書局資方向上海軍管會辦理移交,長達7年。移交工作結束,除了上繳的文件,沈思期保存了若干無人接手的手稿、信函、合同等資料。這些珍貴史料連同他收藏的眾多名人書畫作品,成為出版界與書畫界不可多得的財富。

沈思期

學術價值

「為了讓我們的後代了解上海出版業發展史,讓這些歷史資料得到更好的保存,發揮更有效的作用,我一直想為它們找一個合適的歸宿。我認為將這些資料捐獻給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是最佳選擇,也是已故世界書局各級員工的遺願。」張平在捐贈儀式上說。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新聞和出版業的發源地。據統計,1912年至1949年間,全國80%以上共300餘家出版機構集中在上海;列入中國近現代學術名著的千餘種圖書,近95%為上海出版。

2017年9月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聯合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上海市出版協會主辦「世界書局史料研究座談會」,並編印出版《世界書局文獻史料彙編》特刊,其中收錄文獻史料30多篇,對學者們進一步研究世界書局有借鑑之用。此次,張平捐贈的家族珍藏世界書局史料文獻,不僅能彌補此前《史料彙編》中缺乏實物展示的遺憾,還可為文章中的細節提供佐證。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

將在未來為楊浦濱江更添一道風採!

作為國內首座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啟動籌建以來,藏品徵集、學術研究等工作有序展開,目前已入庫藏品數萬件。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選址定海路街道138地塊,位於周家嘴路、沙嶺路路口,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共6層,分1個主題館和5個分館,涵蓋出版機構、少兒讀物、聲像、藝術設計、印刷技術等內容。

建成後的博物館將以國家一級博物館為目標,堅持「深耕傳統、面向世界、擁抱未來」,以新穎的立意、厚重的實物、多元的手段,展示新聞出版的歷史文化和事業成果。它集「徵集保護、陳列展示、學術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產業創新」等於一體,打造新聞出版業文獻檔案中心、文物修復中心、創新發布中心和文創展示中心,填補國內沒有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的空白;同時,積極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集中展示新聞出版業等數字傳媒最新應用成果,聯動區域資源建設國家級傳媒基地,影響和吸引年輕人群,成為有熱度、可活化的創新創業產業集聚區。

預計明年,博物館將竣工並向市民開放,屆時它將成為楊浦濱江地帶的又一文化地標亮點。

部分資料來自解放日報、中國知網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原標題:《楊浦這家全國唯一的專業博物館收入一批重磅文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今天,上海這家全國唯一的專業博物館收入一批重磅藏品
    今天(10月16日)上午,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收到一批重量級文物——上海世界書局最後一任經理沈思期之子張平捐贈的出版家張元濟書贈沈思期的摘錄《文賦》行楷軸及一批世界書局相關的珍貴史料文獻
  • 全國八大博物館在線直播看文物,帶你雲遊捕捉無數精彩瞬間
    蘇州博物館第二站,蘇州博物館一邊直播一邊賣貨走進這家博物館,你不會急著去看文物。博物館培育的「巨人」南瓜,最大能長到500多斤重,這種南瓜的生長周期是4~6個月,在生長旺盛的時候,只要溫度和溼度等條件適宜,一天就能增重十餘斤,一個南瓜的售價可達到5000元。第四站,國家博物館看到歷史書上的重磅級國寶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最為珍貴的各種文物,館裡面藏的一百多萬件文物浩如煙海,就算走上一天也看不完。
  • 世界技能博物館明年9月在楊浦開館!這些展品都有「中國印記」
    世界技能博物館明年9月在楊浦開館!——世界技能博物館,落戶楊浦楊浦濱江,由擁有近百年歷史的永安棧房改建而成,將於明年9月正式和大家見面!2018年6月12日下午,世界技能組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籤署了《世界技能博物館合作協議書》,博物館將於2021年9月開館,落戶楊浦區楊浦大橋濱江地區。從啟動展品徵集以來,累計收集國內外展品信息4000餘組。其中不少捐贈展品都有著「中國印記」。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館藏2萬件中國文物,這家法國博物館如何...
    刺繡《佛說齋法清淨經》片段 長:90.5cm;寬:27.8cm 唐代(7-9世紀) 此件繡品為敦煌藏經洞所出唯一的一件刺繡佛經他是二十世紀初國際著名的文物販子、大古董商,將許多中國國寶級的文物販賣至國外。在巴黎的一次拍賣中,盧芹齋一次就賣出青銅器、雕塑、玉器3000餘件,吉美是其中的重要買家。此外,二戰期間,盧芹齋避難美國,他在巴黎費盡周折修建的備受矚目的、收藏有大量精美中國文物的紅樓,被迫置于吉美博物館的保護之下,才得以免遭戰火的洗劫。因此,為表感謝,盧芹齋向館內捐贈了部分藏品。
  • 大英博物館裡為什麼收藏的不是英國文物?
    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文物、珍品以及偉大科學家的手稿,絕對是大英帝國急速擴張期間,對殖民地文化掠奪的產物,它的館藏就像是一部微縮的世界史。 漢斯·斯隆是一名英國醫生,包括安妮女王與喬治國王一世、二世都是他的病人。在醫生的身份之外,他還是一位收藏家,「御醫」的豐厚收入支撐他跟隨船隊在海外淘金。
  • 【我們這5年】從「工業楊浦」到「創新楊浦」,老城區蓬勃「逆生長」
    新江灣城社區建成10.45公裡綠道;政通路建成全市首條「拉杆箱專用道」,獲得「ChinaRAP」全國首個「五星級道路」星級評定認證……適宜漫步的道路街區,讓市民盡享「慢生活」。百年歷史的上海制皂廠是遠東地區最早和最大的制皂廠,上海人乃至全國人民都熟悉的蜂花肥皂、上海藥皂、檀香皂、硫磺皂等發源於此。後來隨著制皂廠逐步遷往外地,僅在楊浦濱江留下這麼一處制皂工業遺蹟。
  • 2020中國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排名,北大第一,南開大學第二!
    博物館每一件展品的背後,都是一群人的精心保護,他們願意花精力與時間,去研究陳列的每一件展品,小心翼翼的修復、擺放,不厭其煩的向來訪者講述著展品背後的故事……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學生們,每天都在學習這些繁瑣細緻的事情,我們一起來看中國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排名情況!
  • 全國級別最高的非國有博物館,就在這裡!
    作為全國首座以反映盛唐商業文化 西市歷史文化和絲綢之路文化 為主題的民辦遺址類博物館 也是全國迄今唯一的
  • 「奧特曼卡」入藏博物館,抗疫見證物也是未來的「文物」
    第一批醫療隊的梁玉嬋護師出徵時,將一件送給未婚夫的衣服收入行李中。 在醫護人員的駐地酒店裡,漫畫家林帝浣捐贈的一批「小林漫畫」掛滿了走廊,為隊員們加油打氣,也為患者們送去人文關懷。如今,這批「回家」的漫畫也成為特殊的抗疫見證物。
  • 央視《國家寶藏》第三季正式開播 殷墟博物館3件文物將重磅亮相
    按照每期一家博物館,每個博物館推薦3件鎮館之寶的規則,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作為入選本季《國家寶藏》九大博物館之一,將攜哪三件重磅文物亮相?12月7日記者從殷墟博物館了解到,陶三通、亞長牛尊和YH127甲骨窖穴將「合體」出現在節目中,帶領觀眾了解3000多年前商王朝的「前世今生」。
  • 國務院學位辦: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下設考古學、博物館學等4個領域
    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公布了各專業學位類別的領域設置情況,【文博人才】查詢發現,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下設考古學、博物館學、文化遺產、文物保護等4個領域。摘錄全文如下: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行業企業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備受社會關注。為方便社會各界了解高校專業學位發展情況、學生報考、用人部門查詢,在各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報送的基礎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匯總形成了各專業學位類別的領域設置情況。
  • 楊浦有個小五角場?楊浦濱江將直通共青森林公園?是真的!區委書記還...
    它不僅擁有中心城區超長的濱江岸線 還有市區內唯一的規劃生態島嶼 坐擁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的五角場 「對話區委書記」第八期
  • 文物免遭暴徒毀滅,多虧歐美博物館
    幸運的是,尼姆魯德的一部分發掘文物得以在大英博物館保存至今。歐美博物館在現代戰爭與衝突中對世界文物保護的貢獻,遠超人們的想像。 歐美博物館也是戰亂文物流向的中轉站,20世紀90年代阿富汗內戰時期國家博物館部分館藏被盜,被英國海關截獲,送至大英博物館暫存,其中一批還於2012年送還喀布爾博物館 歐美博物館也是戰亂文物流向的中轉站。
  • 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重點美術館 全國只有廣州這一家!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中國博物館協會12月21日發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廣東四家博物館榮升一級館,成為全國擁有頂級博物館數量排名第二的省份。廣州藝博院亦籍此成為全國唯一一家既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又是國家重點美術館的「雙料頂流館」。兼具「美術館」和「博物館」的雙重性格記者於21日中博協公布第四批定級館名單後的深夜時分,獨家採訪了廣州藝術博物院副院長黎麗娜。
  • 北京文博丨全國文物局長會議召開,部署2021八大重點任務
    全國文物系統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穩妥積極,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系統推進,文物安全長效機制持續健全,博物館工作創新發展,革命文物工作穩紮穩打,機構隊伍建設支撐有力,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全面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務實開展,文物追索返還提振士氣。
  • 青州市博物館、濰坊僑史館躋身第一批山東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近日,從山東省僑聯獲悉,青州市博物館、濰坊僑史館等2家單位被確認為第一批「山東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目前,濰坊市有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1處、山東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2處、濰坊市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4處。
  • 鄴城考古博物館開館 展出珍貴文物178件
    12月17日9時許,邯鄲市臨漳縣鄴城考古博物館正式開館,展出鄴城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178件(組),其中150件(組)為首次正式展出。鄴城考古博物館位於邯鄲市臨漳縣縣城,始建於2012年5月,並於2015年11月建成開館。
  • 全國最大的碑石博物館和書法藝術聖地——西安碑林博物館
    全國最大的碑石博物館和書法藝術聖地——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一座以收藏、展示和研究古代碑石墓誌及石刻藝術品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它的形成和發展跨越了900多年的歷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成為全國最大的碑石博物館和書法藝術聖地。
  • 「跳級」獲評國家一級館,這家博物館有多「牛」?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核定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有兩家博物館入選,分別為成都博物館、四川省建川博物館。其中,2016年新開放的成都博物館,這次是直接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 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考古和博物館雖然都是跟文物打交道,但是工作上有很大不同,對我來說是個新課題。」如今的博物館,早已不是「文物陳列室」的初級階段。從全球範圍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博物館熱」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國家文物局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5354個博物館全年舉辦展覽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參觀人次11.3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