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生今世說
與前三次的「慣例」一樣,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束後,國家統計局將2018年的GDP做了上調了——2018年中國(指的是中國大陸)的名義GDP由之前的900309億元人民幣,上調至919281億元人民幣,提升了18972億元。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由初值的64734億元人民幣,修正為64754億元人民幣,佔GDP的比重由之前的7.2%,下降至7%;第二產業增加值則由初值的366001億元人民幣,調整為364835億元,佔GDP的比重由之前的40.7%,下降至39.7%。
第三產業增加值則由初值的469575億元人民幣,上調至489701億元人民幣,佔GDP比重也由52.2%,提升到53.3%。顯然,按照新的數據,中國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份額進一步上升了。
中國的GDP由初值的13.6萬億美元,提升到13.89萬億美元
2018年,人民幣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是6.6174比1,即在2018年全年平均是6.6174人民幣兌換1美元。因此,中國的GDP總量按美元算,則由之前的超過13.6萬億美元,提升到13.89萬億美元。
去年,美國的GDP總量是20.494萬億美元——中國GDP總量佔美國的份額也提升至67.8%。但與美國的經濟結構相比,中國第三產業的份額還是相對低很多。數據顯示。在2018年,美國的第一產業增加值約為1641.88億美元,佔GDP比例為0.8%——中國佔比高達7%。
2018年,美國的第二產業增加值約為38151.44億美元,接近其GDP總量的18.6%——中國的二產佔比為39.7%;美國第三產業的增加值高達165147.47億美元約為其GDP總量的80.6%——中國三產佔比為53.3%。
對比中美兩國的經濟結構,我們會發現美國經濟中服務業(即第三產業)佔據著絕對的主導優勢,而一產和二產合計佔比不到20%,只有三產的四分之一。咱們中國,第三產業雖然也佔據著主導地位,但並沒有美國那麼誇張。
加上臺灣、香港、澳門後,中國GDP是多少呢?
2018年,中國臺灣的經濟實際增長2.6%,名義GDP為17.77萬億新臺幣,按照2018年年度平均匯率折算,約為5894億美元;香港在2018年經濟實際增長3%,名義GDP為28453.17億港元,按去年年度平均匯率折算約為3630億美元。
澳門在去年完成的名義GDP為4403億澳門元,按照全年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折算約為545.4億美元。這樣,臺灣、澳門、香港在2018年的GDP合計就約為10069.4億美元。加上中國大陸後,總量約為14.899萬億美元——與15萬億美元就差一點點,佔美國比重上升到72.7%。
點評:國家統計局表示,全國經濟普查是對過去幾年中國各行業的「摸底」,不僅僅是調整GDP這麼簡單。在發布的報告中也重點給出各行業的數據,包括法人單位、就業情況、資產、營收等,是對國民經濟一次高質量的「體檢」。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